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小马过河16

这一周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为一本入门科普读物,很不错,值得推荐!

豆瓣评分9.1,评论里有人这么总结——荣格说: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这本书可以说是这句话的极佳诠释了。这句点评获得了高赞,大概是一些有相同经历的人的惺惺相惜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的人物设定很简单: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咨询师苍鹭、蛤蟆先生的朋友鼹鼠、河鼠和獾。

蛤蟆先生原本热情、时尚又爱冒险,惹出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都很担心他,为他联系了咨询师苍鹭,他们开始了每周一次的咨询。

01

谁是来访者?

苍鹭一登场就令人佩服。

苍鹭:“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来这儿吗?”

蛤蟆:他们让我来的。我准备好听你的。

苍鹭:“谁是我的来访者?是你,还是他们?”

“这几次面谈,是由谁来支付费用?”

蛤蟆:獾会处理,你不用顾虑。

苍鹭:“这行不通。我建议会谈结束,就当是一次体验。”

苍鹭直接而清晰的态度,在第一次面谈时就表露无疑,只有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出自自愿,俩人才能真正合作。

蛤蟆一方面觉得困扰,他原本打算坐等受教的,但另一方面觉得兴奋,自己需要主动参与其中,或许能靠自己摸索出摆脱痛苦的办法来。

蛤蟆决定和苍鹭合作。

在结束这一次面谈时,蛤蟆转身问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直视他的眼睛回答,“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遇到一位合格、甚至可能是优秀的咨询师了。

02

真实的感觉

第二次面谈。苍鹭问蛤蟆,“今天你感觉怎么样?”

蛤蟆回答,“挺好的,谢谢你。”完全可以脑补我们刚学英语时背得滚瓜烂熟的,“How are you?Fine,thank you”,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大概是我们从小就会的客套吧,没想到英国人也会。

苍鹭:“我再问一次,你现在真实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蛤蟆发现,自己以前那一套对付朋友的迎来送往不管用了,以前的他不习惯直面自己的情绪、感受,也因此成功逃避了对自我的认识。

在苍鹭这里,蛤蟆先生抖抖索索地开始真实地表达自己,从这一次面谈开始,面对苍鹭的提问,他可能不懂,可能需要苍鹭换个说法或者解释一番,但是他不再应付了。

因为自己真实的情绪真正得到苍鹭的理解,蛤蟆改变了许多。

03

人生坐标

经过几次面谈,蛤蟆先生对自己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在回忆中,他不会一味批判自己了。

在倒数第三次面谈中,苍鹭告诉蛤蟆,“在童年大约四到五岁左右,我们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组成了人生坐标。

一旦选择了这其中的一个象限,就会在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甚至会控制事件的发生和进展,确保世界和预期的一样,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在痛苦中觉醒,原来自己选择了“我不好,你好”这个坐标,为了实现这个预言,他还玩了许多的“游戏”(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有本很有名的书《人间游戏》,命名并描述了一百种心理游戏),比如“我真不幸”、“可怜弱小的我”、“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等。

在最后一次面谈中,蛤蟆重新选择了“我好,你也好”这个坐标,他要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对自己和别人展示,“我好,你也好。”

蛤蟆先生即将展开新的人生旅程。

虽然这是构想中理想的咨询,看完之后还是会把自己代入蛤蟆,想象自己也曾像他那样,痛苦挣扎,看到他能走出来,哪怕自己花上两倍三倍十倍的时间精力,也一定能好起来的。

另外,这本书没有腰封、没有额外的书皮、甚至没有推荐语、没有后记,简单淳朴,也是我喜欢它的一个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