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罪人
许鞍华对张爱玲,仿佛有着某种执念。
前有《倾城之恋》《半生缘》,今有《第一炉香》,因为这部电影,这位74岁的导演被讽刺到体无完肤。
没人知道,此时此刻的许鞍华在想什么。
或许,投入电影本身就是一场赌局。
她的电影很温情,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她电影里的人,始终带着异乡人不停漂泊的疏离与失意。
可又有谁知道,她的心里,也藏匿着酸楚的故事。许鞍华出生于辽宁鞍山,童年时期在澳门生活,之后在英国读书,又回香港拍戏。
对她来说,哪里都不是故乡。
“异乡人”这三个字陪伴了许鞍华的前半生,孤单一人,行走千里。在门与门之间颠簸,在城与城之间折腾,不必问她为了什么。
她穷尽半生只想当一个旁观者,却偏偏是个局内人。
迁徙多次的人,落身不论何处都是羁旅,一生漂泊都未曾有家。
只是有些东西,永远都不会失去。
许鞍华一辈子没有结婚,与90多岁的母亲租住在香港北角的小公寓,用她的话表达为“两个老女人互相支持”。不买房不买车,大大方方地挤地铁,她潦倒却是体面的。
她说自己嫁给电影,不后悔。
许鞍华,是有资格轻描淡写的。
许鞍华在热闹的香港电影圈,像个怪人。
她常年留着一个齐耳蘑菇头,脚踩素布鞋,总是烟不离手。
身材微胖,那张脸已经不再年轻,也从不施脂粉,时常紧锁的眉头昭示着主人内心的界限分明。
她的孤独如同她的电影镜头,每每饱含着一种对故乡的渴望,却又弥漫着永远找不到家的绝望。
2017年,就算在《明月几时有》这样的抗战电影中,许鞍华也绝不上演刺激的血战场景,多的是叶德娴与周迅扮演的母女二人的戏份。
在昏黄不定的灯光下,两人对桌吃晚饭,一小碗南方米饭配上半个南瓜,聊着外界乱世的变动,也聊着家长里短。
2017年电影《明月几时有》方母(叶德娴 饰)与方兰(周迅 饰)剧照
战争这样的宏大叙事,消解在平淡的烟火气中。
女儿方兰有着抗战的理想主义,做着地下情报,方母最后也走上了这条道路,不为成就伟大的人生,只是心疼女儿过于辛苦,最后死在了日本人的枪下。
多年以后,在曾经战火纷飞的香江,不毛之地已高楼林立,流亡之处已是烟火人间。
电影《明月几时有》剧照
一切好似从来没有发生过,只有一个叫彬仔的出租车司机还记得往事。
他曾经是方兰的学生,后来加入了游击队,抗战胜利后为谋生开起了出租车,时代变迁下的普通人,都过起了崭新的人生。
一群跨世纪的老人,或悄然挤上公交车,或蹒跚走在街巷里,最终汇入了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没人知道他们曾经的身份。
许鞍华说,他们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她自己也有出镜,在冰室里,许鞍华背对着镜头,与梁家辉做访问。
最左侧白色衣服背影,为许鞍华
影片最后,讲完往事的梁家辉,颤颤巍巍地起身,匆忙地走回出租车,挂上暂停服务的牌子,驶入香港的车水马龙中,最后消失在霓虹深处。
电影《明月几时有》截图
留在原地的许鞍华,也在傍晚时分走进人群。
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许鞍华的电影总是透着一股异乡人的漂泊感,她自己本身却甚少对外暴露自己内心的孤独。
在许鞍华一个人的电影江湖中,没有血肉模糊的恨意,只有温和的悲悯。
众所周知,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是很难被影视化的,许鞍华偏不信邪,她选择迎难而上。
前有《倾城之恋》《半生缘》,今有《第一炉香》。
10月22日,由许鞍华执导的电影《第一炉香》如期上映,讲述了女学生葛薇龙被姑妈梁太太利用,与花花公子乔琪乔关于欲望与纠缠的爱情故事。
所有的觥筹交错,不过是末日前的狂欢。
这部电影编剧王安忆,摄影杜可风,音乐坂本龙一,拥有强大的幕后班底,演员由马思纯、彭于晏、俞飞鸿、范伟等人主演。
许鞍华将张爱玲的书中人变为影中人,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风暴。
电影《第一炉香》剧照
最大的莫过于是关于选角的争议,马思纯与彭于晏被观众们认为与原著背道而驰,演出一股“纯爱故事”的青春疼痛质感。
作为导演中最懂张爱玲的许鞍华,影片是关于女性对爱情困局的叙事,许鞍华擅长用特写表现失落与空虚。
她看张爱玲,看到的不是人性的凉薄与尖锐,而是人的漂泊与身份认同。
电影《第一炉香》剧照
许鞍华的童年时代是不快乐的,对此她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她坦言自己当时的不快乐,也许是因为有一个不快乐的妈妈。
“她总是在想念日本,总说要吃日本菜、看日本电影。不过,后来她真去过一次日本,发现什么都不一样了,回来就绝口不提了。”
童年与母亲影响着许鞍华之后的创作,她后来的电影里,母女关系一直是她求索的主题。
小时候的许鞍华与母亲
她的父亲曾是国民党文书,这个身份注定了这一家人飘摇不定的命运。
许鞍华至今都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故乡。
她出生于辽宁鞍山,两个月大时,跟随父母移居澳门,最后定居香港。许鞍华在一个旧式家庭中长大,因祖父与父亲都爱好古典文学,她从小读了很多书。
直到15岁那年,许鞍华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日本人,“每个人都说她是东北人,我一直以为她不会讲广东话,又没读过书,所以不太认得中国字。”
年轻时的许鞍华,眉目清秀,一双眼睛里满是灵气,书卷气浓。
年轻时的许鞍华(前面)与家人
1972年,她从香港大学英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系获文学硕士,随后再次踏上另一个异乡,去到英国伦敦电影学院攻读电影专业。
其实在父母的期待中,许鞍华应该成为一名医生,可她却沉浸于电影的光影世界。
年轻时的许鞍华
直到今天,谈起在英国进修电影的日子,许鞍华还是会留恋,那是属于她的白衣飘飘的年代。
她拥有年轻、崭新的脸,整个人却有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沉静。
后来,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许鞍华都确凿无疑地说,那是自己人生中真正的黄金时代。
年轻时的许鞍华
1975年,学成回到香港的许鞍华最初进入电影圈,是作为一代电影宗师胡金铨的助手,起点非常之高。
“别的女人可能对谈恋爱更感兴趣,而我却觉得能当导演很威风。”
1979年,许鞍华小试牛刀,执导了电影处女作《疯劫》。
这部由赵雅芝、万梓良、张艾嘉主演的惊悚剧情片大获成功,夺得多个奖项,这部电影被看作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
1979年电影《疯劫》剧照
胡金铨曾经写给许鞍华一封信中的一段话,对她影响深远:
“如果有一天,在外国的影展里,我们不需要用中国的丝绸、瓷器,或古董来吸引外国人,而是拍一些水准非常好的戏,那样中国的电影就成功了。”
这封信,许鞍华保存了二十多年,之后的她拍的所有电影都在关注中国最普通的人群,没有气势宏大的场面,只有温情的小人物。
许鞍华的朋友圈藏着香港影视圈的黄金时代。
由左到右:许鞍华、林青霞、徐枫
其中刘德华是最为浓重的一笔,他曾说许鞍华是自己最大的恩人。
这种缘分源于1982年的电影《投奔怒海》,彼时的刘德华还是一个新人,面临无戏可拍的窘境,是许鞍华向他伸来的橄榄枝。
这部文艺电影,讲的是七十年代越南排华事件,透过一位外国记者的镜头,悲悯地记录着关于人性的灾难。
剧本有7万字,却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政治动荡的人,关在书房中写出来的,听了上百遍的《安魂曲》,香港人惊觉未来自己的命运,或将如越南难民般投奔怒海。
电影中,有遥远的自由,也有通往人性之路的仁慈。
1982年电影《投奔怒海》祖明(刘德华 饰)剧照
该片成为香港新浪潮的经典力作,并获得1500多万港元的票房,刷新本地文艺片票房纪录。
这部电影是由知名影星夏梦投资拍摄的,而《投奔怒海》的电影名则是夏梦的倾慕者金庸想出来的。
刘德华凭借此片获得当年金像奖最佳新人提名,随后演艺事业扶摇直上。
这是刘德华的电影处女作,出道即巅峰。
他将对导演许鞍华的伯乐之恩,默默记在心中。
刘德华与许鞍华
导演陈嘉上曾说:“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撑着,是因为我们还有王家卫、许鞍华,而不是因为有我和王晶。”
这句话,足以说明许鞍华的功力不一般。
令人唏嘘的是,在《投奔怒海》之后,许鞍华陷入到一段长达十年的低潮期。
在许鞍华二十几岁时,她迷恋上两位民国女作家的书,一位是张爱玲,另一位是萧红。
关于张爱玲,许鞍华之前已经拍过《半生缘》与《倾城之恋》。
1984年,她拍摄《倾城之恋》,周润发出演男主角南洋华侨范柳原,缪骞人出演女主角白家六小姐白流苏。
许鞍华直言那是个因为一座城市沦陷,从而成全了一对“狗男女”的故事。
1984年电影《倾城之恋》范柳原(周润发 饰)与白流苏(缪骞人 饰)剧照
电影上映后,恶评如潮,忠于张爱玲原著的许鞍华懊恼不已:
“《倾城之恋》最大的教训,是我没抓住作品的精神,那个作品的精神其实是很西方、很讽刺的,而不是缠绵的大悲剧。节奏处理得过慢,这明明不是一个缠绵的故事,不知怎么会被搞得很缠绵。”
许鞍华对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有着某种执念。
十三年后,她用自己的叙事方式拍下了《半生缘》,由黎明与吴倩莲分别饰演男主角沈世钧和女主角顾曼桢。
1997年电影《半生缘》顾曼桢(吴倩莲 饰)与沈世钧(黎明 饰)剧照
梅艳芳则饰演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
梅艳芳与吴倩莲 剧照
在许鞍华的镜头下,这是一个迥异于从前香港电影中的上海景象,不再灯红酒绿,不再繁华。
她拍工厂里女工面无表情的脸,昏黄暗淡的路灯下欲说还休的恋人身影,飘着油条豆浆热气的街巷,那是一种将个人命运包裹在时代洪流中的紧张感。
吴倩莲饰演的顾曼清冷善良,遭受过苦难后的自尊与独立令人尊重,眼神中都是戏。
1997年电影《半生缘》顾曼桢(吴倩莲 饰)剧照
温吞的黎明非常适合出演这位书卷气扑面的沈世钧,那种美好的脆弱感,一碰即碎。
他们的爱情如冬天里渺小洁白的雪花,经不起世俗的冲击,结局可想而知,两人相爱在一起过,最后还是分开了。
许鞍华最擅长描写细节场景,当顾曼桢从医院逃出来后,在学堂教书。她手拿书本教孩子们读《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字一句,呈现的都是遭受巨大伤害后,顾曼桢凄苦的真实内心,给观影者一种悲寥感。
1997年电影《半生缘》顾曼桢(吴倩莲 饰)剧照
电影中有一幕场景,沈世钧在冬天的黑夜,照着手电筒寻找顾曼桢的红色手套,找到后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喜欢一个人也不过是这样了,而再喜欢又能怎么样。
这部电影最令人痛心的一句台词,莫过于影片最后,顾曼桢与沈世钧在熟悉的地方重逢,物是人非,她道出的那句:
“世钧,能再见面已经很好,但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1997年电影《半生缘》沈世钧(黎明 饰)与顾曼桢(吴倩莲 饰)剧照
两个人的缘分很浅,浅到只能用其半生。
那不是悲剧,而是人生。
影片上映后依旧反响平平,许鞍华陷入了沉默,她认为感觉很对。
1997年电影《半生缘》剧照
在之后的创作生涯中,许鞍华仿佛总在受挫。
除了张爱玲的两部小说改编电影,还有一部便是她的半自传电影《客途秋恨》,讲述的是许鞍华当年与母亲从隔阂到理解的历程。
可是在自己内心再如何翻江倒海,在旁观者看来,都是平淡无味。
意料之中的是,许鞍华的《客途秋恨》票房扑街。
1990年电影《客途秋恨》晓恩(张曼玉 饰)与葵子(陆小芬 饰)剧照
导演王晶甚至送上嘲讽:“谁愿意看一个胖女人和她妈的故事。”
他能说出此番言论,并不奇怪,王晶的电影永远活色生香,性感美女撩动着男人们的荷尔蒙。
但在许鞍华的电影里,你永远都看不到性。
她很穷,旁人劝她去拍商业片让自己好过些,许鞍华又不肯迎合。
如此窘境,导致她寻求资金愈发困难。
直到1995年,电影《女人,四十》横空出世,将许鞍华再次送到成功之巅。
1995年电影《女人,四十》阿娥(萧芳芳 饰)剧照
影片聚焦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在柴米油盐、家庭琐事中表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在平淡之中,拥有真情动人的力量,这部电影横扫当年各大电影奖项,还将主演萧芳芳送到柏林影后的宝座。
电影中有一段对话,萧芳芳饰演的阿娥反抗的那句话,也是导演许鞍华内心所想。
“你最大的幸福不是做我老婆吗?”
“上班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乐趣,我严重警告你,我怎么也不会放弃的!”
1995年电影《女人,四十》剧照
正如许鞍华事先并没有预料到,《女人,四十》会如此受欢迎,她同样也不知道自己的那部电影会被市场所接受,这些她都不在意。
作为一位文艺片导演,她的电影作品受众面相对较少,票房与口碑往往不成正比,叫好不叫座的电影时常会发生。
或许,投入电影本身就是一场赌局。
1995年电影《女人,四十》剧照
面对票房惨淡的困境,许鞍华最初会感到沮丧。后来,她渐渐走的时间长了,明白最后定会水落石出,拍好戏是最重要的。
2008年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上映,讲述了一对普通女子的生活故事,就像大部分同个时代的人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折射出天水围生活里的刺与温情。
2008年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剧照
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是没有人会替她拍电影的,但是许鞍华会。
许鞍华对香港社会某些群体的关怀,从未消失,她想要将自己心底感动的东西,通过电影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时代在疯狂的物欲加持下,越来越快。许鞍华选择逆流而上,她的电影越来越慢。
在主流充斥着感官刺激的香港电影圈,许鞍华的温吞显得不太讨喜,她的克制与分寸感倾向于中年人的复杂气质。
她的电影作品,有着同一种共性,那就是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与琐碎生活,有人的味道。
“我一直在拍电影,不是刻意去搞什么社会课题,我只是对人物命运比较关注。”
于是在2012年,有了刘德华与《桃姐》。
许鞍华与刘德华在《桃姐》拍摄现场
刘德华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当许鞍华四处碰壁时,曾心灰意冷不想再坚持拍文艺电影,刘德华对她说:“你本来是鸟,你不要学游泳,你不是鱼,找到自己。”
30年后,许鞍华的文艺片《桃姐》很多人都不看好,刘德华自己出资3000万,自己当男主角,零片酬出演。
最后这部温情的电影,让刘德华拿下双金影帝,让导演许鞍华第四次拿下金像奖最佳导演。
刘德华说:“导演说了一句话,我蛮痛的。她说,我好久没有足够的钱来拍戏了。”
这是一部极为温情的电影,叶德娴饰演的桃姐从13岁开始到一户姓李的人家做佣人,伺候了李家老少5代人,也将第二代少爷罗杰抚养成人。
2012年电影《桃姐》桃姐(叶德娴 饰)与罗杰(刘德华 饰)剧照
桃姐终生未嫁,无儿无女,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给了这家人,对罗杰的照顾与叮嘱像是面对将要离家远行的小孩。
桃姐对罗杰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你忙吧,不用常常来看我。”
在桃姐的最后几年,罗杰将她视为母亲,拉着老人家的手去餐厅吃饭,点一条桂花鱼,夹了一块鱼肚中间最肥美的鱼肉到桃姐碗中。
两人的相视一笑,是默契也是温暖。
2012年电影《桃姐》桃姐(叶德娴 饰)与罗杰(刘德华 饰)剧照
在桃姐生命的最后阶段,罗杰一直陪伴在她左右,他平静地向医生交待桃姐的后事,看似冷静地一人坐着吃面,但是他无法下咽,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那锥心的痛。
在桃姐葬礼上,大家坐在一起,回忆这个女人的过往,电影没有陷入到无限的悲伤中,只有浓浓的温情。
这也是许鞍华电影的内核。
2012年电影《桃姐》桃姐(叶德娴 饰)与罗杰(刘德华 饰)剧照
年轻时,她拼命透过自己的片子讨论沉重宏大的命题,年老后,她更愿意关注普通人的生老病死和内心状态。
“因为我也老了,65岁,单身,是即将孤零零老去的女人,桃姐经历了我内心所有的恐惧。”
2012年电影《桃姐》桃姐(叶德娴 饰)与罗杰(刘德华 饰)剧照
那年,许鞍华凭借电影《桃姐》,再次横扫港台电影颁奖典礼。
在电影颁奖典礼上,刘德华含泪告白:“谢谢许鞍华导演30年前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当演员,成为巨星。”
许鞍华与刘德华相视而笑,是惺惺相惜,也是患难与共。
许鞍华说,自己拍完《桃姐》后,已经不再害怕变老与潦倒了。
她释怀了。
有两位民国女作家,吸引着许鞍华那根敏感的神经。
前有张爱玲,后有萧红。
那是一位历经坎坷的呼兰河作家,才女的一生仿佛都在过冬天,短暂到只有31年。
命运给予萧红超脱于常人的才情,却也刻薄得很,吝啬到给她的温暖转瞬即逝,她的脆弱源于不想一人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电影《黄金时代》汤唯 饰演萧红
对于萧红,许鞍华有着自己的心念。
“她是东北人,我也出生在东北,她又是在香港过世的,所以我特别有亲切感。”
从一场战争到另一场战争,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从一次破裂到另一次破裂,许鞍华说萧红的故事,她想了40年。
“从异乡又奔向异乡,这愿望多么渺茫,说不出的痛苦最痛苦。”萧红在电影中如此说道。
许鞍华在拍完《黄金时代》后,再次想起自己的童年与父母亲的命运,她说:“其实我觉得流浪也好,漂泊也好,都没什么不好的,最起码,他们因此度过了丰富的一生。
她称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内核仍然是一部悠长的文艺片。
电影《黄金时代》汤唯 饰演萧红
遗憾的是,萧红的故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共情。
2014年,《黄金时代》上映之后,票房惨淡,许鞍华在一场座谈会上调侃自己:
“我真的不是什么大导演,希望死之前努力成为其中之一,但现在还不是,至于40年的拍摄生涯,有时就是为了糊口,要赚钱。因为我不懂做其他的事,又没有资格做舞女,于是就继续拍电影。”
在她的心中,拍电影除了为了糊口,也是为了自尊,许鞍华羞于讲一些拔高与渲染情绪的言语,尽量平实地表达,如同她的电影。
关于那个走远的民国年代,许鞍华时常怀念:“那个时代是很残酷的,很沉重的,现在这个时代表面是很轻松的,可是底下还是残酷的。”
人文情怀,从未在她的电影中消失过。
汤唯、冯绍峰、许鞍华在电影《黄金时代》拍摄现场
许鞍华非常接地气,她曾对要采访她的记者说:“我这个人好普通,没什么好写的啊。”
其实她自己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传奇。
作为“香港电影一姐”,她一辈子没有结婚,与90多岁的母亲住在香港北角的小公寓,用她的话表达为“两个老女人互相支持”。
不买房不买车,大大方方地挤地铁,她潦倒却是体面的。
许鞍华自己从未以艺术家自居,她仿佛习惯了让自己处在难堪矛盾的境地。
74岁的许鞍华将自己嫁给了电影,她对于人生困惑的追问都藏匿其中。
许鞍华的电影很温情,曾打动无数人的心灵,她电影里的人,始终带着异乡人不停漂泊的疏离与清冷。
许鞍华在电影《黄金时代》拍摄现场
可又有谁知道,她的心里,也藏匿着酸楚的故事。她出生于辽宁鞍山,童年时期在澳门生活,之后在英国读书,又回香港拍戏。
对她来说,哪里都不是故乡。
“异乡人”这三个字陪伴了许鞍华的前半生,孤单一人,行走千里。在门与门之间颠簸,在城与城之间折腾,不必问她为了什么。
她穷尽半生只想当一个旁观者,却偏偏是个局内人。
许鞍华符合我们对艺术家美好的想象,不为物欲与名望拍电影,有才华,却始终保持自我怀疑,最后也只能认命。
“作为一个电影人,我当然希望自己好过现在,死的时候好过现在。”
许鞍华与周迅在电影《明月几时有》拍摄现场
许鞍华的电影,几乎全程见证了香港电影的风云变迁。
她拍电影42年了,从32岁到74岁,一个女人最美好的时光,都给了电影。她的电影,就是她的生活。她的高光与粗糙,她的完整与缺陷,都在其中。
当初与许鞍华在一起拍电影的那些伙伴们,有的去世了,有的已经退休。
她时常会想念当年,一起热爱电影的那些老朋友们,那是这位“香港导演一姐”温情灵性的品格。
她试图用看似没心没肺的大笑,掩盖真实的内心,那毕竟是许鞍华不愿轻易展露的地方。
许鞍华说自己做人很失败。
因为她的生活除了电影与看书,其他一片空白,没有结婚没有儿女,“很多人都有的经验,我都没有,有点亏了”。
她淡淡诉说着自己的缺憾,却坚定地说自己嫁给电影,不后悔。
许鞍华,是有资格轻描淡写的。
很多人对她走路印象格外深刻,刘德华说起来最为动容:
“山上拍戏,她总是走在前头,哪管路程中跌了多少次,还是继续走。其实她慢慢走,可让我们赶上,却不知怎的,总是那样快。”
许鞍华走路如此之快,或许是这些年,她早已习惯独自闯在前头,比起与这个圈子同步,她更想一个人走在前面,内心时刻保持警惕。
七十多岁的许鞍华孤独地坐在片场
在她的电影中,有各种各样的爱情,许鞍华自己却始终孑然一身,她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了电影。
如今的许鞍华已经74岁,在很多人已经颐养天年的年纪,她仍在光影世界里寻找自我。
许鞍华的母亲在她三十几岁时,也不可免俗地催过婚,后来,日子长了,老人家对女儿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觉得你这辈子不适合婚姻。”
她听到之后,没问原因,只是觉得非常有道理。
回顾自己的大半生,许鞍华说:“最悲伤的生活不过如此,最幸福的生活不过如此。所以,我觉得我的人生波澜壮阔。”
在结束工作后,她会迫不及待地回到香港北角的家,那里有与自己羁绊大半生的母亲。许鞍华对张艾嘉说,她想用更多的时间喝酒、唱歌和跳舞,但这终究只是“奢望”。
早些年,她与施南生出去喝酒,喝了几杯后颇有兴致,许鞍华给朋友们背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
自那之后,许鞍华的朋友们就不想让她喝酒了。
张艾嘉与许鞍华
1990年,许鞍华执导的《客途秋恨》,讲述了一对异国母女从隔阂矛盾到彼此原谅的漫长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是根据她真实身世经历改编的,青涩的张曼玉身上有着年轻时许鞍华的影子,眼神中没有戏份的味道,懵懂中带着强烈的倔强。
1990年电影《客途秋恨》晓恩(张曼玉 饰)剧照
故事背景是巨大的国族伤痛,剧本落在母女关系的和解。
张曼玉饰演的晓恩,父母相识于战乱年代,母亲葵子是日本人,父亲是国民党文书,自己则是在英国修读电影,学成后回到香港。
母女二人的隔阂,只有在寻根的乡愁中才得以缓解,“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1990年电影《客途秋恨》晓恩(张曼玉 饰)与葵子(陆小芬 饰)剧照
这部许鞍华的半自传电影,有她的来处,本是客途的地方,最终成为归地。
许鞍华回忆自己的童年与母亲,“我一直觉得我妈妈就是一个流浪者,年纪轻轻离开了家,从日本到中国,从齐齐哈尔到沈阳、鞍山,再到澳门,最后落地香港,最终发现哪里都不是故乡。”
迁徙多次的人,落身不论何处都是羁旅,一生漂泊都未曾有家。
只是有些东西,永远都不会失去。
1990年电影《客途秋恨》晓恩(张曼玉 饰)与葵子(陆小芬 饰)剧照
热闹都是别人的,许鞍华记忆中珍贵的影像,在别人的眼里,不过是一闪而过的画面。
曾经的乡愁,都已成秋恨,许鞍华至今仍与九十多岁的母亲住在香港北角的一个旧公寓里,家中还有一只猫。
许鞍华与母亲
在她住处附近的香港北角英皇道,有家兰心照相馆。
1954年,张爱玲居住在附近,那张睥睨众生冷眼看世界的著名照片,便是在此地拍摄的。
张爱玲
三十年后,张爱玲在洛杉矶搬家整理行李,看到这张老照片,不禁自题:“怅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许鞍华与张爱玲来自相同又不同的漂泊年代,从异乡到另一个异乡。
许鞍华总是在暮色沉沉时,牵起母亲粗糙的手,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巷。
天黑得很快,大雁北飞的声音飘摇而来,听起来像是委屈的啜泣,在诉说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空荡荡的街,只有许鞍华,和那个生了她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