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19年追踪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自控力和创造性
光明网
原标题:心理学家19年追踪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自控力和创造性
心理学家19年,追踪北京208个普通孩子的家庭。
研究发现:自控力和创造性,是决定孩子未来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品质。
按时完成作业、练琴、睡觉都需要孩子有自控力;
而拥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思维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种特质,都饱满、和谐地得到发展。
值得高兴的是,自控力和创造性并不是天生的,父母的后天培养才是关键所在。
自控力vs创造性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品质
研究表明:拥有自控力和创造性的孩子在各方面都会表现的更好。
自控力的核心成分,是指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按时完成任务的能力;
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动机和愿望,自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
关于这两种关键品质,研究人员告诉我们,拥有这些特质的孩子,在小学和中学阶段:
人际交往上:
善于亲近老师,有礼貌,在同学中有亲和力,常被选为班干部;
善于解决同学间的矛盾冲突,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拥有较高威信;
学习上:
上课时能注意听讲,活跃地提问题,敢于发表意见,喜欢参加讨论;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能自觉地预习第二天要讲的课程;
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强,喜欢自己查找学习资料,购买感兴趣的书;
同时,拥有这两个品质的孩子,能较早地形成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有些孩子还能掌握令人望尘莫及的专长。
研究表明:中国孩子缺乏创造力
自控力发展的很好
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
但,不论是诺贝尔获奖的科学家,还是欧美著名大学的教授中,犹太裔占比远高于华人。
比方说,自1901到现在,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犹太人获奖人数是华人获奖人数的40多倍。美国航天科学家中,犹太裔约占60%,华人寥寥无几。
这两个事实形成一个悖论:华人的智力并不一定比其他民族低,但是获得高水平成就的人很少。
你一定也在疑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多少,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它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与文化。
对中国孩子来说,自我控制力发展的很好,但是,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比较受限。
相反,西方国家的孩子,自控力的发展可能不如我们,但是,创造性的发展土壤比较肥沃。
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这些事实进行反思。对父母而言,有责任在培养孩子自控力优势的同时,加强孩子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
我们要如何培养孩子创造力
提高对“模糊性”的容忍度
根据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高成就者的传记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取得高水平成就需要的心理条件包括:
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巨大的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 不可阻止的、自发的学习行为; 强烈的成长动机(超越、巅峰动机); 反潮流精神; 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 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
其中,5条与主动性有关,只有一条与自控力有关。
而我国传统文化,在某些程度上,对与创造力有关的前5条都是不支持。
只有与自控力有关的第六条符合我们一贯提倡的'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苦’,'滴水穿石’等理念。
“创造性包含善于发现问题、独创性思维方式、对模糊性的容忍度、强烈的成就动机、失败后重新尝试的意志力、时间和精力。”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
其中'模糊性’,指的是,解决问题时答案的非唯一性。
这恰恰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最缺少的,也是家庭教育需要特别注意的。
但需要警惕的是,很多父母可能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过分强调自由和民主,强调要给孩子充分的爱,认为对孩子自控力的训练会压抑孩子的天性,这种看法有失偏颇。
因为“过于强调创造力而忽视自控力的培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几十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儿童时期形成的良好自控力,对其学习成绩、学校适应以及成年后的事业成功,均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力甚至超过智力。
所以,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是两种品质都得到发展,并且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发展。
我们要重视孩子自控力培养
把握爱和严、自由和纪律的平衡
那么,如何处理既重视对孩子自控力、意志力的培养,又不压抑孩子天性这个难题呢?
对此,专家建议: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好爱和严、自由和纪律之间的平衡,不要片面主张给孩子“爱和自由”。
如果在孩子婴幼儿期,忽视自控力的培养和训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以后,他们将很难适应'要求自控力、纪律性和群体合作的集体生活’。
这些孩子,将会尝到学习与社会适应不良的苦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孩子,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后,因为学习成绩差、品德不良转而打骂孩子甚至“破罐破摔”,走到了另一极端。
培养自控力的前提父母对孩子要敏感耐心
人的自我控制力是与生俱来的吗?
其实不是。人有趋乐避苦的本能,人的行为受到来自外部的控制,最初都会感到不舒适甚至痛苦。
因此,儿童对外部控制都会产生反感,但是,如果对儿童的行为不加控制,在他们进入社会环境后,因为违反规则而遭到惩罚,会使他们遭受到更大的挫折和痛苦。
外控转向内控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外控转向内控,是培养儿童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径。
什么叫做内控?
就是把来自外部的控制,如园规、校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儿童的内部需要。
其心理学本质在于,当一个孩子想违反规则时,能够预见到违规行为,可能带来的不愉快后果,以及遵守规则行为可能带来的好结果,从而有意识地、自觉地表现出遵守规则行为。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如果只凭外控,而不引导内控,对儿童的自控力教育注定是不成功的、无效的。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是被迫去做父母、教师让他们做的事情,他们身上的“自控力”并没有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趋乐避苦的本能还会表现出来。
循序渐进中进行孩子自控力训练
自控力这么重要,那么对孩子自控力的训练,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研究人员告诉我们,在婴儿期,就需要对孩子的某些危险行为或破坏行为加以限制,让孩子听话和顺从,这就是自控力的早期训练。
1岁左右,像按时吃饭、喝水、睡觉,避免危险行为,爱护玩具、书籍和财物,遵守一些生活常规等,就应该循序渐进地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了。
其中,培养孩子自控力的重要前提,是父母对孩子要疼爱、敏感、同步、耐心。
可以想象,一个从不打骂、呵斥孩子的妈妈,当她给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孩子更容易听话和顺从;
相反,如果妈妈动辄呵斥、打骂孩子,那么,当她给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孩子很可能会反抗、不顺从。
培养自控力的七项原则
1. 不轻易对孩子做出整体性评价,比如“你真笨”或“你真聪明”;
2. 不说横向比较的话,比如:“你看看你,再看看人家!”
3. 对孩子的失控行为要有惩罚、批评、说理、引导、暂停、取消权利等多方面措施,但不放任自流;
4. 要保持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一致;
5. 教育艺术的秘诀体现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情感关系中;
6. 在具备基本的自控能力之后,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7父母具有较好的情绪和行为控制力,是正确实施教育的前提。
给孩子尊重平等的教育
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
由于几千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成人不能平等、尊重地对待下一代的现象,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
学会尊重孩子
近年来,人们开始强调“爱孩子”、“爱学生”。
但是“尊重孩子”、“尊重学生”仍然被多数人忽视。
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婴儿受到批评时,委屈和反抗行为中就可以看出来。
当孩子进入小学期以后,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快速发展,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严重阻碍他们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
在缺乏自尊和被尊重的氛围中,孩子通常会以违抗、敌意方式对待周围人和社会要求,他的自控力尤其是自觉的自控(内控)自然不会得到良好发展。
孩子在家里受到尊重出去才会尊重别人。
尊重平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那么,尊重平等教育对两种品质的培养有什么意义呢?
学者们曾调查了几百名中小学生,在家庭和学校是否受到尊重的情况。
研究证明,在家里受到尊重的孩子,走出家门才会尊重别人的心灵,尊重和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人,尊重冒犯过自己的人,才会保护别人的自尊,平等对待别人。
一个人从小在家里受到平等、尊重的对待,以后才会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争取各种平等机会。
遵守自己应该遵守的义务和责任,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而自己有能力帮助的人。
我们说尊重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个具有与众不同的天性和独特人格的“人”,一个和其他任何人平等的“自由人”。
在进入小学和中学后,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尊重他们的选择与判断、个人隐私以及他们的抱负和志向。
无论父母对孩子,还是教师对学生,都应该做到不体罚、不辱骂、不大声训斥、不羞辱、嘲笑,不当众批评。
尊重但不溺爱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尊重不等于溺爱,更不等于放任自流。
尊重孩子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相辅相成。
尤其是,要想培养孩子自觉的内控能力,必须从尊重孩子开始做起。
对尊重与纪律性的关系,我很赞成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句话:
对意见的表达,要像鱼儿在水里畅游般自由;而对纪律的要求,却要像岩石般坚定。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育孩子,您真的做对了吗?
来源:教子无忧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教子无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