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迁都:皇帝搬家记

永乐年间(1402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应天府(今南京)迁至顺天府(今北京),史称“永乐迁都”

此后六百余年,北京成为中国权力争夺的焦点,更是经济文化的中心,超一线城市的地位不可撼动。

永乐迁都对明朝和后世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恢复了北方经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南北经济差距。唐宋以来,南方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华北地区相对显得比较贫乏,人口数量少,粮食产量低。

迁都之后,为了营建北京城,明成祖调拨了大量军队和民众至此,并疏通了运河。为北京带来了旺盛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了北京城及周边的经济发展。而漕运则带动了运河沿线市镇的发展,如临清和沧州等,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两京制的设置加强了南北方交流,使得全国经济日趋繁荣,永乐时期成为明朝人口和粮食生产的高峰期,出现了“永乐盛世”。

明清漕运

其次,稳定了明朝的边疆和巩固了统治基础。

明朝迁都后,由于首都距离长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成祖就曾以北京为基地,五次北伐北元的残余势力。北京在军事指挥上的优势,是远在后方的南京无法比拟的。同时,“天子守国门”的气势,加上皇宫和帝陵坐落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

例如土木之变时,虽然明朝全军覆没,皇帝被俘,但朝廷还是坚决地组织了北京保卫战,而不是像西晋、北宋一样放弃北方。北京作为核心统治区,有利于加强明朝对西北和东北边境的控制,也有利于女真族、蒙古族、回族和汉族等多民族的联系与融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最后,永乐迁都后,北平布政使司正式更名北京,并沿用至今。首都北京,经过元、明、清三朝的发展,尤其是永乐迁都,直接奠定了北京大都市的地位。时至今日,北京城中保留了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成为全球现代化都市中的一枝独秀,故宫博物院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型建筑,与俄罗斯埃米塔什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

永乐迁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南京城平面图

虽然迁都对明朝与后世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积极作用,但是迁都毕竟工程浩繁,财政压力较大。而且南京作为首都,从军事意义上来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从经济方面考虑,水路交通发达,农业水平较高;从城市建设来说,规模庞大,布局完善。因此明朝有不少大臣都反对迁都,那么,明成祖为何要执意迁都呢?

第一,北京的军事地位有利于加强对北方边境的防御。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便打算向北迁都,来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诏以汴梁(今开封)为北平,以金陵为南京。洪武二年,朱元璋又在故乡——安徽凤阳营建中都,同时下令从江南移民中都。而且朱元璋也曾犹豫是否在北京建都,以抵御北方的蒙古势力。但因国家初立,不宜劳民伤财,遂放弃,同时派燕王朱棣去北京统领北方驻军,作为权宜之计。此时的北京,已成为北方的核心军镇

明成祖北伐路线

第二,明成祖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篡了建文帝的皇位,为人民所不齿。明成祖攻下南京城后,便在帝陵做法七天七夜,来告慰列祖列宗。还大兴冤狱,杀戮不合作的大臣。即便如此,还是不断有人打着“正统”的旗号,来反对明成祖。而北京是明成祖的“龙兴之地”,他在这里驻扎多年,受到无数军民爱戴,迁都北京,有利于明成祖在军政上施展拳脚。

因此,在朱棣称帝之后,马上就开始着手迁都事宜。

明代北京平面图

那么,明成祖为了将贫瘠的北方小城打造为大明首都,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第一,增加北京的人口和军队数量。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从北方带来的亲军损失惨重,北京城防备虚空,人口稀少。为了增加军队的有生力量,从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明成祖从山西、浙江等地,遣大量民众迁徙至北京,同时在边境屯田。北京城的人口数量和粮食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军事重镇。

第二,疏通运河,改善北京粮食缺乏的情况。

北京为温带季风性气候,且水源不足,粮食产量较低,难以供应大量涌入的移民。因此,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下令疏通大运河(会通河段),营造漕船3000余艘,建设漕运系统,并在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和天津五处建置漕粮仓库,实行“南粮北运”

第三,兴修北京城、皇宫和皇陵。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以元大都都城为基础,修建北京城和紫禁城。并在永乐七年,修建明长陵。不过,紫禁城工程难度较大,且资金紧张,受到了明成祖两次北伐的影响,因此进度缓慢。北京城整体的修建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式完工,第二年,明成祖宣布迁都完成。

明皇宫概念图

第四,设立两京制。

迁都北京后,南京城虽然政治地位下降,但作为江南的经济中心的地位则凸显出来,作为陪都,南京城保留了完备的中央官制,政策执行效率高,官员能力强,因此促进了南方的恢复和发展;北京作为首都,在沟通运河之后,两京之间的联系,既保证了对北京城的经济支持,也带动了南北方经济的交流。

不幸的是,迁都的第一年夏天,紫禁城遭到雷击发生火灾,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被焚毁,由于明成祖得位不正,此事令朝野一片哗然。

明成祖作为古人,有一定的迷信心理,为此“心惶惧,莫知所措”,急诏群臣“直陈阙失”,希望“以回天意”。大臣们纷纷批评迁都北京劳民伤财,致使物价飞涨,民生艰难,主张还都南京。但明成祖勃然大怒,惩罚了直言的大臣,将朝中抱有还都想法的人们一网打尽,控制了反对迁都的舆论。

明成祖去世后,性格保守的仁宗即位,他作为太子长期在南京监国,即位后,面对残破的北平皇宫。便下令修葺南京宫殿,准备还都事宜。随即,明仁宗下令将北京定为“行在”,这等于废除了北平作为京师的地位。但仁宗在位不到一年便去世了,还都事宜并未落实。后来明宣宗和明英宗都没有实施还都计划,从此终明一代,北京的首都地位未曾改变。

明宣宗行乐图

永乐迁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改变了中原王朝治理大一统国家的格局,实现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与平衡。明朝承接元朝在北京建立大都管理北方地区的传统,将北京进一步发展为国家首都,并启发之后的清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以北京为都城。北京城独特的历史底蕴,让它不仅成为我国经济、政治中心,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编辑说明

文字 / 拾贰酱

封面 / 亦一

排版 / 亦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