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院庄“夜猫子集”
位于麻大湖畔的老湖滨乡共有三十个自然村,在这三十个村庄里就有大小不等的十几个集市,除早市、晚市外,大集多数都是每五天一个集,而唯独院庄村的“夜猫子集”是每年赶一次,并且赶集的日子是每年的阴历七月十五,地点就在院庄村中心的大街上。
据村里年龄大的老人讲,原先在当地,阴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湖区的人们都要上坟祭祖,所以也把这一天称为“鬼节”。院庄这个集,时间选在这一天,主要卖些上坟用的时令水果、纸钱之类的物品(祭品比较单一且难买),并且是在这一天的凌晨一点左右开始,天不亮就结束。赶集的人,大多是中老年男人。买、卖家手里都提着一盏灯笼,远远望去,千万个红点闪烁,就象传说中的鬼火在舞动,所以这个集也称“鬼集”。后来人们嫌其名难听,就改为“夜猫子集”。
这个民风习俗形成的年代已无从考证,却被院庄的村民们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集市也在湖畔的诸村增加了不少,祭品不再是难求的物品。赶“夜猫子集”的时间也有所推迟,大约凌晨三点以后开始,天放大亮才结束。所卖的商品也丰富起来,赶集的人群也不单单是那些中老年男子了,还有妇女和小孩们,她们也是为了图个热闹。手提灯笼也改换成了蓄电池灯和其他照明用具。每年这个集市都吸引着大量的商贩和其他村庄的村民们来此赶集。
我却从来没赶过这个集,所以就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想对“夜猫子集”一探究竟。于是,昨天,8月17日,正是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凌晨两点半就起身赶往院庄。院庄离我村只有五公里的路程,湾头老槐树向南不远就是了。我到时还不到三点钟,可集上一个人也没有,明显是来早了。呵呵!只好在一根靠道的电线杆下等了。
天公不作美,此时却下起了小雨,幸好是阵雨,却也下下停停直到五点左右。
这时,天刚蒙蒙亮,雨也彻底停了,不大工夫,商贩和老百姓陆续赶来,顿时院庄大街上热闹起来。商贩们各找合适的摊点迅速摆开商品。有卖鱼、卖肉的、卖纸钱的、卖水果的,还有卖玩具、零食、新鲜蔬菜的等等。不一会儿,买客陆续多起来,一些妇女也带着孩子一起拥来。就好象在一个时间里突然冒出来一样突然,吆喝叫卖声和嬉戏打闹声混成一片,很是热闹,我禁不住叹道“不愧称为鬼集呀”。
据村里老人讲,买祭品是有讲究的。买鲫鱼必须买两条,不论大小,个头要一般大,回家炸了备用,喻意“年年有余”。割肉则割带肥膘的方肉,大约十公分见方,回家煮至六成熟备用,喻意“堂堂正正”。水果买苹果象征“平安”,橙子乃“诚心诚意”等等,但绝不买桃和梨,桃同“逃”,梨同“离”,这都是上坟的大忌。纸钱却是越多越好,多了表示对祖上诚心大,钱粮送的多也表示更孝顺。所有祭品都要用碗来盛,不许用盘子,盘子喻意下一辈象龙一样盘着,舒展不开,所以非常忌讳。
这边的男人们在细心挑选着称心的祭品。由于下雨的缘故,远方的商贩来不了,卖得少,而来买的人却很多,所以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人。商家显得特别忙,递货找零,忙的满头大汗,脸上却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那边的妇女和孩子们大部分都扑向了卖玩具、零食摊点。最受欢迎的是那刚刚砍来的甘蔗,麻辣烫、爆米花和各式各样的玩具。一根根翠绿的甘蔗被孩子们一折两节,上节甜就先吃掉,下节则被顽皮的男孩们当作金箍棒耍了起来。女孩子们却拽着妈妈的衣角蹲在玩具摊前,挑选着自已心怡的玩具。吃麻辣烫也要有过硬的“技术”才行,既要克服辣又要不怕烫。虽然吃得满头大汗、嘴唇发红、眼泪直流,却还是一脸的满足和惬意。
卖爆米花的大姐,肩上打一条毛巾,腰里系着围裙。一边擦着汗,一边摇着那小桶锅的柄,听着小桶里发出的“啪啪”声,嘴里不停地叮嘱孩子们说:“别急,这就好!”不时地发出咯咯的笑声。
几个搭帮的大婶正蹲在菜摊前,一边挑选着新鲜的蔬菜,一边还在不停地和摊主讨价还价。肉摊前,除了割方肉的,便是绞肉馅的,准备回家包饺子……
在清晨七点半左右,赶集的人们渐渐稀少了,大人、孩子们也都拎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相继离去,商贩们握着鼓鼓的钱包准备收摊。
这也标志着今年的“夜猫子集”即将结束,若想再来院庄赶“夜猫子集”,就要等到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