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阁实录:让不让孩子吃糖的背后,反映出父母敢不敢充分满足自己的需要
学员甲
我想问问关于小孩子吃零食的事情。因为有些零食是一些小孩子很爱吃的,比如糖和巧克力。但很多医学的说法是不能吃太多甜食。于是在孩子的养育上,我经常会陷入纠结。如果不让孩子吃糖,我担心他会感觉没有被满足,那按照未完成事件的影响来看,他可能会在以后不断找机会去弥补。但如果让孩子吃糖,我又担心对身体不好,特别是牙齿。
王敬伟
所以你在纠结:你是去压抑他的需要,让他将来变成一个很压抑,然后不断找弥补的人;还是让他牙齿坏掉?
学员甲
是啊,所以这就是一个很两难的选择。
王老师
对啊,真是没办法。在两个极端的选择肯定很难。
学员甲
那可以给他吃一点?
王老师
对嘛,你自己也有答案啊。
学员甲
那他没有被完全满足耶。
王老师
所以在你看来,完全满足是什么意思?就是牙齿会全部坏掉?那就没办法了。陷入僵局。僵局肯定会纠结。
老师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道:其实这里面不只是孩子满足不满足的问题。但我想答案不见得是你喜欢听的。
这时场内的学员乙举手发言
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吗?
王老师
好啊。
学员乙
我孩子小的时候也面临过这样的困惑,我也是不想压抑她的需求。然后我想着放开试试吧。其实当我放开的时候,孩子的需求好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她对糖并没有那么多需要。我就把糖放在她拿得到的地方,对她说,你想吃糖随时都可以,但有一些规则。饭前半小时不能吃,睡前半小时不能吃。只要遵守规则,你想吃就能吃,吃多少都可以。但孩子反而不像以前那么想吃了,她真正吃的并不多。
王老师
你看起来好像是在对我讲。
大家笑了起来。(其实学员乙是想对学员甲说这些话,但是却一直看着王敬伟老师。很多时候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很难做到直接。比如,明明对方就在现场,明明想直接和对方沟通,却一直用他来称呼,并跟无关的第三者表达想对那个人说的话。)
王老师问学员甲
这道理你以前懂吧?还是你在听她讲之前是不懂的?
学员甲
以前有想过这种方式,但好像舍不得放开。
王老师
舍不得?要不要把“舍不得”这三个字换一换?换成“不敢”。
沉默了一会,王老师又问到
这个“不敢”是谁的?
其他学员回答
其实是自己的。
王老师
你可以试着感觉看看,但不一定要硬套。是不是自己也不敢放开去充分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大家若有所思,王老师继续说道
看到没有?我们的恐惧绝对不是偶然的,一定会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就是所谓的“觉察的深度”。如果没有看到这一层,你就会永远都卡在那里:要不要给他吃糖?要不要给他吃糖?这个问题永远都是无解的。即使有人告诉你,你放开吧,让他好好去吃,他吃不了多少的。你也会犹豫:可以吗?真的可以吗?不行吧?肯定不行的。
其实,我们不敢放开满足孩子的需要,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敢充分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害怕一放开,需要就会没完没了,就控制不了自己。所以,我们带着恐惧不断压抑自己的需要,但需要反而开始暗潮汹涌,并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对象。我们也担心只要一放开,孩子就会无止境地吃糖,直到牙齿全坏掉。
看不到自己底下的恐惧,我们就会在表面问题上继续纠结,没办法啊,解决不了啊。于是呢,就去学那些育儿理论,找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些育儿理论学了以后,又觉得很难做到。一面咬牙切齿地去允许他,一面又找机会证明这些方法是错的。
所以啊,如果行为下面的恐惧没有被化解,你就是会做不到。就算这些育儿理论都是对的,你就是做不到。
不过这种问题也很常见。很多家长会先去上很多教育孩子的技术课,发现怎么都做不到以后,就慢慢开始回到自己身上。于是,才发现,原来那些看似属于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和自己有关的问题。自己的问题不化解,学再多的道理,也是没有用的。
助理后记:王敬伟老师经常强调,我们不要在“果”上求,而要去“因”上面下功夫。如果只在结果层面着眼,就会发现经常陷入两极对立的状况,左右为难,永远都解决不了。而深入去看清,是什么让我们被卡住,我们背后的恐惧到底是什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甚至,根本就没有问题的存在了。
作者简介
刘芳芳
心理学本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怀众个人疗愈中心负责人
工作坊助教
更多关于观心阁里发生的故事和智慧,欢迎继续关注“观心阁实录”。
作者:刘芳芳
编辑:情子
审稿:刘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