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院士,坚守水稻科研、百年稻穗绽放新花!
水稻育种研究
一直是历代华农人深耕的领域
这其中,丁颖、卢永根、刘耀光的
将如何推动我国种业发展?
1955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丁颖的学生兼助手卢永根199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他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2017年,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当选中科院院士,他发出了杂交水稻育性发育分子基础研究的“中国声音”。
从左至右依次为:丁颖院士、卢永根院士、刘耀光院士
刘耀光在实验室进行研究
“一门三院士”的传奇佳话
“老华农人”刘耀光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78年入读华南农学院(现华农)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1984年考入卢永根研究团队,后被选派为海外留学研究生。1984年至1996年赴日本攻读学位,参与研究。身在异乡,刘耀光渴望回国开展研究,他常说要“做自己国家的事业”。期间,刘耀光一直与卢永根保持书信来往,卢永根一直在书信中向他介绍中国的科研现状,常常鼓励他回国。
刘耀光的老师卢永根生前曾这样评价他:“刘耀光是一个追求科学、淡泊名利的人,在这样一个浮躁不安的世界里,刘耀光沉得住气,不骄不躁,他发表的文章,篇篇是精品。”
2013年,刘耀光公布,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定位提取到了三系杂交水稻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个雄性不育基因,并阐明了它的作用机理。在这之后,刘耀光和团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导致水稻不育的基因密码,让广大水稻育种学家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称手的实践工具。因为对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了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础,2019年,刘耀光主持完成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师徒几代人对水稻的探索在刘耀光这里又一次实现新的突破。
刘耀光在实验室进行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对种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刘耀光认为,国家粮食安全要以粮食自给自足为根基,水稻是南方第一大作物,如何保障粮食生产,遗传改良永远是牵引力。“如今我国的水稻产能虽然很高了,但随着耕地逐渐减少,只有进一步促进水稻高产和稳产,才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刘耀光说,分子育种就像百米赛跑,能够短时间内通过遗传育种快速培育更多新品种,对水稻和其它作物研究起助推作用。
从丁颖院士到卢永根院士再到刘耀光院士,一株稻穗,花开百年,硕果累累。如今,这株稻穗上的后辈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近年来,新一代生物技术即“基因编辑”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依靠基因编辑技术,人类能够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刘耀光院士团队在作物遗传学、植物代谢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等领域佳绩频传;团队凝聚了一大批立志从事农业科学基础研究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华农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乐天就是从团队的博士生开始逐渐成长起来的杰出代表,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直在水稻育性发育调控中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株稻穗,花开百年
丁颖精神,薪火相传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牢记强农兴农使命
助力种业振兴,保卫粮食安全
华农人将持续不懈探索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来源 | 央视《中国三农报道》、南方号“广东教育头条”、《华南农业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