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新时代,奋进新文艺——书画新风尚人物杨翠波
他的国画山水从习古人,深入临摹范宽、王希孟、龚贤等诸多大家。画风博大厚重、细腻、高古、质感强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杨先生的画多次在书画报刊发表,是临沂第七中学建校40周年全国当代名家书画作品邀请展特邀嘉宾,河北采风会会员,获2018年全国第八届书画艺术大赛 优秀奖,多幅画被各界人士收藏。
山水画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在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审美意象。因为,做为一种传统的艺术,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必须以遵循民族特色为整体基调。否则,如果脱离了此原则,等于脱离了其文化的本体。在这点上,古老的哲学经著《易经》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传·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生不息......”。它既能衍变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又以阴阳对立统一的最朴素辩证理论体系,揭示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这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上,体现在方方面面。长为阳,短为阴。粗为阳,细为阴。枯为阳,湿为阴。重为阳,淡为阴。清代大画家石涛说过;“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乎我也”。
杨翠波在尽可能地控制笔迹形态变化的同时,也努力缩小墨色的浓淡差距。它们就像巴赫的音乐一样,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却在缓慢的“滴嗒、滴嗒、滴嗒”声中,深沉地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对于那些热情澎湃、喜欢狂风骤雨的观众来说,杨翠波的画确实不够过瘾。但是,当你静下心来,并设想自己的手提起毛笔。
顺着杨翠波的轨迹去运行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自己的身心忽然起了变化,感到自己正处于一种莫名的宁静和愉悦的状态,就像歌德在聆听巴赫音乐时所说的那样:巴赫的音乐就像永恒的和谐正与自己对话,就像上帝创世前心灵的流动,我似乎无耳无眼,也无其它感官,而且我也根本不需要它们,内心却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前人感叹“大家不世出”,就是感叹山水画出入传统、自成一家,杨翠波的画,画浅绛,以细密秀润的笔法,追求幽静淡雅的意味。与此同时,他也适当吸收了北派重丘壑的特点,避免未流文人画粗简草率之病。
这样。深入派别再从派别中走出来,是学习山水画的必经之路。所谓“打进去”“打出来”,是一个长久而艰苦的过程,我想,杨翠波正是对此有所体悟,而这,恰是当代山水画家所缺乏的。也是杨翠波老师所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