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临——卢御晨

卢御晨 别署御尘,号白鹤山人。湖北省房县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硬笔书协会员、湖北省文联优秀青年文艺人才库成员、“80”艺委会委员、湖北省书协会员、十堰市书协副秘书长、十堰市书协理事、房县书协副主席。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二届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展、全国第三届硬笔书法家作品展、第五届林散之奖书法作品双联展、全国农民书法作品展、第六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中国梦·翰墨朝阳”第三届全国书法大展、“走向辉煌”第十九届北京书法篆刻作品展“八大山人”全国书法作品展、第三届“黄庭坚杯”全国书法大展;获湖北省临书临印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精神”全国和谐社区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第七届、八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大展获优秀奖等。

临吴琚《杂诗册》有感

卢御晨

吴琚,字居父,号云壑,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宋高宗吴皇后之侄,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南宋著名书法家。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习吏事,累官临安通判、镇安节度使。后以才选,除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寻知鄂州,复知庆元府,使留守建康,位至少保,世称“吴七郡王”。卒,谥忠惠。其著作有《云壑集》。
吴琚一生淡泊名利,擅诗词,尤精翰墨,以行书最佳,极似米芾,而自有峻峭气格。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江宁府志》云:“琚留守建康,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酷爱古梅,日临锺(繇)、王(羲之)帖。”大字极工,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墨迹,乃为吴琚所书,今六大字额仍存,佳书为名山增辉。其书法明显特点是酷似米芾,吴琚书法神气飞扬、纵肆飘逸而又筋骨雄强,遒润尔雅,字里行间浸润着米书的神韵,所传世的作品都颇类米书特点,从米芾到吴琚,可说是一脉相承。后人认为南宋著名书法家中,得米襄阳笔墨神韵者,应首推吴琚。
纵观吴琚的书作,他的书法颇具米芾神采,但其用笔上已趋向舒缓,其字的转折、顿挫明显了许多。在他的笔下,米南宫的“刷字”功夫变成了中侧锋有机的结合。因此,吴琚之点画持重磊落、流动清晰,线条凝练蕴藉,温文尔雅,结体上多沿用了大王的“内”之法,但也不乏浑然外拓之处。然平正却是其主流。这些特征在吴琚的《杂诗帖》中均有体现,如“神物”“楚王山”“乔木”“扬畔”“风雷”等。
而在吴琚的书法中,不仅将米芾如上的艺术特色如数予以消化、吸收,又在此基础上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与风格。仍以其《杂诗帖》为例,其中的“天”“可”“木”“解”等都有米芾的影子。这些字中“横”画尤其是从米芾那里学来的笔法。在米书中,“蟹爪钩”应是米老从“大王”那里化为己用的。“来”字的竖笔弯度较大,“束”字竖笔较为垂直。米芾处理类似于这两字的“钩”时,把弯度较大的“来”字的钩往斜上方钩出,把较为垂直的“束”字的竖钩往左平推出钩。吴琚正是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特征。在他所写的“东”字中,其竖钩写法时而垂直,时而斜,但都能按米芾的处理方式来加以处理。在“辶”字底的写法中,米芾出手可以说是很有特色的,如“遂”“适”等字,吴琚忠实地继承了米芾的写法,从起笔到结尾处甚至每一个细节笔画的形态,几乎是和米芾如出一辙,惟妙惟肖,可见吴琚于米书用功颇深。
吴琚虽然学米“刷”字和侧锋之法因而使其书写沉着痛快、富含变化,但同时也注意参用了中锋绞转之笔,故提按委婉、骨力内蕴且浑然遒劲、多有新意。在处理字的结构同时,吴琚把很多上下结构的字,用夸张的手法把字写成上大下小,或者上重下轻,这二点上与米书有较明显的差异。其点画的凝练圆润,表现出极强的力度。无论在线条的质感上抑或结体的形态上,既具备了米书俊逸洒脱、痛快淋漓的形神,且又区别于米芾的纵横恣肆,剑拔弩张。而且吴琚在章法方面更注重于字的大小、轻重、收放、虚实的对比,更注重章法于块面的变化,使得视觉冲击力更加强烈。吴琚毕生都用力于米书,然而,米芾生性狂放怪诞,而吴琚性情较为温和。据《宋史翼》本传云:“陈傅良在太学,琚执弟子礼,惜名畏义,不此戚畹自骄。”可见他极有道德修养,所以尽管吴氏学米书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但由于他们性格上的差异,运笔结体,吴书更为俊逸俏丽。董其昌评吴琚云:“书似米元章,而俊俏过之。”吴琚的运笔较米书内敛,落笔沉雄,稍运即止,结体八面呼应,看上去十分舒服,即所谓“俊俏”之意。
纵观吴琚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远不及“二王”、锺、张,甚至说起宋四家时,也只是一句“南宫舍人摹者”带过。甚至有一些人,称吴琚为“书奴”,“书奴”一说,或出自于唐代亚栖《论书》:“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此是书家之大要。”在书法历史上,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涌现出数以万计的书法家,他们被世人所记住,是因为各自的独特书风,世人只会记住每种书风的开创者,至于追随者,自是没有兴趣去了解的。但是,艺术是感性的,学习是理性的,作为初学者,要学习米芾,并不是很容易,首先,米南宫的字,笔法复杂,结体多变,初学者很难去把握米字的特征,而吴琚的风格虽然接近米字,却更加平和,容易把握特征;其次,米芾虽是号称集古字,前后期的作品风格却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方圆庵记》《苕溪诗帖》《蜀素帖》三本传世名作风格、面貌差异很大,会让初学者不能系统的分析米字笔法字法特点;最后,我在此想强调一下,“书奴”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要成为一个书奴,并不是很容易,因为要从笔法、字法、墨法、章法无限的去接近原作者,甚至要一模一样。米元章何尝不是从一个书奴做起,相传《中秋帖》便是他的杰作,米元章从精临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面貌,形成自己独特的“八面出锋”,也许吴琚并没有想去跳脱米芾,或者他“除却巫山不是云”,认为米南宫才是书法的尽头,不管如何,若要学习米字,那么从学习上手程度,我认为吴琚是一条更易理解的路子,至于以后的学书之路如何走,有自己的面貌,我们把吴琚作为一条对比的标准,也未尝不可,最重要的是能够明白,你去学习这个帖,是要从中获取到什么,如果说米字要学习他的笔法多变的话,吴琚便是对他的一个归纳、分析,在学习之路上都能够事半功倍、触类旁通。
吴琚《杂诗册》
临摹作品

作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