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大湖畔“打悠前儿”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清明节,又称寒食。在我们麻大湖一带,特别是一溜边河崖,尤其重视这一节日。这里的寒食,又分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和清明日,共四天。清明日就是清明节这一天,三寒食则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其它以此类推。
寒食,最主要的活动是扫墓祭祖,其它还有荡秋千、做“巧巧饭儿”和孩子们“碰鸡蛋”等乡俗活动,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过年。
祭祖是大事,所以马虎不得。乡亲们大多都在三寒食下午就开始准备,祭祖用的香和纸、筷子、酒、供品,还有添坟用的铁锨,都要一应俱全,待清明日一大早就去扫墓祭祖,借此表达对先辈的深切怀念之情。
荡秋千是寒食乡俗里的重头戏,至于从何朝何代兴起不得而知,但却从老辈起就口口相传,一直流传到现在。秋千在我们当地俗称悠前儿,荡秋千也叫打悠前儿或驱悠前儿。打悠前儿还有一个讲究,叫做“悠前不悠后,悠后死舅舅”,因此别管谁家扎悠前儿,都必须在清明日之前扎,否则不吉利。虽然都知道这一讲究并不科学,但人们祖祖辈辈都恪守这一规矩,从没有人去破这个先例,所以一直延续至今。
打悠前儿是有很多门道的,既要大胆又要有技巧。启动时,要用双手紧紧攥住纤绳,把悠前儿尽量往后拉,然后双脚快速踏上吊板,使悠前儿由后向前启动,人在吊板上尽快调整好平衡,不能让身子左右摆动。向前驱时,人的整个身子要及时下蹲,当驱到最低点时则将全身的力气集中于腿部,猛然站立将身子弓成弓形向前挺起,悠前儿就在驱动力下乖乖地向上拔到了想要的高度。往后回荡时,弓形的身子则往后弯曲,力点随着回荡的悠前儿后拉,为接下来的前驱做好准备。所有动作要连贯协调,一气呵成,用不了几个来回,悠前儿自然高高荡起,人与悠前儿融为一体,在来回之间划出一条优美的扇形弧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令每到大寒食,湖区的各村各队都选出几名壮劳力负责扎大悠前儿。先是选来四根十多米高的木杆,两两交叉栽于两旁,然后用一根粗大、结实的横梁连接;悠前儿的吊环是用坐地小榆树经过火烤弯成圈状,后来也有改为铁环的;悠前儿用的绳子是上好的棕子绳,下边穿一个长方形的吊板。扎好的悠前儿总高十米左右,吊板离地大约五六十公分,上宽下窄成倒梯形,扎成这样的造型,目的是驱起来既省力又溜头(方言,轻快的意思)。
清明时节,往往没等各村的悠前儿扎好,四周早已聚集了好多人,他们都跃跃欲试,特别是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但为了确保安全,扎悠前儿的人要事先测试好它的牢固程度,才让人们去打。随着劳力们一声“行了,可以打了”,孩子们便蜂拥而上,你争我夺,都想打本年第一个悠前儿,都想占个先。
除了大队里扎大悠前儿外,各生产小队也扎,各家各户为了哄孩子也都在自家的院子里扎小悠前儿。在家里扎悠前儿,大都是就地取材,天井里有树的就把纤绳直接绑在树上,没有树的就在家门口的上门框上拴上纤绳,一个小小的悠前儿就算扎起来了。那时候,孩子们在寒食里无论到谁家去玩,都能过把悠前儿瘾。
秋千就扎在河汊、麻大湖边的空场子上,湖上芦荻刚刚冒出新芽,鸭子吐噜着湖边的芦根,秋千场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喝彩……
打悠前儿的高峰,还是在清明日。这一天,大队悠前儿周围,人越聚越多,下至七八岁的儿童,上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想一展身手。尤其是那些未婚的帅哥靓女们,更是见缝插针,瞅准机会,一展风姿,引起“观众”的注意。大姑娘、小媳妇们也都在这一天精心打扮,穿上靓丽的衣服,三人一撮、五人一帮,聚集在悠前儿架前,或看或争。
湖区姑娘美丽、大方、泼辣。姑娘们打悠前儿时,衣服被风带得呼呼作响,就像彩蝶翩翩起舞。婀娜的身段、优美的动作,还有银铃般的笑声,都会引起阵阵掌声,特别是那些男青年们的喝彩声中掺杂着尖叫和口哨声,这样的“鼓励”,让姑娘们驱得更加卖劲。这还不打紧,没有争到悠前儿的二嫂冲着悠前儿上的姑娘开了腔:“大妹子,悠着点吧。驱得这么高,看见婆婆家门了吗?”周围的人群一阵哄笑,悠前儿上的姑娘却镇定自若。当悠前儿回落时,她对着二嫂说:“二嫂,还没看见,等我驱起来再看看!”人群中又爆发出一阵大笑。
男青年们驱时,却截然相反。越是有人喝彩,他们越是“头疯”(方言,出头的意思),特别是有姑娘们鼓掌喝彩时,更是来劲儿,非把悠前驱平了梁(证明驱得高,和秋千的横梁一样高)才肯罢休,还不时地劈一下纤绳(驱的同时往两边撇绳),耍几个花活儿,显摆一下自己的能耐。当然,也是想在姑娘们的心里留下点儿印象。
那些“悠前儿摽子”们(方言,天生爱好驱悠前儿的人)更是不肯错过时机,在自己村里打还不够,还要到别村去打,好像只有在悠前儿里才能找到自我,才能体现价值。老人和小孩子们也只是在青年们打悠前儿累了的时候,插空坐在悠前儿上,来回荡上几个来回,过过瘾了事。胆小的就只能当观众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等诸多原因,过寒食再没有以前那驱悠前儿的热闹场面了。年轻人热衷于旅游或泡影院,老年人也不再那么好事,小孩子也对打悠前儿知之甚少。这样的乡俗活动,是否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呢?
又是一年清明日,麻大湖畔打悠前儿的场景,似乎就在眼前。那阵阵欢声笑语,随着柔柔的春风,飘向远方......
作者:柳桂兵,博兴县老湖滨毛园村人。文学爱好者。现供职于天龙红木家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