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讨伐严白虎过程中的疑点,以及孙策脱离袁术的经过

汉末群雄系列之孙策(特别篇)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孙策重大事件之十一——剿除严白虎

上期谈到孙策接连拿下丹阳、吴、会稽三郡,本期继续往下讲。

在王朗与严白虎两个对手之中,孙策选择先拿下会稽太守王朗,当孙策在东冶彻底击败王朗后,便将目光转回吴郡乌程县山区的严白虎身上。

根据裴松之注的说法,严白虎本名应该叫严虎,所谓白虎是外号,就像黑山军首领张燕本名褚燕,外号张飞燕一样。一看这种名字,就不像文化人出身,严白虎与其弟严舆都没有留下表字记载,也能证明他们是社会底层出身。这种山贼头目虽然可能手下人数众多,但基本成不了大气候。所以虽然他们就在吴郡,孙策也没有急着对付。

大家知道孙策攻略江东如同秋风扫落叶,以非常迅猛的速度打下三郡之地。别看只有三个郡,却基本包括了今天的安徽、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全境。这片区域如此之大,孙策自然不可能完全掌握,他只是打下主要城池,至于广大乡村与山区则鞭长莫及,众多山越人以及逃入山区的汉人仍然不听孙策的号令。

远的不提,就在孙策势力的核心区域吴郡,在他眼皮底下就有乌程人邹他、钱铜、合浦郡前太守王晟等人趁乱起兵,各自占山为王,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严白虎也是这群山大王的其中之一。

孙策先把其他人逐个击破,最后轮到严白虎。虽然孙策对待王朗礼遇有加,但那是因为王朗天下名士,不能随便杀。在征讨吴郡本地武装时,孙策就非常血腥了。

《吴录》载:策母吴氏曰:“晟与汝父有升堂见妻之分,今其诸子兄弟皆已枭夷,独馀一老翁,何足复惮乎?”乃舍之,余咸族诛。

这里说的是前交州合浦郡太守王晟,与孙策父亲孙坚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孙策母亲吴夫人强烈劝阻下孙策才放过他,然而也只饶了他一个人,王晟全族其他人都被诛杀殆尽。可见孙策发起狠来也是非常可怕。

至于孙策为何对王晟有如此深的恨意,具体细节已不可考,笔者认为很可能问题就出在王晟与孙坚的关系上。升堂见妻在古代表示两人关系非常要好,既然关系好,那王晟起初很可能是支持孙策的。结果王晟表面利用孙策的信任,背地里谋划起兵。至于时间点,很可能就是孙策远征东冶时,王晟联合其他人共同举兵。这个桥段就与张邈背叛曹操非常相似了,当然这些只是笔者的推测。

总之,解决掉其他人,孙策开始进攻严白虎。严白虎坚守营垒,并派弟弟严舆请和。严舆请求与孙策单独会面,孙策同意。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合逻辑的事情。

两人会面,孙策突然拔刀往桌子上砍。严舆被吓了一跳,身体下意识做了个躲闪动作。孙策笑着说:“我听说你体格健壮,坐着都能跳起来,看起来传言太过夸张了,我就是跟你开个玩笑而已!”严舆定了定神,回应道:“我也是看见你突然拔刀,吓了一跳啊。”孙策就认为严舆没有真本事,于是又抄起手戟向严舆投去,当场把严舆干掉了。

严白虎及其手下们都觉得严舆武艺高强,竟也死在孙策手里,心里都非常恐惧,人心惶惶。紧接着孙策领兵进攻,大破严白虎,战败的严白虎投奔余杭的许昭去了。

程普建议孙策赶紧追击斩草除根,但孙策却说:“许昭有义于旧君,有诚于故友,此丈夫之志也。”看在有情有义的许昭面子上,孙策放了严白虎。这是真放虎归山。

简单说下,许昭是吴郡的一个低阶将领,所谓旧主名叫盛宪,是前吴郡太守,盛宪是当地大名士。新任吴郡太守许贡因故打击盛宪,是许昭把盛宪藏在家里躲过追杀。这叫对旧主有义。而对故友之诚,指的就是接纳严白虎了。孙策敬佩许昭的为人,没有追击。

对于许昭和盛宪后面还要讲,这里暂且留个尾巴,继续说孙策与严舆这段故事。

笔者前面说这段故事很不合逻辑,相信有这种感觉的不只我一个人。疑点一,严舆与孙策是单独会面,怎么拔刀掷手戟的细节都有,连对话都那么生动,难道是孙策事后跟别人说的?

疑点二,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孙策耍诈杀掉严舆丝毫谈不上光荣,对形象没有正面效果。

疑点三,严白虎军中将士因为武艺高强的严舆死在孙策手里,所以非常恐惧,这句话本身也毫无逻辑。史书原文“舆有勇力,虎众以其死也,甚惧。”严舆再怎么勇力也是作为使节到对面谈判,个人勇力阻止不了对方存心暗害。也就是说从勇力到被杀,再到甚惧,这中间没有因果关系。严白虎军将士恐惧孙策没问题,但这种形容方式没有逻辑。

疑点四,孙策以不光彩的方式杀掉严舆,已经断绝了与严白虎之间任何缓和关系的退路。随后却又大度地放弃追击严白虎,这是真放虎归山。以孙策的智力,他怎么会故意制造一个无法化解的矛盾,然后放任对方跑掉?

最后,说明一下整个事件的史料来源并非《三国志》,而是出自晋朝张勃的《吴录》。陈寿没有收录这个事件,想必也是发现这件事不合逻辑之处太多。

笔者认为,假如严舆真的勇猛异常,而且严白虎军听闻严舆死讯大受打击,那很可能真相是严舆意在刺杀孙策。首先严舆要求与孙策单独见面,为的就是刺杀。然后被孙策察觉,所以拔刀砍严舆,严舆躲开,孙策紧接着扔出手戟反杀严舆。严舆刺杀失败且身亡的消息传出,严白虎军才会士气低落。这样比较符合正常逻辑。

严白虎

孙策重大事件之十二——脱离袁术,自立于江东

建安二年(197),被孙策赶到豫章的扬州刺史刘繇因病去世。豫章郡太守华歆被当地官吏百姓推举接任,但华歆坚决推辞。很明显,当时的扬州,长江以北被袁术掌控,长江以南是孙策地盘,只剩一个豫章郡在华歆手里,太守或刺史已经没有区别。如果华歆接手扬州刺史,反而会引来袁术与孙策的敌视,纯属找死。

这时候的扬州大致分为三方势力:长江以北的庐江、九江两郡为袁术地盘,江东的丹阳、吴、会稽三郡为孙策地盘,最西面与荆州接壤的豫章郡由华歆治理。而名义上孙策还是袁术的部下,所以此时的孙策只是自领会稽太守,并未称扬州刺史。

豫章郡范围基本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面积相当大,距离江东又比较远,所以孙策也没有急于进攻。当然不是孙策不想要豫章郡,而是发生了更重要的事件,使得孙策不得不改变战略。

《三国志·孙策传》载:时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建安二年(197)袁术称帝,孙策迅速宣布脱离袁术阵营,先把袁术任命的丹阳太守袁胤驱逐,然后写信告知还在袁术手下的舅舅吴景、堂兄孙贲回到江东。

既然与袁术决裂,江东之地就不再属于袁术,孙策迅速任命吴景为丹阳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这当中豫章实际上还是华歆控制着,孙策先封个虚职;至于庐陵则是从豫章拆分出来的郡,也是虚职。这种任命重点在于向外界宣告,江东这块地盘由孙策说了算。

这时候的孙策帐下已经有张昭、张纮、秦松、陈端等一众智囊为其出谋划策,可以说文修武备,早已具备割据一方的实力,脱离袁术是迟早的事情。只是还没有正当的理由,毕竟说起来袁术对孙坚有提携之恩,对孙策表面上也还算过得去,而袁术称帝恰好给了孙策绝佳机会。

孙策是有战略眼光的人,早就预见到迟早会跟袁术决裂。为了给自己增加筹码,孙策早就暗中派人到许昌拜谒朝廷,争取朝廷给自己封官,以取得正式身份。毕竟孙策此时身份还只是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职权,还是袁术上表的,官职太低又不正统。

袁术的敌人自然是曹操的朋友,于是朝廷便派议郎王誧去吴郡册封孙策为骑都尉、承袭孙坚乌程侯爵位、领会稽太守。同时也宣布袁术为造反逆贼,要求孙策与平东将军领徐州牧吕布、安东将军行吴郡太守陈瑀一起讨伐袁术。

孙策一看,别人官职又是州牧太守又是平东安东的,自己这骑都尉也太低级了,很不满意,又派人去跟王誧交涉。王誧不能直接封官,但采取变通的方法,授予孙策“代理明汉将军”的职位。至于曹操上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吴侯,那是更后期的事情了。

曹操

本期主要讲了孙策剿灭严白虎等吴郡本地豪强,以及脱离袁术的大致经过。孙策脱离称帝的袁术转而与把控朝廷的曹操接近,并且在曹操带领下与吕布、陈瑀形成对袁术的包围之势。接下来孙策将如何对付袁术?是否会对旧主反戈一击?咱们下期继续聊。感兴趣的小伙伴敬请点击关注吧,同时也欢迎翻阅往期三国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继续阅读(剩余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