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两类企业的初步认识

阅读第1330天
如果我没有记错,第二次世界战争爆发之前,已经有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此时,失业人群剧增,诸多家庭开始在温饱线边缘挣扎;与此同时,无数的牛奶被倒入大海,水果烂在果园,面包直接扔掉……
还在初中的我,看到历史书中的这一幕,我想不通。之后的阅历中,看到对于这类现象的解释,从企业家或者那些生产者的角度来说,确实是合理的。毕竟,道德并不等于法律。
随着对于本书的阅读中,作者提到了对于两类企业家的谎言,让我对于企业或者说企业家的认识,又有一些别致的看法。不应该专指企业家,哪怕常人也在谎言环境中度过自己的每一天。但是,对于其中某些企业家的认知,我认为是值得适当探究的。
01
这两类企业是粗分为垄断企业和非垄断企业。对于这个分类,我自己首先有这三个看法:
1.这个分类是非常粗糙的,可以说我能够进行更加细致的区分。不过,这种分类恰恰是最现实的,或者最反应社会生产现状。要么就是那种一家独大,要么就是众狼抢食。
2.任何行业,都会出现垄断者;如果没有出现,只能说明时间还没到。有些行业兴起的时候,或许会出现诸侯混战的局面;慢慢地,就变成了七雄争霸;再经过市场的变迁和企业的迭代,三国鼎立就会形成。这时的产业模样已经较为稳定了。
稳定并不意味着就安全,恰恰是这种稳定,其实更说明垄断会出现。有人一不留神掉以轻心,要么就是被另外两家吃掉,要么就是被后来者居上。直至变成第一第二,至于第三?那还叫什么垄断,终究会消失的。
3.大多数有较完整商业规则的国家或地区,就会存在垄断,这和政治体制或者国民条件并不是成正相关。政治体制,国民收入,或许会影响这里该是哪类行业的生存土壤,而并意味着巨无霸就会灭亡。就像某位商业大亨说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
所以,等会讨论两类企业的时候,其实针对的情况,应该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各类地区的企业。不同地区的人肤色和理念或许不一样,但是商业中的诸多事情,应该是共通的。
02
彼得·蒂尔确实是一个写书很棒的人,如果不讨论他对于中国的某些偏低认知的话。他在对于这类企业的描写时,那些调侃的语气让人忍不住想发笑,尤其经典的,是那类垄断企业的宣言。
众所周知,人类是善于自我欺骗的,群体也会附带这种技能。垄断这个词哪怕没有出现,其实也会存在这类企业;它出现了,这类企业也不会消散。但,并不会有哪个二缺会承认自己接受这个“荣誉称号”,虽然他知道,自己是名副其实的。
那些商业大佬,不管如何“口出狂言”,哪怕说颠覆某个行业,也绝不会说到垄断二字。这类企业的大佬,对行业的评价,最常说的话,应该就是这个行业挑战性还很强,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这就是作者认为的谎言。
我倒是能够理解,这说不上什么谎言与否,如果对比那些政客的话。不在意,或者不太敢在意垄断的身份,或者刻意去避免,也是存在前车之鉴的。总体而言,应该就是三大原因:
一方面,对于那种非国营性质的企业,垄断就是一条红线, 可能就会变成“杀年猪”。这类情况不绝于某个国家,而是现状。虽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国会是资本的代言人,但美国反垄断法案,可是曾经亮过钢刀。
也不怪谷歌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做出了公司的结构调整。虽然,普通用户并没有感到有什么改变,至少向上面传递了一个态度:我很乖,我很弱,你找别人去开刀!
03
其次,民众的思想是容易被控制或者煽动的。垄断者不停地向外界传递我们还面临多大的竞争,我们还很弱小,我们如何如何不好,其实就是降低群体对于企业登顶的认知。
如果给所有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某宝是中国电商的垄断者,我想戏剧性的一幕可能就极度尴尬。民众们对于这类字眼非常敏感,他们不希望自己是作为价格的被控制者,因为垄断者有制定市场价格的权力;虽然,现在的或许就在这样的环境。适当展示的弱小,其实并不影响本身的雄壮。
最后一方面,就是鲶鱼效应。那些把竞争对手都送进火葬场的人,不管是多么雄才大略,脑子也是进水。大如国家,小如企业,会当凌绝顶是一种追求,但并不是真的一个人站在峰顶被吹成重感冒。
这行为的后果,就是告诉所有人,哥要逆天。哪怕你说再多的公关,明眼人也能看到你神挡杀神的风范。当杀得差不多的时候,也就注定你离死不远了。当年的大元,如今的摩拜,都是如此。
任正非对于华为的定义,就是不搞霸权主义,这和国家秉承的理念一脉相承。如果华为想着搞霸权,恐怕还没有登陆他国,就被直接狙击;而国际的一带一路,利益共享,就是中国多朋友少敌人的高境界。治大国如烹小鲜,我想治理企业应该可以适当对标国家的政策实施。
04
第二类企业,就是非垄断型企业。这类企业包罗万象,我难以归类,只能挑选其中少数进行分析。刚刚谈到垄断性企业,或许适当展示自己的弱者形象,大谈企业竞争;而这类真正的弱者呢?或者就是标诩自己的强大。
当我去查看部分企业创始人的发言时,会发现这有趣的现象。或许可以解释为,那类越站在上面的人,更加谦逊。他们已经不需要狂傲了,因为地位在那里;而那适当张狂的人,偶尔不是张狂,而是吸引目光。
他们会告诉外界,我们正在研发什么技术,我们正面临什么机会,我们正在打造一个怎样牛逼的计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除了在声音发出的时候能够激起几朵浪花,吸引一些冒险的投资者,还能剩下什么呢?创始人带着真金白银跑路?
这类企业,最怕的或许就是认知偏差,或者说是一种侥幸心理。这就好像在一个学校门口开培训学校,认为自己一定会大赚特赚。实际上开张半年,就要关门。那时候能说什么?这里的教育环境不好?家长收入太低?应该不是,而是没有认清自己。
那些前行的人,没有什么伟大与否,关键是真的能够秉承合适的初心。那些被公关宣传吹上天的企业,最核心的目的还是割韭菜,哪怕被冠以想持续性的和客户相处,这是无法规避的事实。那些还在砥砺前行的企业,放空自己,踏实点,真诚点,或许未来能够更远吧。
【结语】
我看不到自己企业的未来,并不是有没有信心。有人说,看不到自己企业未来是有问题的。我曾经坚信不疑,直到,说这句话的人把自己玩死了。我才明白,别人说什么不重要,看自己才是最重要。
屹立顶端的企业,我连只鳞片爪都未能看清;哪怕那些我觉得不甚走远的企业,也是远远不如。不过,那又如何呢?谁又知道,时光抚摸过后,还能留下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