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佳偶与良佐——长孙皇后
一起踏上探索的吧!
提起来唐朝,不得不提的是贞观之治,提起来贞观之治,不得不提的是李世民,而提起来李世民,不得不提长孙皇后。唐太宗贞观之治盛极一时,除了唐太宗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文臣武将,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他温柔贤惠的长孙皇后。她是皇帝的良伴,是忠直大臣的保护伞,是后世皇后的模范。唐太宗创造了贞观之治,而她成就了唐太宗。
隋大业九年,正值豆蔻年华的长孙氏嫁给当时还是唐公的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婚后,她悉心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称得上的贤妻良母。隋大业十三年,隋炀帝继位以来积蓄已久的阶级矛盾终于激化,在一片反隋的浪潮中,李渊在李世民的劝说下揭竿起义,并迅速从各路反王中脱颖而出。从此,长孙氏一直紧紧跟随丈夫四处奔波,悉心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争之中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所向披靡。
长孙氏与李世民同生死,共进退,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六一八年,唐朝建立,李世民因战功被封为秦王,长孙氏也被封为秦王妃。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长孙氏顺理成章的被封为皇后。自此,一代先贤后开始谱写属于她的盛世华章。
唐太宗带领文臣武将治理朝堂,经营着朝堂这个无烟的现场。长孙皇后兢兢业业治理内廷,那也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自始至终,长孙皇后一直以自已的方式维护丈夫的江山,那是一种柔性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这是长孙皇后的力量,也是她的智慧。在唐代的皇后中,长孙皇后绝对不是最有权利的,但却是最受尊敬和爱戴的,她贤淑优雅,端庄大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自古以来后宫都是波涛汹涌,瞬息万变的,但在贞观时期,唐太宗的后宫却一直是风平浪静,井井有条的。后宫的问题众多,稳定是绝对的重中之重,皇帝妻妾成群,不仅争风吃醋,更有争夺皇位的问题。长孙皇后十分自信,从容不迫管理后宫,为保证李世民全力以赴治理天下,起到了十分显著的辅助作用。
长孙皇后如果仅仅把自己管理的事情做好,那么她的历史地位也是有限的,至少没有我们今天评价的那么高,不管是在唐太宗的认识中还是历史的检验中,长孙皇后绝不仅仅只是一位优秀的皇后,更是一位高参,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上。在李世民登基过程中,长孙无忌功劳很大,登基以后,太宗皇帝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但皇后就是不同意。她的理由很简单,防止外戚干政。历史证明,她这一做法非常明智。长孙皇后对自己的亲哥哥如此防范,对魏征确实认真推荐。有一次魏征在朝堂上给太宗提的意见太宗接受不了,便怒气冲冲拂袖而去回到后宫,余怒未消,皇后听闻后,进到里间换上朝服,直谏夫皇,维护魏征,为忠直的大臣撑起了一片保护伞。
长孙皇后和太宗皇帝伉俪情深。史载:(贞观)十年,后崩于立政殿。皇后弥留之际,对皇上说了一番话:一是相信房玄龄。而是防止外戚干政。三是要求薄葬。除了第三个要求外,前两个要求不仅关系太宗最终名声,也关系后来政局。皇后病重时,房玄龄刚好犯了一个错误,被李世民免职,皇后觉的这件事做的不当,所以把这件事提出来。对于长孙皇后的遗言,李世民表现出极大的听从。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去世之前,都少人都想扳倒他,都被李世民挡住了,保住了房玄龄,就是保住了唐太宗的英名,保住了贞观之治的英名。
对于第二个要求,太宗有点不明白,在他的时代怎么会出现外戚干政?对于长孙无忌,他既了解又信任,但太宗也没忘了皇后的遗嘱,重用长孙无忌但也不是没有限制。在这个世界上,长孙皇后最了解的两个人一个是哥哥长孙无忌,一个是夫君李世民。只有妹妹知道,在艰难的岁月里,长孙无忌对权利,翻身的渴望,而在现今的政治漩涡中,这些渴望都可能出现,渴望已久的权利一旦获得,一切恶果都可能发生于是,皇后才在临终前提到这个问题,防止外戚干政。
直到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对她的疼爱都有增无减。长孙后去世后葬于昭陵,太宗因为经常思念,不能自已,于是在宫苑之内建一个多层塔楼,为的是标语自己经常登临,眺望昭陵。魏征直言谏君,说明这样不太好,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要以江山为重。魏征的意思,太宗何尝不懂,但他太思念皇后了,在魏征面前,他再次失声痛哭,这次痛哭之后,便下令拆毁这座塔楼。思念之楼虽然拆了,但在太宗心里,思念之楼永远高耸,二人之情永远不变。
因为她的淑贤母仪,因为她的深明大义,因为她的蕙质兰心,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配上李世民的爱。当他驰骋疆场,奋勇杀敌时,她默默支持,相夫教子,当他君临天下,指点江山时她母仪天下,统领后宫。只有这样的皇后,才配称的上千古贤后。
编辑| 谭老师
投稿 1115702100@qq.com
微信 gujinzhongwailu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