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打卡最后总是失败? | 学员分享10
“真实、体验、突破”,这是怀众心理的核心理念,从成立至今,我们践行着这些理念,服务了数以万计的学员,我们看到彼此的欢笑和泪水,和大家一起觉察、疗愈、成长。
我们每周推出学员分享版块,用第一手鲜活的表达,见证着“爱和美渐次显现”。
怀众学员:keke 投稿
为什么我经常打卡,最后总是失败?
这是在第一阶段费登奎斯课快结束时,我向黄翠立老师提的一个问题。
印象老师本来是站着,朝向另一面在回答同学问题,答完看到我提问,就慢慢走过来,坐在我对面,认真听完我的问题,很温和地笑着,看着我缓缓地说,是呵,这是很正常的。
我继续问,我试过那么多打卡,从大家的角度,有益身心节律、改变重塑人生、看似多么励志,充满了各种吸引力的打卡活动,有的甚至只要稍稍坚持一下,并不难做到,可我最终基本都失败了。勉强几次成功的,我都觉得非常累。
那是不是因为,我们身体里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了,这些打卡违背身体本来的模式,而自然表现出来的抗议。就像我们不喜欢一条规则,或是反感一种条款,就本能地不认同,反对。
老师微笑着点头,很支持地看向我,说,是的,身体是很诚实的。我们的身体会有一套自己的运行模式,我们大脑神经系统接受身体的信息,遵循规律就很自然做到,不然就觉得别扭,勉强,就会感觉很累。
整个问答的全程,我都能清晰感觉到,老师在费登奎斯课上,反复提到的:尊重、专注、有爱,和不用力。
其他三点,在很多身体或心理课程中,会被经常性地提到。
不用力,这个点,就很有意思。
说到用力,好像就会联想到,努力改变、积极、拼搏、进取,也会有一股要竞争,一决高下的味道,时下流行的打卡成风,常常就带着这种气息。真从这个角度看,的确呵,我们每个人,好像从成为一颗受精卵开始,就是在竞争中的,输在了起点,就输掉了人生。不用力,怎么可能?
而尊重、专注、有爱,这三点,倒只有不用力,才能很自然地做到。不信,就可以试试,当我用力地凝视一个人,用力地让自己专注,用力地爱上一个人,那结果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用力加倍功半)?
我品,我细品,细思极恐。这么简单的方式,在我们生活中却真的非常难做到。烦燥焦虑了,我们不是经常偏要用力刷手机,看到眼花,天昏地暗;听到疫情来袭,我们倍感恐惧,防御四起,吓得根本没办法专注工作,迫于无奈按住自己想逃离的心,那工作效率简直了;而爱上一个人,我们宁可用力证明自己是对的,也不曾放松地享受爱上彼此的过程,爱在什么时候,早走丢了……
身体在帮我们承受着各种生活方式,疲劳、疼痛、紧张、抑郁、暴食或厌食、失眠或嗜睡,不就是时时发生,我们在抗拒“用力”中导致的这一切吗?我们对身体无感,进而一步步对生活、外在世界无感了。
所以,不用力,就可以回归感觉,回到身体的本来?身体本来是什么样子?
我想起我儿子刚出生时,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一个小婴儿,他的身体是那种天然的柔软,但不是完全软软的一块肉肉,他同样有柔软的骨骼在支撑着,那种感觉是一种很饱满的生命状态。当小婴儿睁开眼睛,对来到这个世界陌生而好奇,对每一件事都可以很全然,他会很安静地注视,就像眼睛本来就该好好地看,看得清清楚楚,累了就停下来,他会很敏锐地听,耳朵也有自己的选择,跟随着喜欢的声音,避开不喜欢的,直接去表达不要。他会很自由地挥舞着自己的小手,学着抬抬头,蹬蹬小胖腿,有时候看着我儿子睡觉,都觉得是一种全然的满足。
我们成年人经历很多后天的学习教化,身体的模式与大脑的意识十分相关,如果我们就是要用力,要拼搏,才能对自己好一点,不允许放松,那么我们的身体可能也习惯了僵硬、疼痛,当轻松、自由、有规律的节奏出现,反而并不一定会接受。试想下,是回到一个饱满全然的小婴儿,那么舒服自然,还是像一个精美硬梆梆的人形道具,在行走坐卧、在生活、在工作、在思考……
当身体开始了新的探索,不只是用力去寻找正确标准动作。
不用力,到底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