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先生笔记丨奇门遁甲基础 阴阳五行的起源
阴阳五行可以说是所有术数跟预测学的基础,绝对的基础中的基础。《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对阴阳五行理论的描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说阴阳五行理论是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它主宰着万物的分布和生长化收藏的演化,也是形而上大道的具体形态。由此可见,阴阳五行理论在整个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它不仅适用于自然更适用于人文,是对自然与社会的统一认识。
阴阳五行,可分为“阴阳”与“五行”,然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
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古典文献,查不到有关阴阳五行理论来源的直接陈述,但是我们可以从古典文献的相关论述中还原阴阳五行理论建构的过程。五行是基于长期的天文和物候观察,将万物循环往复的五种自然时空变化比类天上对应的五种星宿建立起来的共生秩序,五的数量是由时空变化的分类和观察到的对应星宿的数量一起决定的,比如东方、春季对应的是木星,不是根据某人的意志而定或者约定俗称的。
阴阳五行理论的原型就是日月和五星,即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易经·系辞上》有“阴阳之义配日月”的论述,而《史记·天官书》则有“天有五星,地有五行”的比类陈述。日、月、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共同构成了简易的宇宙图式,它就是阴阳五行理论的原型。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的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的真正内涵。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是宇宙的对立统一,也是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