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两大凶德, 一定要戒掉(深度好文)

人有四种福相,一定要修成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

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曾国藩日记》

01

第一福相:端庄厚重

端庄厚重,就是说一个人气度沉稳,不轻佻;做事扎实,不浮躁。

《易经》曰:君子以厚德载物。

《道德经》上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自古以来,厚重就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一个人有过沉淀,有过积累,为人做事有一定的经验,才能不浮躁。

一个人心有敬畏,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心有所守,才能不轻佻。

宋哲宗皇帝早夭后,诸大臣和太后商议立哲宗弟端王赵佶为帝。

苏轼好友章敦竭力反对,说:“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果不其然,赵佶即位之后,大宋不久便亡了。

轻佻浮躁的人,做事无忌,自由散漫,这样的人担当大任,是一个国家的灾难。

曾国藩说:“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

他在创建湘军之时,特地挑选了一批举止端重的将领。

告诫他们要:讷言缓行。禁止浮夸的举动,轻佻的言语。

时间不长,整个军队一扫过去的油滑气息,断绝了过去绿营的兵痞习气。

厚重的人,说话慢,办事稳,思虑周全,眼光长远,让人安心,让人放心。

明代大思想家吕坤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头脑聪明、能言善辩不过是三等资质,英雄豪杰气象不过是二等资质,具有厚重品格的人才是真正一流的人物。

02

第二福相:谦卑含容

《易经》讲: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唯有谦卦全吉,无不利。

山外有人,天外有天。

一个人必须保持敬畏,才能规避祸患。

目中无人,骄矜之心一起,整个人就会失去一份谨慎,从小错到大错。慢慢就会衰败下来。

曾国藩平叛有功,升任二品大员。

但是他却没有把自己的蓝轿子换成高级官员的绿轿子。

出行仪仗,一切从简。

路上有大臣冲撞了他,他也毫不在意,宽恕对方的过错。

攻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他不敢居功,反而让弟弟辞职回家。

自己主动裁撤湘军,低调谦逊。

满招损,谦受益。

唯有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才能有福气,人生才能顺遂。

03

第三福相:事有归着

所谓事有归着,就是办事沉稳有着落,言下之意也是脚踏实地。

件件事都做得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既是克勤小物,又是持之以恒。

曾国藩年少鲁钝,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臣,皆因他持之以恒。

就像愚公移山,每日都肯下一番功夫,时间多了,积累起来,自然就能见到成效。

他的日记、笔记从三十岁一直写到去世,真可谓几十年如一日。

他曾在家书中写道:“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这世上没有一步登天的好事,遇到困难时更要肯下苦功夫,才能多一分的精进。

事业起于积微,功名需要寸累。

专注做好眼前的事,不要幻想捷径,一心一意,脚踏实地,才能坚持到底。

04

第四福相:心存济物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对母子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乞丐。

别人家的母亲会说:你要好好学习,将来不至于流离失所。

这位母亲却说:你要好好努力,将来让这些人有工作,有饭吃。

心存济物,就是懂得关心别人,关心天下,关心社会。

他们真心实意理解人、爱护人、成就人。

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

曾国藩对手下从不吝啬,有了功劳总要一起分享。

官职赏银,从不进私囊。

所以,手底下的人敬重他,也愿意帮助他。

老子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只有懂得给予,才能真正获得。

人有两大凶德,一定要戒掉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

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

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曾国藩家书》

01

第一凶德:傲,败亡之道

天狂有雨,人狂有祸。

一个人目中无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就容易出事。

关羽败走麦城之前,吕蒙低声下气,故意让关羽看不起他。

关羽骄矜之心一起,谁的话也不听,更加麻痹大意,一不留神中了圈套。

这才有了后来的败走麦城。

王阳明说,“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

一个高傲的人,必然不能容忍别人,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

最终,只会在骄傲中毁了自己。

位居人上,不要目中无人;

屈居人下,不必谄媚求人。

强者不是人上人,弱者不是人下人。

永远怀着一颗谦逊的心,平等友善地尊重每一个人。

这才是为人处事之根本。

02

第二凶德:多言,贻害无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是从口里吃进去的,祸是从口里说出来的。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有失,说话不注意就会招来祸害。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说话特别不讲究,为此得罪过很多人。

一次,曾国藩的父亲过寿,他酒后忘形,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结果令对方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深刻反思,给自己定下了“戒多言”的目标。

他通过写日记,记录自己每天言语上的过失。

也经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该说的话,三思后说;不该说的话,忘而不说。

《礼记》讲:“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祸从口出,不妄语,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