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童趣:悄悄饭儿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85)
阅读本号文章,请关注:jdlc2016
作者:刘新民
作者简介:
刘新民,原惠民地区博兴县龙居公社人,先后在博兴县实验小学、博兴县广播电视局工作,1988调烟台市环保局,现任烟台市环境监察支队书记。著有文学作品集《我请求我的笔》。
童年总有些值得回忆的美好事情。在我童年的经历中,春节并不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我从小不喜欢放鞭炮,所以除了穿新衣服外,过春节实在没有更多新奇的东西让我高兴起来。倒是每年的清明节带给了我最多的欢乐。那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年代,每年一次的给烈士扫墓自然是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师生一起扫墓,献花圈,唱颂歌。我至今还能记得那首每次扫墓必唱的优美歌曲:“山鸟啼,红花开,仰望烈士墓,少先队员扫墓来……”除扫墓外,还有荡秋千,特别是寒食节,也就是现在的清明节,村里流行孩子们吃“悄悄饭儿”的风俗,至今我觉得是最有趣儿的。
“悄悄饭儿”,顾名思义,要悄悄的、静静的、不让人知道,时间选在寒食早晨四更天。偷着做,悄悄地吃。实际上也悄悄不起来。因为,“悄悄饭儿”是经孩子家长同意,由一家母亲主持,一群孩子在一起集体吃的。“悄悄饭儿”有它特定的程序和做法。先确定在谁家做,必须是有秋千、房屋相对多的家庭。然后拉帮结伙,一般要组织八到十个孩子。之后再聚在一起商量“凑份子”,每个孩子要拿出一小碗米,豆子、小米、大米、玉米、花生、高粱米等等都行,就是不能重样。这些米要在寒食节前一天交到主持做“悄悄饭儿”的家里。因此,“悄悄饭儿”实际上是公开的悄悄事儿。
吃“悄悄饭儿”是最后的环节。它的前奏要安排几个活动,也是很好玩儿的。第一次在我家做的时候,吃过晚饭后孩子们就陆续聚集到我家,先是荡秋千,再到外面踏青、捉迷藏。回到家里后,我们就在母亲的指导下用高粱秆去皮后的瓤芯、树枝等材料做些极小巧的“玩艺儿”,有算盘、锄头、官帽、秤等,有几人做几样,每样都有象征意义。比如算盘代表学习好,会算数,将来起码能做会计;锄头代表种田能手;官帽则代表将来能做官。做成了母亲验收合格后,我们都挤在一起睡觉。
剩下的事情就由母亲一个人来做了。三更时候她一人淘米、烧火做大锅粥,样子类似现在的八宝粥,但很粘稠,很香。做好后把洗净的“玩艺儿”,每个碗里放上一个,盛满粥整齐的摆放在桌子上,再把我们叫醒吃“悄悄饭儿”。母亲先让我们每人挑选一碗,再把自己碗里的“玩艺儿”找出来。大家都希望找出代表意义好的,有的孩子挑选的时候战战兢兢,犹豫不决。等大家每人都找出自己的“玩艺儿”后,母亲便一样一样地讲给每个孩子听,尽可能地说些祝福的话,让大家都高兴,痛痛快快地吃好“悄悄饭儿”。吃晚饭天就大亮了,孩子们欢乐一霄后各自回家。
当时,村里讲究的、特别是有老人的家庭,寒食节三天是要冷灶的。但大多数人家不这样,三天内照常烧火做饭。讲究的家庭是要笑话这些正常做饭的,说是不懂祖宗规矩。现在想起来,这“悄悄饭儿”是对祖宗规矩“寒食冷灶”习俗的反叛,但是很具人性,闪烁着伟大母爱的光芒。试想按祖宗规矩吃三天冷饭,孩子的身体怎么受得了,所以母亲才偷着给孩子做营养丰富、热乎乎、香喷喷的“悄悄饭儿”吃。
我想,寒食节给孩子做“悄悄饭儿”,肯定是一位勇敢、慈爱的母亲的发明创造,而且因为寒食节冷灶三天的规矩不允许,也是背着丈夫做的。吃“悄悄饭儿”自始至终不让孩子的父亲参加进来。为了孩子,丈夫即使知道也睁只眼闭只眼,以致时间长了形成风俗。要不我们孩子吃“悄悄饭儿”的时候,父亲怎么在装着睡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