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过中基 ——藏象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的定义(掌握):综合而言,藏象是指人体脏腑的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和与自然界相关事物的比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根据特点划分)

“象”是指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其与自然界相关事物的比象。因此可以“以象测脏”(以外在的现象推测内脏的功能),因为研究方法不一样,所以和西医显得不同,就像脏腑虽然名称一样,但是内涵却不一样。

“象”的含义又有四点:①脏腑的内在形象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③脏腑与外在环境的事物和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④意象,以象为据,寻象观意的意向思维。

比象—即通过类比得出。如夏天—心。

藏象的含义体现了内外联系的整体观念。

脏腑分类及其功能特点(掌握)—分类依据:主要看功能和结构形态

分类 组成 形态 功能特点
五脏 心、肺、脾、肝、肾 多为实体性结构 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 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 多为空腔性结构 受盛和传化谷物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 形态中空似腑 功能藏精气似脏

藏,古同“脏”;府,古同“腑”;“奇恒”表明和一般的脏腑不一样。

“受盛和传化谷物”:受—接受,盛 chéng—盛住,传—传动,化—消化,“谷物”前应该再添一个“水”,“水谷物”—饮食。

藏象学说的形成(自学)

1.古代解剖知识的对比参照

2.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

3.医疗实践经验的反复验证

4.古代哲学思想的交互渗透

藏象学说的特点(掌握)

“藏”离不开“象”,总的特点是“整体性”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自身)

2.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和外界)

“以五脏为中心”提示了人自身五脏最为重要,看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精气”可以理解为对人体有益的东西。眼睛红,想到肝火旺。

第二节  五脏(掌握)

——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之本

㈠生理功能

⒈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的作用。

心气的特点之一为运行不息,提供动力。

脉管分布于全身。

主血

①主行血: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

②心生血:即“奉心化赤”,指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水谷精微,其化为血液,需经“心阳”的化赤作用。

“化赤”即变红色的意思;“心”不同于西医,饮食水谷→(脾胃)→水谷精微→(心)→血

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结合西医。

⒉心藏神

⑴心藏神的含义:指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等活动的功能。

心主管神,主神明或主神志,中医特有的心,不等于西医的心,“心想”,而不是脑想。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理活动。

注:“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包括面色、眼神、呼吸、饮食、形态、睡眠、语言等。

狭义的神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①心主宰整个人体生理活动

②心主宰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⒊心主血与心藏神的关系

两者相互影响,心藏神影响心主血,因为心藏神主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而人的生理活动受心理活动的调控,从而会影响到心主血脉。反过来心主血又会影响心藏神,因为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血若不能养神,就会影响心理。

生理特性(生理—健康的状态)

⒈心气通明

①心主血脉关键是看它通不通畅

②心藏神,(精神、意识、思维)要明,不能昏、糊涂

⒉心火宜降

心位于人体上部,其气升已而降

气“升已”—阴阳转化,升而不降就联系不了了;“而降”才能相互联系—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体现了整体观

中医认为心居上焦(横膈以上),肝脾肾在隔膜以下。中焦—隔膜至脐,下焦—脐以下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以象测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⒈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面部的血管丰富,而且皮薄容易观察

⒉在窍为舌

心主血脉,舌部血管丰富,而且经络将舌与心沟通,心通过经络影响舌;心藏神,舌能讲话,说话(语言表达)与神有关

⒊在志为喜

喜最能反映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容易影响心神(范进中举),其实所有的情志都可以反映心,毕竟心藏神

⒋在液为汗

心藏神,人紧张时会出汗;津血同源,汗由津液化生(津液会影响汗),津液与血液密切相关,津液渗透到血管化生血液,血液外渗生成津液。心→血液→津液→汗液

⒌通于夏气

同气相求(与自然的比象,它们的特点相近),心为阳中之阳,阳气旺盛,才能通明,即偏阳,重视阳,而一年四季之中夏为阳中之阳。

补充: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心血充盈以及脉道通利为最基本的条件

心气充沛:推动的动力;心血充盈:即血液的量要充足,若血少(血虚),会导致血瘀,好比河流水很多流起来才迅速,若水少则流起来缓慢,这里先安利一位中药—当归—补血活血;脉道通利:血管壁上长斑块就好比管道堵塞。

——肺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故有“华盖”之称

“华盖”原指古代帝王乘坐车架上的华丽伞盖,肺在脏腑中位居最高而有覆盖诸脏的功能。

㈠生理功能

⒈主气、司呼吸:

⑴主呼吸之气(司呼吸):指肺气通过宣发和肃降运动,主持呼吸运动,呼出体内浊气,吸入自然界清气,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

⑵主一身之气(主气):指肺具有主持、调节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等的作用

一身之气包括先天之气(由先天之精,即父母生殖之精所化)和后天之气(宗气—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微的水谷之气)

体现于:

①参与气的生成

②参与对全身气机(气的运动)的调节

气在人体的基本运动方式为升降出入,在自然界(哲学概念)为升降聚散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而肺气特殊,其宣发肃降对上下都有影响,影响广

肺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是相互联系,不容分割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呼吸功能,因为前者是宣降的直接影响,而后者是宣降的间接影响。

⒉通调水道

肺主通调水道,是指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输布:将脾胃转输而来水谷精微输布、运行,起营养和濡润的作用

排泄:汗液通过体表排泄,尿液在肾和膀胱的作用下排泄

⒉朝百脉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均要通过经脉会聚于肺(通过宣发肃降),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全身。

补充:肺主治节,是对肺所有功能的概括,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的功能

生理特性(生理—健康的状态)

⒈肺为娇脏

①从生理上,肺为清虚之体(不耐寒热,易受邪侵),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

②从病理上,外邪无论从皮毛,还是从口鼻而入,均易犯肺(外因),而其他脏腑的病变,亦常累及于肺(内因)

⒉肺气宣降

⑴肺气宣降,指肺气的运动以向上,向外的宣发和向下,向内的肃降为特点。

⑵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①肺主宣发

❶含义:宣布,发散之意,指肺气具有向上宣发和向外发散的运动特点

❷功用(肺气宣发对人体产生的作用):

ⅰ排出(呼出)体内浊气

ⅱ将脾转输而来的水谷精气和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发挥充养和濡润的作用

水谷(饮食的饭和菜)

脾胃化生→水谷精微(包括水精—偏液态和谷精—偏固态)和水谷糟粕

(位于中焦,脾气主升,运输主要往上到肺,然后经肺将营养输布到全身)

ⅲ通过肺气的向上向外运动,将会聚于肺的血液进行清浊之气的交换并散布到体表和上半身(通过肺的气体交换作用才能输布全身)

Ⅳ宣发卫气,布散全身,外达肌表,以发挥卫气护卫肌表,温养肌腠皮毛,调节和控制腠理开合、汗液排泄。

卫气保卫人体,抵御外邪(相当于国防军保卫祖国),需要来到人体的肌表发挥作用,肺气虚的人,卫气不易到达肌表,卫气作用发挥不佳,使得人体的抵抗力差,容易感冒出汗等

①肺主肃降

❶含义:清肃,下降之意,指肺气具有向下和向内通降的运动特点和保持肺清肃的作用

❷功用(肺气肃降对人体产生的作用):

ⅰ吸入自然界清气

ⅱ将脾转输而来的水谷精气和津液(正常的水液)向下,向内通降,起营养和濡润的作用;将代谢后的水液通降于肾,成为尿液的生成之源

ⅲ通过肺气的向下和向内的运动,使一身之血流经于肺以去浊更清

Ⅳ清肃肺和息道内异物,以保持肺洁净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⒈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的润燥干枯反映肺的功能,皮毛有抵御外邪的卫气,需要营养物质濡养,而营养物质需要肺的宣发肃降进行输布

肺对皮毛的作用:肺气宣发,将卫气外输散布于皮毛,以发挥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及防御外邪的作用;肺气宣发,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外输于皮毛,以发挥其濡养,滋润皮毛的作用

皮毛对肺的作用:皮毛可以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肺表受邪,可内合于肺

⒉在窍为鼻

鼻的通气、嗅觉和助发音功能主要依赖肺津的滋养和肺气的宣发

⒊在志为忧(悲)

忧悲由肺津、肺气化生

⒋在液为涕

涕,是鼻窍的分泌液,由肺津所生,并有赖于肺气的宣发

⒌通于秋气

时令至秋,燥气当令,凉风清劲,草木皆凋。人体之肺性喜清降,敛肃下行,为阳中之少阴,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㈠生理功能

⒈主运化:

⑴含义: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及津液,将精微物质及津液吸收并运输全身的生理功能。

主—主管,运—运输,化—消化,脾气帮助,胃肠消化,实际上是先运后化,而习惯称为运化

水谷—饮食

水谷精微—对人体有用的东西

精微—水谷精微中的谷精

津液—水谷精微中的水精

吸收—脾帮助,胃肠吸收

传输—脾气主升,绝大部分水谷精微都往上升到肺,一小部分往四周去,以灌四傍

⑵根据脾运化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①运化水谷(谷食,固态东西)

②运化水液(水饮,液态东西)

两者同时进行

⒉主升清(包括升清和升举)

⑴升,指上升;清,指包括气血在内的精微物质

清可理解为水谷精微,气血是由水谷精微所生,而脾气主要将水谷精微往上升

⑵脾主升清包括升清和升举两个方面的作用

①“升清”是指脾将其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从中焦向上输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②“升举”则是脾气具有升托内脏,维系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防止内脏下垂的作用

古人认为内脏是有重量的,有股向上的力量把它托住;脾气虚的人容易内脏下垂

⒉主统血(脾气的间接功能)

脾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液溢出脉外的功能。

血液的来源之一为水谷,若脾气通畅,则脾主运化正常,能使水谷化为水谷精微,同时水谷精微也可化气,气能摄血

脾统血的机理关键在于气的固摄作用

生理特性(生理—健康的状态)

⒈脾气宜升

脾运化往上运,否则肺没有东西宣发肃降

⒉喜燥恶湿

脾气宜升,湿性趋下,湿易影响脾升清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⒈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主肌肉是指全身的肌肉,都要依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来充养,脾气健运,肌肉才能丰满、发达、健壮;主四肢,是指脾通过升清和散精输送至四肢,以维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动

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的功能正常与否可通过口唇的色泽及形态变化反映出来,脾气健运,气血生化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脾失健运,精微不足,气血不充,则口唇淡白无华

⒊在志为思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思虑活动的物质基础,思虑太过则易伤脾,致使脾胃之气结滞,脾气不能升清,胃气不能降浊,因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晕目眩等

⒋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为唾液中较为清稀的部分,由脾胃所化生,具有润泽口腔,润软食物,有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脾的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脾气健旺,则脾津能化涎上溢于口;若脾阴亏虚,则涎液减少,而治导致口干。脾气虚弱,气不摄津,则可致口中涎液过多。

⒌通于长夏之气

长夏之季,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天阳下迫,地湿上腾,湿为热蒸,酝酿化生,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

脾位居中央,主运化,化生气血津液,奉养生命,与土爰稼穑相类

长夏湿气重,脾主运化,运化水液祛湿

——将军之官

㈠生理功能

⒈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直接影响气的运动)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

主疏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畅气机=肝主疏泄

调畅血液(间接)

气和血是一对阴阳,气活动厉害,极其细微,属阳,血主静,本身不动,属阴,靠气的推动,气通畅,则血液运行也通畅(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

疏通三焦=调场水液(三焦=水道)

水液(阴)气(阳)

气通畅,则能保持水液运行通畅—气能行津(正常的水液)

调畅情志

“情志”是神的一部分,受血液(血液调畅)的影响,而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若产生瘀血,则会害神——涉及到神经系统

促进脾胃运化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通过影响脾气通畅向上(脾气宜升),胃气通畅向下(胃气通降,消化最主要的是小肠,所以要往下),从而影响脾胃运化——涉及到消化系统

调畅胆汁(液态)分泌排泄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汁贮存于胆,适时、适量地排泄进入小肠,促进食物的消化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间接推动排卵)——涉及到生殖系统

⒉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贮藏血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功能,把肝看成血库,能储存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⑴贮藏血液

有四个方面意义

①化生和濡养肝气

“濡养”因为肝可以贮藏充足的血液

②濡养肝及肝联属的形体官窍

肝内贮藏的血液,除濡养肝脏本身外,还濡养筋(在体合筋)、爪、目等,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③为经血生成之源

妇女月经的血液来源于肝,肝贮藏的血液通过冲脉(奇经八脉之一)来到女子胞,化成经血

④肝藏魂

肝藏血,血舍魂,魂需要肝血来濡养,血的来源多为有营养的物质,“魂”是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的一部分,其功能活动以肝血为物质基础

⑵调节血量(由肝藏血和肝主疏泄配合而成)

肝藏血则血库有血,肝疏泄靠气的推动来使血运行,从而调节血量,但肝主疏泄的功能已经很多了,所以把调节血量的作用放在肝藏血里好着点。

生理特性(生理—健康的状态)

⒈肝气升发

升—上升,发—发散,肝属木,木性升发,通于春气,春季树木生长生发

喜条达而恶抑郁

树木生长喜欢舒展,生机勃勃的样子,不喜欢内收,压抑

⒊肝为刚脏

“刚”刚强,暴急,用反证法证明—病理反证,肝生病,易出现烦躁易怒(暴急)、抽搐(很硬,扳不动)、角弓反张(紧,压不下去,整个人呈弓状)等症(刚强)

反证法—中医的思维方法之一,如生过病的人觉得“无病就是福”,因为感受到了生病的痛苦,反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⒈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之阴血对筋具有濡养作用,肝之阴血充盈,筋得所养,则肢体关节活动自如,强健有力,若活动失灵,则会屈伸不利或手足震颤

爪为筋之余,肝血之盛衰可以从爪甲色泽的荣枯上反映出来

⒉在窍为目

视力靠肝血濡养

⒊在志为怒

⒋在液为泪

⒌通于春气

——脏腑阴阳之本,五脏阴阳之本(命门学说),先天之本

影响各个脏腑;与遗传有关;益火补土—火—肾阳

㈠生理功能

⒈肾藏精:

指肾具有贮藏和封存人体精气的作用。

目的:保持精气充盈,待在人体内,更好地发挥作用

“精”从何而来?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是以先天之精为主构成肾精,然后转化为肾气,因此肾气来源于肾精,因为两者关系密切,所以以“精气”合称

肾所藏之精具有以下作用:

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观察的标志:齿、发、骨

依据:“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盛”不是旺盛的意思,而是逐渐开始

天癸”:人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一种能够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

“故有子”指具有生殖能力

“地道不通”—绝经

“故形坏而无子”—丧失生殖能力,更年期

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肾中精气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的生理效应,其中对人体脏腑组织起着滋润、濡养、制约阳热作用的称为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故又称元阴、真阴、真水、命门之水;

而对人体脏腑组织起着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则称为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故又称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

命门学说;益火补土(温肾阳以补脾阳)

肾阴肾阳是脏腑阴阳的根本

↗“推动”—肾阳—命门之火(一身阳的根本)↘

肾气                                                          影响各个脏腑的阴阳→

↘“调节”—肾阴—命门之水(影响一身之阴)↗

影响一身脏腑的气化—影响脏腑功能

“脏腑气化”—脏腑之气的运动从而影响产生各种变化(包括脏腑功能的变化)

⒉主水液

⑴含义:肾主水液,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人体的水液代谢,包括水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由多个脏腑(脾、胃、大肠、小肠等)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肾阳的功能最为重要,对人体津液代谢起着主持和调节的作用。

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肾能推动和调节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肺、脾、三焦和膀胱)以使各自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由肾主管,有多各脏腑的参与

肾为脏腑之本。肾气的蒸腾气化的作用对各脏腑参与津液代谢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肾通过对各脏腑之气及其阴阳的调控,主司和调节着机体津液代谢的各个环节

肾发挥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的作用,影响其他各个脏腑参与水液代谢的生成和输布过程,本身又主管排泄

②蒸腾气化,升清降浊(参与尿液生成)

水液中尚可利用的部分(浊中之清)在在肾气的作用下蒸腾气化,上输于肺,重新利用,而代谢后产生的废液(浊中之浊)则向下输注入膀胱,变成尿液。

③控制膀胱的开合(参与尿液的排泄)

调控尿液的排出,维持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⒉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保持呼吸深度,协助肺完成正常呼吸的功能。

肾气上来能帮助肺呼吸,肺吸入的清气通过肃降下来,由肾封藏

呼吸功能主要是肺的功能,由肺所主,但肺又必须依赖肾的纳摄作用的协助,才能维持呼吸的深度,保证吸入足够量的清气,促进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肾纳气的功能,实质上是肾封藏特性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生理特性(生理—健康的状态)

⒈肾气封藏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以越冬虫类伏藏之象喻指肾具有潜藏、封藏精气的生理特性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⒈在体合骨,其华在发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均依赖肾精的充养。

“齿为骨之余”,即齿为骨之延续,齿与骨均依赖肾精充养。故牙齿的生长和脱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发的生长,全依赖精气与血的滋养。肾藏精,精血又可互化,故发的生机根于肾

⒉在窍为耳及二阴

耳的听觉功能的灵活与否,与肾中精气的充盈有密切关系

“二阴”包括前阴(男女外生殖器—生殖功能和尿道口—排尿的总称)和后阴(肛门—魄门主司粪便的排泄,它的启闭依赖于肾气的固摄作用)

⒊在志为恐

⒋在液为唾

唾为肾精所化,是口津中较为稠厚的部分,能滋润口腔,帮助消化

⒌通于冬气

第三节  (掌握)

概述

⑴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⑵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

受盛传化水谷

②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通”—传动,通降,受盛的过程从口到肛门,由上到下;“和”为顺、正常的意思

⑴别称:“中精之腑”、“中清之腑”、“清净之府”

“精”—藏精汁

⑵生理功能:

①贮藏和排泄胆汁

②主决断

主管决定判断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并做出决定的作用

肝主谋略,为将军之官,胆主决断,是中正之官

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

胆的解剖形态结构与其他五腑类同,属中空有腔的囊状结构(形态中空似腑),生理功能为排泄胆汁,助水谷之消化吸收(胆汁最主要是参与消化水谷),其经脉与肝之经脉互相络属属于肝胆,构成表里关系,故归属六腑;胆内贮藏胆汁,为清净之精汁,类似于五脏之藏精,胆又不盛纳水谷(不与水谷直接接触),无直接传化食物的生理功能,与一般的六腑有所不同,且参与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故又属于奇恒之腑。

⑴别称:“太仓(大的粮仓)”,“水谷之海”

“海”—容器大

⑵生理功能:

(接受)(容纳)、腐熟水谷

①胃受纳水谷,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②胃腐熟水谷,是指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

食糜—吐出来的糊状物质,清浊混在一起,在小肠中分开

⑵生理特性

①胃主通降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使饮食进一步消化

②喜润恶燥

胃的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和蒸化,还需要胃中津液的濡润作用

津液—正常的水液,含胃液

胃气主降,润有助于降

脾喜燥恶湿,脾气主升

小肠

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受盛化物是指小肠接受胃初步加工过的食糜(受盛)后进一步加以消化,并吸收水谷精微(化物)的过程

受—接受;盛—像碗一样去盛住(食糜);化—消化

主泌清别浊(进一步强调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不是一般的)

小肠主液:小肠在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过程中,吸收富含营养的水精,故称“小肠主液”

清—水谷精微

浊—食物残渣—下传,往大肠输送

食糜

↓受盛                      脾运

小肠→化物→分清→水谷精微→全身

别浊

↙   ↘                   肾气化

残渣糟粕  剩余水分(浊中之清)→膀胱→尿液

(浊中之浊)

大肠

粪便

大肠

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燥化糟粕使之形成粪便

主—主管;传—传送;化—燥化(吸收食物残渣中的一部分水液,使排出的大便成形)

主津

大肠在传导糟粕的同时,还能同时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

膀胱

㈠贮存尿液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㈡排出尿液

三焦

有三种观点

①六腑三焦: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脏—“孤府”

②部位三焦:三焦为人体上中下区域的划分,即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③辩证三焦:三焦为温病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清)吴鞠通

㈠通行诸气

三焦内中空,为脾气(主升)、肺气宣发肃降、肾气蒸腾气化提供通道

㈡通行水液

与通行诸气不矛盾,因为水是靠气推动的

第四节  奇恒之腑(了解)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脑—脑居颅内,由髓汇聚而成,又名髓海,“元神之府”

如同“胃”为水谷之海

㈠生理功能

⒈主宰生命活动

⒉主持感觉运动

⒊主司精神活动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曰:“灵机记忆不在心而在脑”—重视解剖

㈡与五脏的关系

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神明之心)而分属于五脏

中医是有流派的,有认为脑主管的,也有认为心主管,还有人认为脑与心共同主管

女子胞(子宫)

㈠生理功能

⒈主持月经

⒉孕育胎儿

㈡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女子胞的月经来潮和孕育胎儿,是脏腑、天癸、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于胞宫的复杂生理过程,具体与下列因素有关

⒈肾中精气及“天癸”的作用

生长、发育与生殖

⒉肝、脾、心三脏的作用

与血密切相关

⒊冲、任二脉的作用

冲脉、任脉均起于胞中

冲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月经来潮相关,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任脉调节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主孕育胎儿,故说“任主胞胎”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行血,肺主气司呼吸。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的关系

心与肝

主血和藏血,主神明与调节情志的关系(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

心与肾

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肺与脾

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

肺与肝

肝主升发,肺主宣发肃降

气机升降

肺与肾

呼吸运动、水液代谢和阴阳互资

肝与脾

在饮食物消化过程中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和血液运行中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

肝与肾

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资互制

脾与肾

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阳温煦,有助于小肠化物;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精微物质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心脉

肺与大肠

肺气宣发肃降,能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排泄糟粕;大肠传导糟粕,其气下行,有助于肺气的清肃下降

脾与胃

功能上相互促进,气机上升降相因,特性上燥湿相济

肝与胆

共主疏泄与勇怯

肾与膀胱

肾为主水之脏,生成尿液,司膀胱开合‘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正常,有助于肾主水功能的体现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糟粕排泄过程中的密切配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