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清代母钱,如何判断它的真假?
所谓母钱,指的是古时候中央和地方财政,为翻铸钱币而制作的标准样板钱,我们常说的钱样、雕母钱和铸母钱都是母钱,和普通钱币相比,母钱非常稀有,这就导致国内市场上真货罕见,而各种仿制的、伪造的母钱满天飞。如果获得一枚稀有的母钱,该如何判断真假呢?文瀚乐拍就来为大家细致解读一下,判断清代母钱真假的几点注意事项。
母钱都要修穿。穿口直接影响着后续铸造的子钱穿口是否会粘连,因此母钱必须要修穿。通常穿口的修法是从背面四角下刀,如果不是这样的修法,基本可以判断为伪造。通常钱局修穿的工具是一套小挫,但早期的一些母钱也存在刀修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山西在铸造过程中存在两面对开穿的,与其他地区的铸币有明显的差异。有些地区的母钱会伴随着穿口打桩的现象,这是由于母坯穿口流铜粘连比较严重,所以先打桩再修穿!
并非所有的母钱都要修鱼脊背。小型钱的母钱上看到鱼脊背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是由于小型钱比较轻,避免轻易脱模,而大型钱或是小平大样里则由于自身较重,就存在不修边的现象。
母钱都不修文字。除了同治年间的古钱币以外,清朝其他时期的母钱都不修文字。此外,文字也并不是判断母钱质量的依据。古代的母钱大多来自于手工,不同雕刻工人的手艺和手法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很多雕母钱也难免在文字上出现败笔,比如横不平竖不直的、断笔的、硬伤的等等。
母钱都不修地章。地章就是古钱币中圆圈以内、方框以外的钱肉部分,可以简单理解为文字的“背景”,所有修过的都可以认定是后刀。
不同时期的母钱风格不同。据文瀚乐拍所知,乾隆时期的母钱,文字比较扁平,而光绪时期的文字则最为锋利,乾隆时期的母钱地章较平而且砂质较少,乾隆时期的母钱母风最明显,字根处的修整更细致,而光绪时期的母钱字根部分几乎没有修整。
同一帝王早期和晚期的风格不一定完全相同。清代的钱币,主体的规律是早期的钱币文字方正,而晚期的瘦长,尤其是“通宝”两个字就显得尤为明显。早期的比较精细,而晚期的普遍粗糙,甚至会出现二次母,例如清朝后期有些精美的母钱铸出的子钱,稍加修饰后又当母钱用,直径变小,数量增大,这样的古钱币往往不那么精美。
最后,文瀚乐拍要说的是,母钱是非常重要而且稀少的,它并不是流通钱币,也很难被民间收集。主流的母钱基本都是传世的,几乎不存在埋入土里深埋地下的情况,而且母钱必定是精美的、优雅的,伤残的或是不好看的又或者全是锈迹的,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文章图片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