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中的酒和养生

酒,中药名(摘自唐朝孟诜《名医别录》)。选用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经发酵酿制而成的特殊药液;具有通血脉,行药势之功效。常用于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痛,脘腹冷痛。而原料中的高粱、大麦、甘薯等,都属于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而且均归肺胃二经,故酿制发酵之后的酒辛温之性大增,兼入肝心。

作为中药,酒既可单味服用,也可配伍相须为用。因为酒性温热,能活血通脉,温通散寒;所以单味“独酒汤”适用于风寒痹痛的患者。《汉书》有云“酒乃百药之长”,也就是说酒可以把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溶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药效。“酒借药势、 药借酒力”, 酒和中药材能互相提高功效,这就是“行药势”含义之所在;如人参酒、枸杞酒等。

而古人也是以酒养生,把饮酒视为一种养生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那么,古人是如何用酒养身的呢?

(一)       三因饮酒

所谓“三因”指的是因人、因地、因时,以酒养生除了少量饮用白酒之外,最适合的方式是以中医养生思想为基础,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季节,调配针对个人体质的中药材,然后浸泡而成养生药酒。因为酒本身的功效“通血脉,行药势”,所以配伍不同的药材可以相佐相成,事半功倍。

如肾虚的人可以用苁蓉、桑葚泡酒;北方区域的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温补的中药材,如人参、鹿茸;春夏季节多湿多热,饮酒应以适量为度。

(二)勿强饮(不过量)

古人饮酒,遵循“温克”。也就是说要喝酒,但是也要能把持住自己,要保证自己不失言、不失态。

“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古人认为,君子喝酒三爵即可,喝完三爵,就很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三爵,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也就是适量,量足就好了。

(三)勿空腹饮

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乙醇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

(四)勿混饮

多种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

(五)勿酒后饮茶

自古以来,不少饮酒之人常常喜欢酒后喝茶,以为喝茶解酒,其实则不然。李时珍说:“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孪痛之疾”。

(六)禁忌人群

酒,既然是中药,那么就有属于药的一个禁忌人群。因为酒可以“通血脉,行气血”,所以首先孕妇是第一禁忌人群;而酒可以入肝,未成年人和婴幼儿因肝脏尚未发育成熟、功能不完整,容易影响此类人群的肝脏健康,所以哺乳期妇女和18岁以下未成年人均有禁忌;然后就是肠胃疾患病人、肝炎患者、眼疾病患,以及高血压、心脏病病人。

(七)用法用量

酒作为一种中药,即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时应适量,适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一般而言每天不过2两、最多不过3两,每周不超过10两;当然也可以与药同煎、或浸药,因为酒可“行药势之功”。外用的话,也应适量,单用或制成酒剂涂搽;或湿敷;或漱口。

(八)使用注意

阴虚、失血及湿热甚者忌服。

(九)相关配伍

1.治胸痹:栝楼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栝楼薤白白酒汤)

2.治冷气心痛:烧酒入飞盐饮。(《纲目》)

3.治寒痰咳嗽:烧酒四两,猪脂、蜜、香油、茶末各四两。同浸酒内,煮成一处。每日挑食,以茶下之。(《纲目》)

4.治寒湿泄泻,小便清者:头烧酒饮之。(《纲目》)

5.治风虫牙痛:烧酒浸花椒,频频漱之。(《纲目》)

6.治霍乱转筋而肢冷者:烧酒摩搨患处。(《随息居饮食谱》)

7.治耳聋:酒三升,碎牡荆子二升。浸七日,去滓,任性服尽。(《千金要方》)

8.治妇人遍身风疮作痒:蜂蜜少许,和酒服之。(《奇效良方》)

9.治蛇咬疮:暖酒淋洗疮上,日三易。(《广利方》)

10.治咽伤声破:酒一合,酥一匕,干姜末二匕。和服,日二次。(《十便良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