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札记(十三)】/ 傅安平
《论语》阅读札记(十三)
傅安平
什么是圣人?
古代文学、网络文学中很多圣人的概念很玄,不仅无所不知,而且好像无所不能,这当然是虚构。
那现实意义上的圣人,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圣人”孔子是怎样评价圣人的。
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他说他可不敢担当“仁圣人”之名,只是认为自己在立志做事方面比较有毅力、有恒心而已。孔子知道自己没有达到至仁至善的圣人境界,并非完人。
孔子又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他认为想在世上看到圣人是很难了;能有幸看到君子,就已经够了。
所以,孔子认为世间很难有人能达到圣人的标准。既然很难达到,那圣人只能停留在人们美好的想象之中,是无法客观而准确描述的。比圣人略次的,是君子,孔子认为人能真实达到的程度,是君子。
那什么是君子?在孔子的眼里,君子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因为一旦给出固定的标准,人要么达不到,要么会弄巧成拙,孔子肯定是受到"道"的启发,所以不会明确定义。从《论语》中我们就能读到,孔子看到一百个人,就会给出一百个君子的答案,坚持因人而异。
君子的答案,其实就是一个人能坦诚认清自己,认真改正缺点之后,所成为的那个更好的人,“吾欲仁,斯仁至矣”。君子是行胜于言。
所以由此推之,一个人只要能坚持做到和君子一样,始终不厌不倦,他也就离圣人越来越近了。
《子路第十三》
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这个翻译可能很多译法。因为是对子路说的,按“无倦”的意思,应该是针对子路缺乏耐性的特点说的。<个>“先之,劳之。无倦”,事情做在前面(先调查、规划、谋定好),保持勤奋努力,不能中途懈怠。按原书翻译,不可能说役使百姓不能懈怠。
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怎样理政?先经过有门部门(专业评审),忽略别人小过小错,推举使用贤能之士。
3.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怎样识别出贤才推举使用呢?子曰,推举你所知道的贤才。<个>你不能识出的贤才,别人会放着不用他们吗?(他们也可能会慕你之名投奔而来)
4.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因孔子言, 从此以后,多少乱臣、贼子、奸人行僭越无德之事之前,必伪造各种名份、神话,及陷害之名。<个>所以君子的行动理念一定可以告人,告人一定可以执行。(君子讲话做事,没有不明不白的)
5.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夫子有役使百姓的思想,把自己和对学生的期望,归入“上”的范围,即“人上人”。
6.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人们注释《论语》,总自觉择其好的方面,忽略其不好的方面,进行美化译释。事实上,这违背了孔子本意,掩盖原本缺点不可取。正确的态度如夫子所言,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与不善都可以拿来参考。<个>诵《诗》再多遍,不能办政事,又有什么用?这可能是针对某位学生读死书的特点而言,并非泛指读《诗经》于仕途无用。
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仅指统治者,上级,也适合所有人。<个>本人正直,不说别人也信服听从;本人不正,即使下命令别人也不会听从。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是听从人 ,还是听从制度?“虽令不从”与“不令而行”首先是否合法合规?
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个>知足,仍然进取,是善于理财的良好心态。钱少时不嫌穷,财富时不炫多。“差不多也就行了”,现在人常挂于口,类似。
9.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每个想登上舞台的梦想家,都会这样豪言壮语,夫子不例外,包括现代竞选者。结果呢,大家都看到了,往往难如人意。这与后面“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又有矛盾,王者尚需三十年,夫子说只要一、三年就够了。
10.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夫子太天真了。善人为邦百年,人皆善必弱,则恶人一旦得时,必肆无忌惮。一国文武不可偏废,两手都要硬。
11.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夫子本来就对冉子当季氏家臣不满,今天冉子回家居然在老师面前长脸了,把季氏家的事也叫政事,看来夫子不点拔一下不行,得让徒弟知道师傅也不是光在家吃素的。
13.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政和,人兴。人是政之本,民心向背就是政治,远近依附就是好的政治。
14.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无欲速”与“敏于事”的区别,急于求成的人要慢点,对问题迟钝的人要思考敏锐。
15.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夫子的看法,亲人偷了别人东西,应该隐瞒;偷了君主东西,应该揭发自首?法与伦理的争论。
16.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知耻,使命,士也。(自尊心强,履职必坚定。为使命执着,不是为标榜个人执着。)
17.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从政者,是参政者,还是执政者?斗筲之人,何足算(士)也。
1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针对子路特点,给出不一样的回答。什么叫士?朋友间听得进劝,兄弟间相处和气。
19.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夫子心里,中行者才是上乘,狂狷次之。狂,敢作敢为,可能不该做的也做;狷,有所不为,可能该做的不去做,都有所不足。中庸,处二者之间,有所为,有所不为。然而,他遇见老子之无为,曾自叹不如。还有,狂狷之人算不上君子吗?
20.“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不能坚守德行,或许会蒙受羞辱,要么别占卜了。惟有恒德,方可占卜,无恒德之人,占什么卜?真是有道理。
2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和谐相处。同,苟同理念。即君子相处友好,不勉强志趣一致。与“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的比较。
22.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人人都说好的老好人,并不一定真的是好人。人人都说坏的大坏人,也不一定是真的坏人(坏人也说他坏,那他肯定对坏人不好)。只有好人都说好,坏人都说坏的人,才是好人。(如此推崇善恶分明,然而中庸之道呢?)
23.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小人用人,才会求全责备。
24.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在这里,“木讷”是近乎仁者的表现。
25.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有才能的人教民七年(学习技能,培育品格),才可以派上战场。反对抓丁,滥用民力,致生灵涂炭,包括轻易被杀和随便杀人。
26.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不教民,没有经过教授培训的百姓。对上句的补充。
《论语》阅读札记(十四)
《宪问第十四》
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个>辖地无道,做官还拿俸禄,就应该感到可耻。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
2.“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一个人没有好胜心、自夸心、怨恨心、贪婪心这些缺点,可以说很不容易,但不一定是仁。仁还需具一些优点。
3.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士不恋土,志在四方。孔子为什么游说列国,就是他以“士大夫”自居,怀有理想使命。现在的老师教学生以理想使命,自己能做到以身示范,不被现实绑架吗?
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夫子并非空谈理想家,也是一个尊重实践者。国家无道,做事要正直,说话要谨慎。国家今天有道,明天无道,被人翻旧帐怎么办?所以谨言慎行什么时候皆适用。
5.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 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
有的人,不会当面夸奖,比如子贡,因为一夸就骄傲;有的人,适合当面夸奖,比如颜回,怎样夸还是谦逊。
樊迟问农学,夫子却说他是小人,胸无大志,唉,现代理念,农业可是第一产业。
6.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是要克服实际困难。富,是要克服内心骄纵。故贫而无怨难,是客观问题。仓廪实,人就知礼节。
7.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这是借话贬斥冉求?为家臣易,听主子就行了;为大夫难,要为国担当责任。
8.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理想中的完人,很少。现实中的完人,能做到几点就可以了。承认现实的不可能完美,包括做人。
9.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
10.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用人不记小过,包括后段大义不拘小节,这是孔子“上对下”的态度。“下对上”,孔子也不赞成愚忠,领导不好就走路。
11.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任贤举能,不避私。宁不是拉帮结派?
12.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其实是讽谏季康子,希望他也能任用人才,包括孔门中人。(你季康子没垮,是因你手下还有几个能人维持着,不是你很厉害。)
13.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背景,是说季康子的吗?<个>他说话(只谈论别人)不知羞愧自己,看来不会听从建议了。
14.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当时孔子仍担国职,故有事必须上奏,不奏就是失职。且必须先奏国君。
15.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解释了上句之意。不要欺瞒君主,但可以犯颜直谏。如译“宁犯颜直谏君主,也不能欺瞒君主”就不恰当。
16.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讲得真好。可意会其意,解释反而不美。
17.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特别适合说现在人。
18.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不在其位,不违背法规干涉其政,可以理解,但不考虑其政得失廉明,有助于判断全局,合适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肯定不对。
19.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如果这句是对上句意思的补充,应该重新理解原书译法。<个>君子以他说的话超出了他的能力为可耻。
思不出其位,言不过其行。
2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君子之道,仁、智、勇。
子贡会拍夫子马屁,不愧为官场人才。
21.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背后评论人,夫子心知他犯了官场大忌,侧面点拔他。
2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接上句,说子贡的吗?不要怕别人不知道你能,就怕你自己不能(你贬低别人干嘛)。
23.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不会凭空预先怀疑,但能事先见微知著,这就是贤人。
24.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夫子为自己到处游说辩解。其实,道家出世,因为现实,明知不可为所以不强为。儒家入世,为了理想,明知不可为,所以偏为之。故夫子栖栖乎,为佞者,旁观者的看法也是有其道理的。
25.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补释上句,<个>千里马值得称道的不是千里之力,而是千里之志。夫子以千里马喻自己,微生亩应该理解我的志向,而不是笑话我到处奔走枉费口舌。
26.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正直对待怨恨,既不无条件宽容,也不随便过分报复。
27.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这老头,感觉好孤独,可是你教训学生时,不是说“不患人之莫己知,患不能也”吗?轮到自己头上就说“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天也”了?其实,莫说圣人感觉孤独,世上哪一个人不孤独?海里的一条鱼也是孤独的吧?
28.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夫子击磬于卫,因为莫己知也,莫己知也怎么办?斯己而己矣。斯己而己矣怎么办?深则厉,浅则揭,(撸起袖子就干得了,思想坚定,行动坚决,才是强人)。
29.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上以礼使(臣)民,(臣)民以忠事上。俗世,求人办事也带点礼呢,礼,实指礼物,虚也指礼节,尊重。劝勉君主,上也需尊重臣民。
30.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两个老伙伴见面,自然不必拘束。夫子顽皮,拿拄杖敲着老朋友的小腿说,你小时不孝悌,长大了无所成,老了还不死,成了贼了(偷活在世上,阎王没发现)。
别人认为孔子是在批评原壤失礼,我不这么认为。其实是反映了夫子与老朋友之间的率真,以前别人就不理解原壤的情感,但夫子懂他。(未完)
20191015,傅安平
作者简介:傅安平,1974年生,湖北黄冈人,长江大学毕业,工学学士。现自由职业,业余写作,作品多见于博客,《当代作家》,《当代文学》等各公众号。《泾渭文苑》原创平台签约作家。
●
主一位编 :张 彦
执行主编 :槐自强 巨石
执行主编 :郭一旭 韩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艾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