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在古代曾有一座“集贤寺”,门楼镇集贤村就因此得名

在烟台市福山区门楼镇的辖区内,有一个叫做“集贤”的村庄。该村位于门楼经旺远至莱山林家疃的公路(门林线)沿线,常走这条路的朋友,应该都曾留意过村口处的那座写着“集贤”两字的大牌坊。

公允地说,“集贤”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典故。那么,如此经典的一个词,是如何成为门楼镇这个村庄的名称呢?

起初,笔者还以为是古代有士人曾在此聚会。后来打听当地老人,加之查询资料,方知“集贤”一词,实际上是从一座寺院而来。

这座寺院的名字就叫做“集贤寺”,在清乾隆版的《福山县志》当中,就关于它的记载。县志称:

“集贤寺,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创建无考,顺治十一年重修,环寺皆山,围绕如屏,止一径通寺中,苍松翠柏,古木横斜,亦一洞天也。”

以上记载虽然字数不多看,但却描绘出了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美好意境,读之令人神往。并且,在县志对辖区寺院的记载顺序中,集贤寺紧接在峆垆寺之下,想必规模也不会太小。但可惜的是,这座古刹早已不见当年模样。听说寺院房舍一度曾改作学校使用(据说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胶东公学曾在该村停留过一段时间,不知是否就落脚于这座寺院中),仅存部分旧址。

集贤寺建立的年代,虽无明确考证,但通过集贤村建立的时间,也可以推断出个大概范围——这座寺院至少在元代之前就有了。

现在的“集贤”是一个大村,姓氏种类繁多。而根据《福山区地名志》的记载,相传最早迁此定居的是姜姓(明初该村姜姓就出过贡生)。大概是在元代时,一支姜姓人从宁海州小碾迁此建村,因靠近集贤寺,以寺名命名村庄为“集贤”。

实际上,集贤寺的名气不仅体现在“集贤村”上,明清时期福山县东南保下设有一个“集贤社”(相当于现在好多个村),看上去也是以寺得名。

到了明代之后,赵、于、黄、刘、张等姓氏也相继迁入。清末民初,房、高、王、卫、肖、周、包等姓氏也来此定居。村庄的规模越来越大,上世纪初时曾突破了千户,是门楼镇乃至整个福山区都有名的大村。

除了“集贤寺之外”,集贤村附近还有一处“神仙洞”的景观。可惜暂时只是口头听闻,还未曾实地探访究竟。不过,单就集贤村内的面貌来说,也能看出这是一个挺有历史底蕴的地方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