求你们别再消费“邓稼先”了,他真没“人间蒸发”28年……

獐死于麝,鹿死于角

危险和荣誉总是成正比哒

10月16日,是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日子。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参与研制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毫无疑问受到了追念。

对这样的事情,熊儿子本应该举双手赞同,但其中的有些事儿又有些难以苟同。毕竟,靠“卖惨”来消费英雄,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1950年,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的他,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那年,他才26岁,人称“娃娃博士”。

就在人们都以为他会选择留在异国继续着优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时,他却毅然选择归国,带着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以及“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而此时,距离他取得博士学位才只有9天时间。

1958年秋,有人找到他,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他义无反顾地答应了,代价是从此隐姓埋名,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

由此衍生出的诸多“故事”至今读起来依旧非常感人,特别是在泯灭人性、把邓老推上神坛之后。

可虚构的故事再感人,也不是纪念国家功勋的最好方式,甚至我们可以称之为高级灰——毕竟,在看到为国效力的功勋最终的下场竟是如此,多数人的心里怕是不会好受。

所以,打破神话,使之回归人性,才是当下宣传的正确打开方式。

好了,现在我们把视线重回到邓老的原子弹研究上来。

实际上,邓稼先真正算是“人间蒸发”的时期恐怕只有原子弹的试验物理研究阶段。

但就算从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外“出差”了数年的邓稼先与妻子重逢的那一刻算起,再除却研制初期的理论物理阶段,这段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6年时间。

而在这期间,其实国家也是给了邓稼先选择的权利,没有丝毫限制邓稼先的人身自由。

更何况,据后来邓老的妻子许鹿希在凤凰卫视的访谈中交代,“也不是说28年他完全一天都不回来,也有中间回来。”

对邓老而言,上或不上神坛,其实无多大意义;毕竟一个能为国家无私奉献到不惜隐姓埋名的人,对名利终归早已淡然。

但宣传不能靠“比惨”,以此博得的同情更不是感动,清本溯源、回归实际才是更好的纪念。

1967年6月17日,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两年又八个月,中国成功试爆氢弹。

▲中国在西部地区上空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氢弹

但在试验过程中的一次意外,却要了邓老的性命。

由于没有出现预计中的爆炸云团,邓老奋不顾身冲到事发区,不顾危险抱起一块剧毒弹片研究事故原因,最终确认了氢弹不会爆炸。

▲邓稼先(左)

对他人来说是“安全了”,可对他而言却是完了。其实,自舍身冒险、接触高强度辐射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已经步入倒计时——据住院后的化验单,邓老的身体各项指标严重失常,已经没有挽救的可能。

1986年7月29日,因癌症晚期全身大出血,邓老自此驾鹤西去。而他临终之前担忧的,仍然是中国的尖端武器的发展,“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