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道(2)君臣之道(潘长宏撰)
第一、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
君臣关系问题是中国两千多年政治领域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君臣关系的发展,可以从“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奴处”中清楚地看到它的流变。各朝各代皇帝和臣子的微妙关系,可以说是既合作共处又暗地角逐,这种关系与个人命运乃至国运息息相关,不仅在于制度和社会背景,更有深层的中国文化的潜规则的运行规律在起作用。个人修为的背后隐藏着儒家与法家两种力量的对抗相容。“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奴处”这四种关系是十分严谨的。
第二、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果我们把这段说成白话文,就是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看成为自己的手脚,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为狗马,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为泥土草芥,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仇敌。”它表述的观念是:“君臣有义”;而不是后世宣扬的那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第三、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史记》记载,历史上出现过三种不同层次的管理。第一种,就是“不能欺”。子产在治理郑国的时候,他的法律监督机制非常的严密,老百姓想欺骗他都做不到,这个就叫“不能欺”。西门豹在治邺的时候,他的法律非常的严苛,只要你触犯了法律,就给你严厉的惩罚,以致把老百姓吓得不敢去做违法乱纪的事,他做到了“不敢欺”。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在治理单父的时候,他把孔子的“仁爱”思想、“爱民如子,视民如伤”完完全全地运用到他的治理之中,结果老百姓对他感恩戴德,都不忍心欺骗他们的长官,所以他做到了“不忍欺”。究竟哪一个层次是最高的管理层次呢?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知道,当然“不忍欺”是最高的层次。
在《韩诗外传》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在齐国有一个宰相叫宋燕,他在齐国做宰相,结果被驱逐了。回来之后,他就召集门尉陈饶等二十六人,说:「诸位大夫,有哪些人愿意和我一起去其他的诸侯国?」结果陈饶等人都伏在地上,没有人回答。宋燕就说:「唉,太可悲了,为什么士大夫容易获得,但却难以使用?」陈饶回答说:「并不是士大夫容易获得而难以使用,是您不能够正确地安抚他们。」宋燕说:「你这话怎么说?」陈饶说:「我给你举几个例子。您给士人的薪俸是三斗的黍稷,他们都不能够养家糊口,但是您家的野鸭、大雁都有吃不完的粮食。这是您的第一个过失。您家的果园种满了梨子、栗子,后宫的妇女用这些果子互相投掷,但是士人却没有尝到过一颗。这是您的第二大过失。您家的绫罗绸缎,华丽的装饰在厅堂之上,随风而破败,但是士人却不能够用它们做自己衣服的滚边。这是您的第三个过失。钱财是君主您所轻视的,而生命是士人所重视的。您不能付出您所轻视的东西,却希望士人能够付出他们所重视的东西,这就好比是您做的是铅刀(这个铅刀就是铅制做的刀,刀质非常地软,也不锋利),您做的是铅刀,但却希望它有干将的用途(这个干将就是一把名剑的名称),希望它很锋利,这不也是很难办到的吗?」宋燕一听,就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了。错在何处?就是没有仁爱之心。平时不懂得施恩惠于属下,不能够体恤他们的辛劳,对他没有真诚心。所以君仁臣忠,这是一个中国式管理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