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五台山论道:丁元英与智玄大师的半阕之缘(九)

丁元英的这一佛理修正,着实让智玄大师一时不知道如何地回答,沉思良久,黯然感叹道:“得智得得智,化缘得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元英合了一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算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了。

接下来,智玄大师对上阕的修改如下: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

我们也不得不说说这修改,首先丁元英写的原文大家应该还都记得,丁之所以那样写,是有条件原因的,那是一个拜帖,是一个拜访的敲门砖,剧中也是点明了的,两次通过钱试探无果,这种“高人”是不会轻易会客的,这里之所以用引号并不是说他不高,高是有比较与相对的,这也是二元思维所决定的,只是在境界这个尺度内,与丁比较而用的这引号,没办法,不这样带有点攻击性的写法,恐怕这门也敲不开了,先说说智玄大师的修改吧,悟是正道,这是没得说的,前面也讲得清清楚楚了,方知天命,即肯定了悟的正道性,这里用天命,如果去除相的表面则与寂空涅槃和道是等同的,没什么区别,只是不同的叫法而已,只是在佛的概念与思维里更注重用天命这样的词罢了,但依旧存在一点相的影子,没办法这就是层次与境界的问题,虽实质相同但相还是存在一些的。修行务取真经,一个务字也充分说明了,这修行所能做的就是量变的事了,而佛教本来就是这样做的,以假度真,同于祝由,只是带有相的量变而已,但这也是可以通过积累到一定的量从而质变的,当然很多人最多也只能是一生都在量变的路上,然最终能否觉与悟才是质变的根源,对众生来说务取可能是唯一的途径,但悟、觉并不一定需要有务取的过程。一生一灭一枯荣,用一生一灭来改这一悲一喜是没有太大必要的,这本来就是二元性思维的两个面而已,只是一种代指而非实指,若非改就有点着相的味道了,下面的皆有因缘注定,用一个回答之句,改了这一个问句,这也没什么,只是敲门砖就得这样写,不问安何敲这门。其理一样,只是一问一答。也并非说丁元英有此一问,丁元英又何尝不知这所答,只是敲门的天道亦是如此。

这也算是通过丁元英的佛理修正,两人结下了这半阕之缘,到这里这道才算是论了一个完结,当然有一部分是没有解读的,自己看原文去,皆是因为天道如此,这也是前面提到过的,电视局删除了很多部分也就回答了我的问题。整个五台山论道体现了丁的禅的境界之高,皆如是本来,智玄大师与之相差的就在这境界上,从思想上来说智玄参悟理解的,在佛的井中已经到了井的边缘,剩下的只是由佛自身局限所定了与智玄也没什么关系,对这个井就不要太苛刻了,能达到这井边缘的世上也没几人,与丁而言只是差在了这境界上,丁元英的不进不出,是他所不明白的,才会使得他对丁有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一分痞气评判,当然这也是韩楚风所达不到的境界,然则丁元英那有什么静气、贵气、杀气、痞气,皆是在他们的思维里的一个幻相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