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院士,坚守水稻科研、百年稻穗绽放新花!

水稻育种研究

一直是历代华农人深耕的领域

这其中,丁颖、卢永根、刘耀光的

“一门三院士”佳话广为流传
继丁颖、卢永根之后
刘耀光在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将如何推动我国种业发展?

10月18日,央视农业农村频道
《中国三农报道》栏目
专题报道我校三代师承坚守水稻科研、
百年稻穗再开新花的传奇故事
展现华农人助力种业振兴、
端牢“中国饭碗”的不懈努力
点击视频,看央视报道华农故事

1955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丁颖的学生兼助手卢永根199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他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2017年,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当选中科院院士,他发出了杂交水稻育性发育分子基础研究的“中国声音”。

从左至右依次为:丁颖院士、卢永根院士、刘耀光院士

自1996年回国以来,刘耀光专注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杂种不育与亲和性、光温敏不育性等遗传系统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在植物育性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交出了杂交水稻育性调控分子基础理论的“中国答案”。

刘耀光在实验室进行研究

2017年当选院士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回国21年来,我的研究追随丁颖、卢永根两位院士,不搞花架子,踏踏实实,实事求是。”

 “一门三院士”的传奇佳话 

“老华农人”刘耀光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78年入读华南农学院(现华农)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1984年考入卢永根研究团队,后被选派为海外留学研究生。1984年至1996年赴日本攻读学位,参与研究。身在异乡,刘耀光渴望回国开展研究,他常说要“做自己国家的事业”。期间,刘耀光一直与卢永根保持书信来往,卢永根一直在书信中向他介绍中国的科研现状,常常鼓励他回国。

刘耀光(左三)和导师卢永根院士(右三)在一起
“华农是我的母校,导师也在华农,回国回华农对于我而言就是最好的选择。”1996年6月,刚一回国,刘耀光还没有顾得上安顿好家人,就来到华农报到,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尽管当时的条件刻苦,但为了做科研,卢永根带领学生们建立了一个遗传工程研究室。“虽然条件不如国外的,但有基本的研究条件和经费支持,那时候梅曼彤教授是实验室的主任,给了我很多帮助。”刘耀光回忆道,“如今,学校发展越来越好,学校建立了大量的科研平台。这些科研平台就是我们的舞台。没有这些科研平台,靠个人的单打独斗,也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科研平台就是从物质、经费、人才队伍上都提供了大量的、有力的条件。”
在刘耀光看来,“一门三院士”不仅意味着研究内容、材料的传承,更意味着丁颖精神的传承:“正如卢老师经常教导我们的,丁颖精神强调对待科学的严谨坚持,不能摆花架子,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开展科学研究。”卢永根院士在科研作风上的严谨、在生活作风上的简朴与捐赠毕生积蓄的事迹深深地影响和激励了刘耀光,“卢老师的奉献精神、回报社会的精神对我激励非常大。卢老师不仅是我学业上的导师,更是我生活和学风方面的楷模。”
  为中国粮食安全不懈奋斗  

刘耀光的老师卢永根生前曾这样评价他:“刘耀光是一个追求科学、淡泊名利的人,在这样一个浮躁不安的世界里,刘耀光沉得住气,不骄不躁,他发表的文章,篇篇是精品。”

2013年,刘耀光公布,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定位提取到了三系杂交水稻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个雄性不育基因,并阐明了它的作用机理。在这之后,刘耀光和团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导致水稻不育的基因密码,让广大水稻育种学家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称手的实践工具。因为对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了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础,2019年,刘耀光主持完成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师徒几代人对水稻的探索在刘耀光这里又一次实现新的突破。

此外,他还带领团队开发了高效的多基因转化载体和CRISPR/Cas9多靶点植物基因编辑系统及其测序解码软件,不仅有助于水稻研究,还可以广泛应用在其他作物育种上,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提供了“中国办法”。目前,国外有超过800家实验室在使用刘耀光团队研发的系统,相关软件被访问量超130万次。

刘耀光在实验室进行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对种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刘耀光认为,国家粮食安全要以粮食自给自足为根基,水稻是南方第一大作物,如何保障粮食生产,遗传改良永远是牵引力。“如今我国的水稻产能虽然很高了,但随着耕地逐渐减少,只有进一步促进水稻高产和稳产,才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刘耀光说,分子育种就像百米赛跑,能够短时间内通过遗传育种快速培育更多新品种,对水稻和其它作物研究起助推作用。

刘耀光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从丁颖院士到卢永根院士再到刘耀光院士,一株稻穗,花开百年,硕果累累。如今,这株稻穗上的后辈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近年来,新一代生物技术即“基因编辑”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依靠基因编辑技术,人类能够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刘耀光院士团队在作物遗传学、植物代谢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等领域佳绩频传;团队凝聚了一大批立志从事农业科学基础研究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华农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乐天就是从团队的博士生开始逐渐成长起来的杰出代表,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直在水稻育性发育调控中不断取得新突破。

对于水稻研究,刘耀光这样说道:“一株水稻够我们多代的科学家来研究,将来也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新的课题出现,所以说这个研究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止境的。”

一株稻穗,花开百年

丁颖精神,薪火相传

硕果累累,代代相继,不曾停息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牢记强农兴农使命

助力种业振兴,保卫粮食安全

华农人将持续不懈探索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来源 | 央视《中国三农报道》、南方号“广东教育头条”、《华南农业大学报》

(0)

相关推荐

  • 一个院士的小气而大方

    [往期回读] 刘立忠校长: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桃姐 老鞋匠 爱的最好证明就是信任 有才无德,其行不远矣 寡妇门前是非多 老板娘 一个院士的小气而大方 宝应  顾茂权 一年前,罹患重症的中科院院士.作物遗 ...

  • “布衣院士”一生节约,却捐出880多万毕生积蓄

    他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水稻科研事业 他将积攒的880多万元捐赠给了教育事业 他将遗体无偿捐献给了医学事业 他,就是 "布衣院士"卢永根 2019年8月12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著 ...

  • 悼念袁隆平院士同题诗

    <今天,中国的水稻为你垂泪> 文/文方 袁隆平 一个平凡又伟大的名字 一个淡泊名利的无党派人士 你像中国亿万农民一样勤奋.普通.平凡 你在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之后 在八十余岁的暮年 依然在试验 ...

  • 没和你的稻穗告别 ——纪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没和你的稻穗告别 --纪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文/程风(淮安) 就这样走了 没来得及和你的稻穗告别 从此,稻谷的饭香 闻不到你匆匆的身影   人们忘不了你米饭的恩惠 商量着各种方式缅怀,比如下半旗 ...

  • 卢永根院士逝世

    本报广州8月12日电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教授卢永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8月1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卢永根,男,汉族,广东花都人,1930年12月出生 ...

  • 水稻稻穗空瘪开口,是这些原因造成的

    水稻稻穗空瘪开口,是这些原因造成的

  • 为什么稻叶都比稻穗要长,对水稻生长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稻叶都比稻穗要长,对水稻生长有什么作用

  • 写一首诗,悼念国士袁隆平

    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毕生 ...

  • 高考模拟材料作文:对“院士风范”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卢永根,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中科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因罹患癌症,87岁的卢永根自觉时日无多,与夫人徐雪宾商量,决定捐出所有积蓄.2017 ...

  • 诗歌||禾下乘凉梦

    禾下乘凉梦 --悼念袁隆平院士 米军良||陕西 一位家俞户晓的科学家,被誉为水稻杂交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因多个器官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湖南湘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