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柳青墓】/ 王立刚
拜谒柳青墓
王立刚
最早知道柳青是在1978年,那时我正上初二。语文老师刘立群串讲课文《梁生宝买稻种》时,提到过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互助组、生产队、蛤蟆滩,由于梁生宝的故事与当时时兴的高大全式英雄人物形象截然不同,我们特别喜欢听刘老师讲。我的脑海不时蹦出一个疑问,蛤蟆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其实哈蟆滩就是长安县皇甫村附近的滈河滩,柳青的墓地就在河难之上的塬上。柳青的墓地并不怎么大,也就二亩地,整个墓地是用红砖围起来的院落。一圈柳树之中有一个土丘,土丘之前竖立着一块石碑,刻着几个大字:“柳青同志之墓”,字的上方是红色的五角星。坟丘两旁有两个大花圈,寄托着凭吊者对这位大文豪的无限哀思。花圈前方有条红砖铺就的小路,直通院落门口,两旁是碧绿色的灌木。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柳青在长安县皇甫村生活了十四年。他参加了该村的整个农业合作化过程,创作了彪炳千秋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他放弃了在北京、上海大都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扎根农村,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过着艰苦的生活。白天劳动,晚上写作,经常是通宵达旦搞创作,用废寝忘食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据说柳青写《创业史》时,为了描写当地农妇骂人的神态,站在崖上端了一盆水泼在人家晾晒的被子上。农妇骂他时,他就拿个小本子蹲在旁边观察、记录,后来被农妇认出,他这才讲明情况,并赔了一床新被子。1960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震惊了整个文坛,开了陕西农村题材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先河,柳青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颗启明星,照亮陕西文坛的奠基人。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一大批陕西本土作家深受其影响,路遥更是称柳青是自己的文学教父。
柳青曾留下这样的名言:“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手法。谁来创造这种新的手法呢?就是那些认真研究了生活的人。而不是认真研究了各种文学作品的手法,就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手法。”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与他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截然分不开。为了能融入农民之中,柳青竟然脱去西装,和当地的农民一样剃着光头 ,穿着对襟黑袄,戴着一顶当地农民喜欢的帽子。为了熟悉集市上农民的粮食交易情况,他也和关中农民一样把手抄在了袖筒里,不动声色地和人家捏指头摸价,讨价还价。他的装束,他的模样,竟然骗过了粮食经纪和卖主的眼睛。1967年9月,柳青受到“四人帮”的黑爪牙迫害,被迫离开皇甫村时,当时很多村民不知道他是个享誉中国文坛的大作家。
走出柳青墓地的院门,站在观景台俯视蛤蟆滩全貌,农田、村舍、袅袅炊烟,一条小河弯弯流淌,老人悠闲地走着,孩童嬉闹追逐,这就是柳青笔下的蛤蟆滩,鸿篇巨著《创业史》的诞生地……
作者简介:王立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税务报》《杂文选刊》,《咸阳日报》,《榆林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多篇,著有长篇小说《峥嵘岁月》,中短篇小说集《浪花》,《老税》《泾渭文苑》签约作家。
●
主一位编 :张主彦
编一位委 :孙主辉 万 毅
编委一位 :王宏民 夏 天
编委一位 :槐自强 巨 石
编委一位 :郭主旭 韩 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 艾
主编顾问 :薛光炜 蒲家富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