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哈佛的夏校也并不意味着会念哈佛,但那又如何?|| 在哈佛读夏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越来越多走在出国路上的学生开始考虑参加夏校这一件事。参加夏校,不仅仅让学生开始接触美国文化,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为了拿推荐信、挣学分、为未来的申请打好铺垫。
但是,本文作者从哈佛夏校中学到了更多。从两个故事开始,realEnjolras为我们讲述了两个故事,和在夏校收获到的,不只于夏校的种种。
本文是TD「创作计划」第120号文章,如果你有表达和写作的欲望,希望获得更多的影响力,或者希望赚到一些有诚意的稿费,快👉戳这里入坑。
我发现,身边很多放弃高考、转身选择出国留学这条路的人,在十六十七岁前后这两年,都在申请过程中开始不约而同地考虑“要不要上夏校”。并且,这种思考很快就会转变成“哪里的夏校性价比高”。“性价比高”有一个狭隘的定义,大多数局限于未来早申请这所大学的可能性大小、课程门门A的难易程度、和获得教授推荐信的概率高低。
这种年纪本来应该最恣意妄为,却早早地开始砍掉一些可能性。理想的状态应当是,在查阅了大量夏校信息(不包含类似“耶鲁哈佛一星期高端体验营”的恶意传销)、拜读了网络上大量以“我真的收获了太多太多”结尾的夏校游记、分析了无数这种夏校能给自己的活动经历锦上又添多少花、计算了到底能增加ED大学的多少好感度......
之后,我把所有数据丢进回收站,删得一干二净,遵从自己内心所想,打开最爱大学夏校申请的界面,不管她是世界第一或者世界倒一,毫无保留地报上自己的履历,全盘托出对她的热爱,那一刻,你感觉到,这么多年了,也许只有在这一刻能触摸到最真实的自己。
半年前,我怀抱着同样的心情,申请了门槛几乎平易近人(托福考试达到100分以上即可申请)的哈佛夏校。在哈佛,我认识了许许多多17岁左右离开家乡来到美国参加夏校的人,他们有趣并且有个性,但也迷茫,也有困惑。但他们也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这种希望在经历这两个月后也都发生了变化,朝着更好的方向。
他们身上有一种”driven”的精神气质,也很容易让人认识到,所谓夏校,并不是竞争激烈的精英训练营,而是一段长达两个月的宝贵生命体验。而人生也并不仅仅只有申请率和大学,还有更多更多的故事等着挖掘。
分享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的主角叫拉赫曼,是一位来自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徒。
拉赫曼是我姐的室友,每天凌晨1/2点,她都需要做礼拜,夏校这段时间又正好是他们的斋月。
在斋月里,每天东方刚刚开始发亮至日落期间,成年的穆斯林必须严格把斋,不吃不喝,直到太阳西沉才允许进餐*。每天我去她们宿舍楼下接我姐,都能看到拉赫曼顶着严重的黑眼圈和同伴走下楼,饿着肚子去上一天的课。
沙特阿拉伯富得流油,拉赫曼他们学校一共来了29个学生,夏校学费全部是政府掏钱。
相应的代价是拉赫曼每天都会收到一张空白的表格,她必须在表格上一丝不漏地记下她当天做了些什么,几点礼拜,几点上课,几点下课,用餐在哪里,几点回到宿舍。
她对于这种生活虽有些不满,却感觉已经习以为常。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来自田纳西州的男生李。李第一眼看上去是个不怎么容易亲近的人,实际上,两个月的相处下来,就能发现他是典型的外冷内热性子,也非常讲究兄弟义气。我们经常相约一起去健身馆,四十多次的约定,他从不迟到一分钟,光是这点就让我打心底里对他有了好感。
李的祖父母是潭州人,父辈在丹麦留学。他在丹麦上了小学以后,父辈移民新加坡,于是他也转学到新加坡继续上初中。
快毕业时,父母又决定举家搬迁美国,他便连毕业仪式也没参加就匆匆办理了转学签证和手续前往美国。他和我说,ps是个好东西,虽然每个学校的毕业照都没他,他还能把自己p上去,权作安慰。
李总能很快地适应陌生的环境。他喜欢生物,哈佛难度跨度不小的生物课程选择正好满足了他的胃口。他选了一门号称是整个夏校生物最难的课程,据说班上几乎全是哈佛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业的压力不容小觑。李之后便整日沉浸在功课里,夏校结束的最后,他激动地告诉我,期末考试他拿到了全班第三的好成绩。
哈佛夏校的课程种类繁多,文理商艺术应有尽有。比如你会认识操着一口纯正伦敦腔的爱好占卜的天文妹子,也会认识带有浓浓咖喱味口音的经济系印度学生。
运气足够好的话,班里还会出现不少哈佛在读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操着不同口音的英语,喜爱在图书馆玩屏气不出声的游戏,关键有时候论文写得还没你一个高中生好。
选课时在了解课程设置和大纲的同时,可以了解一下教授。有些教授是哈佛本校在职人员,有些则是来自别校,这是区别之一,但实际上并不能从这点上分清他们的教学水平。比较方便的方法是上ratemyprofessors网站(www.ratemyprofessors.com)比较学生对教授的评价,缺点是容易错失教授独特的闪光点。
拿我姐来说,所选的两门课都是别校教授所授,据说非常尽心负责,教案齐齐整整,擅长直截了当地鼓励学生。教辅课每周至少三节,实验课搞到半夜十一点,让她大为惊诧。
教辅课有些是由哈佛本科生所授,尽责程度和专业教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况且下课闲聊之际还能深入听他们抱怨抱怨课业或者聊聊人生。
哈佛要求学生在两个月内修满共计八分的学分,每门课程的学分是四分,因此一般是两个月内修完两门课程。若不是对未来专业有明确方向的,哈佛的传统shopping week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夏校开始的第一周内,所有课程可以随意旁听,并且允许向Dean提出改选课程的任何要求。大多数同学会建议选择一文一理,实际上只要喜欢教授或者讨论主题,任何课程都必定能有很大收获(文科阅读材料较多,时间安排也需要考虑)。
哈佛位于剑桥,宿舍、教学楼群分布在查尔斯河麻省理工大学的对岸,地铁直达波士顿市中心,学校没有明确的边界线,与剑桥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位于麻省大道的Harvard Square人流量大,餐厅也多,从东南亚料理到西班牙餐,从中餐和日式拉面到精品汉堡店,各色美食应有尽有,完全可以满足在学校食堂Anneberg受挫的味蕾。
Harvard Square地铁站
坐地铁到唐人街吃火锅或者唱K的方便线路也是一大优点,毕竟尼采曾曰,火锅不治百病,但可治思乡之疾嘛。
健身房遍布整个校园,游泳池、舞蹈房、室内篮球场、各式跑步机,器材场地一应俱全。
室内篮球场之一
晚上约上三五个好友,健身运动结束,去Boston Tea Stop喝杯冰冰凉凉的奶茶,或者去wagamama吃上一大碗热气蒸腾的拉面,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周边小店
Canady, Wigglesworth, Eliot, Pennypacker,Quincy等等都是哈佛的红砖宿舍楼,学校按照年龄大小来分配宿舍。缺点是宿舍里并没有空调,不过这并不影响你住在比尔·盖茨曾经住过的宿舍时的激动心情。
坐落在查尔斯河畔的Eliot宿舍群
周末,学校会定期举办各种短途旅行,目的地从水族馆、海豚表演到游客气息浓厚的景点不等,让人实在猜不透学校的品味。
舍友曾报名了一次Campus Tour大学参观短途旅行,当天往返。傍晚,他气冲冲地冲进宿舍,甩下背包,一脸愤恨地坐在沙发上。我们一问才得知,是他从MIT参观回来,发现MIT的学生不仅有非摆设的漂亮大气的壁炉和客厅,他们的宿舍还配了空调,舍友表示是可忍孰不可忍,难以理解“为什么他们甚至有空调?!”我们忙安慰他,最后以去泰国餐厅胡吃海塞了一顿为结局而告终。
有时候能在街上遇见中国旅客,礼貌地用不太熟练的英语向你询问附近的便利店在哪里。你用中文说,就在前面路口拐一下,我正好没课,带你们过去吧!
这样可爱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日后回想起来,会觉得这漫长的两个月里每一刻都是有意义的。
学校食堂Anneberg
无论是在课堂上与黑人小哥的激烈辩论,还是在星巴克里彻夜赶作业的时候恰好碰上同样境地的同班同学,又或者是每天早晨对着食堂大叔干劲十足地喊一声“Morning!”,或者起晚了赶不上吃早餐,甚至来不及赶在教授前跑到教室,朋友却早已帮你占好了位置并且包了一块曲奇饼和一根香蕉。
还有所有来自中国的我们聚在唐人街的火锅店里,就像萍水相逢的侠客一般举杯共饮。这样的经历让人觉得生命一直都是温暖的,让人开始期待起来每天早上太阳升起的那一刻。
作家王左中右曾听一位日本老人这样说过:“我从来没有为我做过什么而感到后悔,我只为我没有做过的事情而感到后悔。”
留学生涯里,最大的可能是你最后并不会选择哈佛的早申请,甚至即便你表现出再多对这所学校的浓烈的爱意,这样一个夏校也不会为你的申请加上任何所谓制胜的筹码。
但那又如何呢?也许这两个月会改变你身上的某些东西,比如某些微妙的气质。又或者让你认识一群奇妙的人,比如你的终生至交好友。也许它会扭转你的人生轨迹——不好说,万一这就是命中注定?
少年少女们,放手一搏吧!
Reference: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mXUvxjgR7w4H1f2kebsrnqAGUCjrJGt7Sh7ofeLsciWM-WW4M5bgtolMDvLT8b-ZtoPYWl687Ved86GOfZnAcAXNfs81RRwYe7h-2yfDPnaj7TG8CUaYDiKz6YfCbpUsQf9sOWYZjw2-ch1Fndtcq
👉 90后留学生凭插画霸占Apple首页,这一切只始于年少时的「不务正业」
👉 听说你要肝AP宏观经济,学长学姐们奔跑总结了这些超干的经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