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且不易,为帝更艰辛(二)

阅读第1112天
昨天有位朋友问到我,你这个标题名不符实啊,怎么主要讲皇帝呢?因为今天我就要谈下自己对于内阁首辅的思考。
昨天提到,内阁开始的设立是给皇帝建一个参谋总部,大家都是一帮老成持重的参谋。突然某个时间开始,有了一位叫做首辅的大佬,他相当于参谋总长。
实际上他这个参谋总长的位置很尴尬。可能权利还不如一个团参谋长,也可能是权倾朝野,就看皇帝是否弱鸡;以及,这个人能够活多久。
我翻看明朝的相关资料,当然,有正经和不正经的:《明朝那些事》,《二十四史》,《万历十五年》、《上下五千年》等。发现一件无奈的事情,当首辅是比皇帝更悲伤的故事。
<一>
首辅的痛与快乐
先来说说快乐吧,毕竟先甜后苦更长记性呢。快乐是什么?有明一朝,基本上是没有丞相这类开挂的职位(最开始几个都被干掉了),但是有的首辅却可以享受这类待遇。
管理中有关于权责利的搭配,从古至今也是如此。内阁大学士的工作本来是定性的,但是哥们手腕厉害,就能够从参谋变成“立皇帝(刘瑾)”般的角色。
张居正当首辅时,全国所有官员的任命他可以有决定性的发言权,包括财政的各类预算和支出。这是什么概念?参谋总长兼任组织部长和财政部长?不,那两位也得听他话,否则就当不了。
所以首辅的快乐就不说太多,自己可以意会到。接着谈一个伤感的话题,翻看中国历史(国外的不说),自古以来的权臣,没有几个好下场!
注意,我说的是权臣,不是奸臣。首辅能力到一定水平,基本上可以走向权臣这个角色。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有趣,你当权臣风光一时,晚年或者身后之事就就难说喽!
李春芳、张四维、翟銮、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算是明朝中期权倾一时的阁老。除了前两位勉强算是善终,后六位的人生就是惨不忍睹。
要么就是晚年凄凉至极,要么就是死后鞭尸,全部清算。现在有的人想象可能觉得没什么,要知道古代对这个是极其看重的;而且家人还要受到波及。
那么首辅为什么会有这么悲凉的结局呢?其实这也是管理中经常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夹在中间的人是最难当啊!
当最高的老板有点小烦恼,基层员工还好,中间的层级就悲剧了——夹在中间里外都不是人。想到中学时期我当考勤委员,就深切感受了这种痛苦。
别人迟到,你记录了,同学恨死你;你不记录,或者弄假,老师还有其他眼线,说你不诚实。你说不当,不一定舍得,而且老师不一定同意,说你没担当。
换到工作,更是如此,不是你一句不想当就完了,何况首辅这样的位置呢?上面的意思能否贯彻,下面的诉求能否适当满足,这叫什么?中庸之道,平衡之道
为何那么多人崇拜中庸之道?不是平庸的意思,因为中庸这确实需要技术,也是任正非经常说到的“灰度决策”。很难把这个位置当好,就先心态放平,对两方的要求进行权重分析。
接着有一个更酸爽的问题,万一首辅能力不太强怎么办?这种人更悲剧,因为会被怼得更惨,明朝有过几类这样的首辅,结果都不太好。
他们要么是皇帝的傀儡,成为“泥塑首辅”;要么就是文官集团经过斗争之后的妥协产物,找一个没有威胁的去当,填下这个位置。想想,其他一方会怎么来看?
<二>
复杂的利益链条
说出哪种话,我会觉得你完全没有任何政治素养,虽然我的也很低?就是那句“不是一切皇帝说了算吗”?如果这么想的人,大错特错了!
我说了,皇帝难当啊。从古至今的494位皇帝,很不负责任地说(没有经过精确调查),能够真的大权在握,进行决策下达的,不会超过20%。这里还包括部分时期有所大权而非终身。
皇帝不是最牛的大佬吗?错了。可以想想,你的工作环境,是所有的管理者命令都能顺利执行吗?他不是领导吗?
皇帝所面对的是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对于皇帝的政策有所建议甚至抵制。常见的可以粗分三类:外戚(后宫一脉)、宦官(汉,唐、明最出色)、文官集团。这里主要谈下文官集团。
明朝的科举制度是被吐槽的最厉害的,八股文嘛。可以想象下,那帮坐在文华殿进行国事决策的大哥,这辈子都没有出北京为官,从来没有拿过刀剑;但是,他们却要决定民生大事和国防调配。
这件事想起来都是头皮发麻呀!我始终坚信一句话,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共和国目前的一套体系真的相对比较好。而明朝的是文官集团,真的很让你忧伤。
首辅两头添堵,就是面对皇帝和文官集团的。问题是文官集团还不是你工作中的员工,他们的力量是很大的,甚至超过皇帝!
文官集团力量为什么会超过皇帝?因为会抱团啊!同年、乡党、姻亲,这些串联在一起的利益链条,很刚硬!不是皇帝想斩断就能斩断的。
东汉之后,中国的政治格局陷入了一种很奇怪的状态:世家把持。想象科举制度,就能明白一二。各个朝代也有这样的世家,也有这样的利益团体,而首辅和皇帝也难以抗衡。
他们的利益是什么?很多,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特权!什么特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皇帝也好,首辅也罢,你要搞什么改革或者新政,一旦触碰到我的利益,那我就弄死你。
从古至今的改革,可以看下为什么失败?99%就是改革者想的很好,以为玩“我的世界”,可以按照你所设想的剧本随便搭配。现实更复杂,民的利益没有真正抓到,世家的利益又被你坑了,那你只有挂掉。
商鞅也许是比较成功的改革家,虽然最后死的很惨,但是他的改革还是持续下去了。为什么?能够让秦国的贵族和平民都获利啊!当然,手段激烈了一点。
我们可以看看身边,其实也是这样的利益团体。抬眼望去,到处是所谓的“什么派”,“什么帮”这样的一堆山头……
我很反感这样的状态。人寻求抱团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抱团,绝对不是对整个大集体有好处,更多的是内耗。当然,抱团的初衷,不也是这样吗?待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
本想写到这里结束,但是想来,应对这样的情况,从历史吸取办法就是三点:
1.扶持新的利益团体对抗;
2.学会真正平衡各势力利益,扶弱抗强,学会忍让;
3.做好后备,壮士断腕。
古至今来,最有效的,也许就是对自己最残忍的!
<三>
礼仪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如果你翻看历史书,不是看那种快餐式的电视剧,就会感叹古代的礼仪真的太可怕:大婚,祭祀,大型活动,甚至与人打交道等,都有一大堆规矩。对比下现在的领导开会,真的是小儿科了。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很多人是不屑于这个称呼,甚至嗤之。只是从周朝开始(距今3000年左右)就提出了一句话:一国之大事,在戎在祀。
戎,打仗,战争,但是这个可遇不可求;祀,就是祭拜祖先,也就是经常所说的“礼”。那么这个礼到底对我们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到现在都是这么推崇呢?
礼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跟道德相关。仔细想想,礼和道德是紧密相连的。中国从古至今,与其说是讲礼,还不如说是在倡导子民讲道德。
讲道德有什么好处?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劝人向善;说的再直接点,就是顺服,不搞事情。每天都是乖乖的,助人为乐,为建设强大祖国而努力!
古代国家也好,现在也好,其实也是想把人们往到的这个方向引导。在古代,道德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也就是所谓的“礼大于法”:
你小学都没有毕业,因为服侍老母亲很好,也许就会被举“孝廉”,去当官了;
你哥哥打了你,你打你哥哥一顿,直接被打死了,也是活该。因为你“忤逆”,“不悌”;
你因为老师被别人辱骂了,把那个辱骂的人给杀了,你也许没事。因为你“尊师重道”,符合“天地君亲师”的政治思想。
……
这些看起来很无厘头,但是确实是历史真实发生的事情。“礼大于法”好不好呢?初衷不错,引导人们向善,虽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着想;但是这个方式始终有问题。
就像一个人很老实,不意味着工作我就不监督他,他出错了我就不惩罚他。这是会坏事的。这就像“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是说不通的啊。社会大环境中,永远不能感性超越理性!
礼的第二个作用个人认为更实际,那就是仪式感。我们看电视也好,走在大街上也好,会看到喊口号,做鬼畜体操。你觉得很傻叉,请相信,你真正融入的时候,也许不会这么认为了。
一个公司,看起来没有什么仪式,很干脆,执行力很棒。但是,说真的,这样的团队凝聚力很容易出问题!因为仪式感是符合人的精神追求!
也许有的人就是喜欢钱,但是钱到了一定数量,他已经觉得没太大感觉了怎么办?那就是给他称赞,给他荣誉,给他自我实现,这就是仪式感……
高中时,长成大小伙子了,思想比较叛逆了。有一天当你站在升国旗的高台上,被校长颁发一张五毛钱的荣誉奖状,面对全体师生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
激动?紧张?害羞?也许都有吧。这时候那张五毛钱的奖状在你手里也许就是“重千斤”了,你舍得扔吗?站在高台,仅此而已,你会无视这种场景吗?太难,因为它被赋予了“仪式感”。
领证就可以结婚,请问在家庭情况除非完全没法的情况下,有几个不办婚礼的?婚礼,其实办不办大家都知道你结婚了,但是你们需要这个仪式,告诉所有人:我们在一起了。
礼也许就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它很轻,轻到没有重量。但是请注意,它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结语>
想来个总结的,发现我把该说的差不多说完了,那就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思考到底是什么。任何职业,都是不好干!任何钱,也都是不好赚!你觉得的,你看到的,永远都是表象,没有“躬身入局”,难解其中味。当然,深入其中,也不一定能够玩得转。
人是群体性动物,在几十万年前就是如此;所以人抱团是正常现象,无需真正苛责。只是对于这些不同的团,你的能量多大,才是决定你对待他们的方式如何,而不是反过来。反过来,也许就把自己玩残了。
这个世界值得你关注的,更多的不是那些实体发生的事件,而是那些看似处于虚无,但是可以感受的内容。比如人心、人性、礼法……所以,花点时间思考,对你看世界应该没有坏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