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以文会友,以藏交友,解析德化白瓷
唐代之后,以生产白瓷闻名于世的邢窑,由于战乱而没落了。邢窑虽逝,但白瓷工艺却薪火未绝。很快,同样以烧制白瓷为特色的定窑迅速崛起,并取代了邢窑的地位,杀进“宋代五大窑”的名单。
德化窑在最鼎盛的明代,不仅以“象牙白”瓷闻名世界,而且白瓷的器型十分丰富,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突破,品种繁多,制作精巧,造型丰富多彩,开创了工艺百花齐放的新时代。综观明代德化白瓷,从形制上可分为雕塑人物、陈设供器和日用器皿等几大类型。
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 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定窑白瓷基本是满釉,施釉薄,胎色纯白,也有釉面泛青及白中泛黄者,可见流釉合积现象,积釉处泛青、泛绿;定窑白瓷釉面光滑平整,给人以冷硬的感觉;辽白瓷釉厚,有透明玻璃釉和白色乳浊釉之分,辽精细白瓷釉色为粉白、乳白者多泛青或黄,釉面均匀,少有流釉或积釉现象。器物表面偶有黑色杂质,底足处常见刮釉露胎现象;辽白粗瓷多采用蘸釉技法,釉仅至器物下腹,釉色牙白、牙黄或灰白,白度较差。由于胎质粗糙,器物表面常有微小间隙,所以烧成后在釉面上易产生暴釉现象。
元承宋制,泉州市舶贸易重振雄风,更为德化瓷业输入非同寻常的动力和活力,海外市场的需求极大刺激了德化的陶瓷业生产。1976年重 点发掘的屈斗宫窑址,出土了6000多件各式器物,大部分产品在海外均有发现。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行记》一书里记载说:“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迪云洲(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由于马可·波罗带回了德化白瓷和著述中的宣传介绍,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学者将德化青白瓷特称为“马可·波罗瓷” 。
中国是最 先发明陶瓷并逐渐发展壮大的国家。德化白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上被誉为“东方艺术”。
在德化的外销瓷中,军持是一种专门为销往东南亚国家而特制的产品。"军持"是从印度的佛经中翻译过来的,又称"净瓶",是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其器形特征是喇叭口、长颈、扁腹、折腰,流上翘,无把、平底,原为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用以贮水饮用和净手的。"军持"的产生和应用与佛教的传播有着紧密的联系。早在公元399年,晋代法显在《佛国记》一书中就提到"军持"。公元4世纪,军持已在锡兰、爪哇等东南亚国家广泛应用。它是古代印度输往南洋群岛的一项商品。公元4世纪至7世纪,印度的商人及佛教移植于南洋群岛及传播佛教者更盛,使用军持者必然由之增多。到元明时期,"南洋土人自从信奉回教之后,对于传统习惯应用之军持,需要尤多",除日常洗净之用,也常用于朝觐搭船时配给淡水之用,并在归时装满麦嘉阿必( abbae)的泉水,赠予亲友,以备家用。因教徒认为此井水为圣水,有驱邪治病的功能,所以许多人常随身携带数个净瓶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军持一直被东南亚国家奉为珍品,一直延续到近代还有人在使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