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喜校长谈文化立校,先化己再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庸》,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之一,我的体悟以为,应是师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圣经”。致中和,大道至简,外塑形象,内化心性。教育之道,先化师,再育生。师者,慎独自修,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师成,再化生。当然,师生同育更符合客观与社会现实。生者,从人学习,有形教育与无形影响,左右了他们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走向。若天下人能有意识刻意修成,致中和,天下为公,太平和合,不亦乐乎!

这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未来的目标,可现下,该怎么努力?

师者“三观” 堪忧·未来可期

教育的发展坎坷曲折,尤其是当代社会,功利性主导着人的思想意识,铜臭的剥蚀,褪色变味较为普遍。

在教育管理中,我提出了从教的“三观”:职业观、事业观、生命观。这三观是教师的三种状态、三种境界。一次欢迎新教师入职的大会上,我讲这三观。我自鸣得意,这么隆重的欢迎仪式,新同志应感恩戴德,请等着收他们的答谢“礼”吧。可大相径庭,惊岀了我一身冷汗。新教师代表发言,这样讲:咱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人为本”,既然这样,对待教师就应人文化、人情化,再则《劳动法》规定了八小时工作制,那我们早读不辅导,晚自习不上,组织学生归寝不管,也不住校不护校不值班……此言既出,场内百余人缄口无语,在场十二位校长也目瞪口呆,如何回应?略顿几分钟,我“振振有词”开讲:感谢这位新同事让我耳目一新,新人新思想,我真的落伍了。你讲的既合情合理又有法规依据,确实有些道理。可我们,回到教育本源及行业特殊性来讨论八小时工作制问题,会有另一种结论。我列举了医生不能八小时工作制,南极科考队员不能每天回家,也不能按时上下班;解放军战士更不能按点下班;妈妈也不能按点下班,如果妈妈每天只上八小时班,我们那十六个小时将没奶吃,我们能长大吗?要么,我们就得有三个妈妈;教师也不宜只上八小时,如果我们所上过的初中、高中都是八小时工作制,我们能考上大学?能有今天的入职吗?

我所认识与总结的职业观:你给我工资待遇,我就把课给你上了——多数是不得已而从教的;事业观,首先要有事业心,做好事业,享受成功的愉悦,而乐此不疲,会成为优秀的教师;生命观,是用生命来做教育,教育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机融合水乳交融(不计报酬,不论校内校外,日常与节假日),矢志不渝,生命因教育而辉煌,这才有真心真情来做真教育。陶行知、魏书生、于漪……都是在用生命践行着创造伟业的宏愿。

生命观闪耀着育人的光辉

致中和的内涵,先化己再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空洞说教”易行却成效甚微;习惯性使然,此风虽不是主流可仍“甚嚣尘上”;更有甚者,立德树人被认为是老生常谈,以为是过时了的“漂亮话”,连说也懒得说了,取而代之的功利性、刺激性语言。生之过,乃师之堕也。

优秀传统文化如春风让万物复苏,似春雨沐浴心念尘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校长的“手提垃圾箱”引岀了师生纷纷捡垃圾而不再扔了;泔水桶里的馍块、垃圾桶里的油炸菜角,校长与师生一块吃了,珍惜粮食蔚然成风;便池里捞手纸,学校公用厕所不堵了;从小便挂池内抓烟头,学生抽烟渐渐消失了……

特例:久雨初霁,师生活跃,运动场上龙腾虎跃,脚下片片积水是安全隐患,我抡起扫把清扫,引来了一位老师八个同学齐上阵,200多平米的场地上、人行路口清净了积水,欢声笑语一片祥和。榜样就是无声的命令,师者先行,生者一拥而上,其乐融融。

意诚心正,方可身修。心正,须时时刻刻、事事处处、点点滴滴、大大小小,桩桩件件自始至终,从不间断,表里如一,慎独谨行。特别是一人独处之时,没旁人眼光,仍一丝不苟,言行绝不放纵也不降低标准。如校长办桌子上的包月电话,通话时长用不完,让师生共用,而我严把一个标准:只是公务用,私人交往从来不用,只有特殊时,六年之内总共用了不超三次。工资待遇防微杜渐,建校起初八个月工资未领,学校有收入后也不要求补发;加班、节假日,一人在岗时,从不领补助。我三个甥孙辈在校读完高中,所有费用一分钱未少交过。

孝善行天下,学生为先锋

今年重阳节前夕,10月11日刘付贵先生组织的第十三届“千人饺子宴”孝老敬老活动,应活动组委所邀,我校30名新生在校长带领下去全程服务。学生全幅“武装”,军帽、武装带、迷彩军服。站场四周,立正军姿,威武雄壮,亮丽的风景墙,使会场肃穆庄重;十多分钟的擒敌拳、精忠报国拳更是震撼人心——彰显刚勇之气。

搀扶老人入座,端饺子服务就餐,全程捡垃圾,保持就餐环境清洁卫生,扶送老人离场;收拾餐桌、坐凳,送入仓库,分类拣拾垃圾入桶,打扫全场……善始善终圆满收官。——凸现温馨亲情之柔美。

疫情前的几年内,走村串户,到60岁以上老人家里,排队整齐,行鞠躬礼,诵读《弟子规》,洗脚,整理房间,打扫院落;每次老人门口迎接,送岀门外,学生们挽膊或搀着老人,情意绵绵,依依不舍。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至诚、至善、至道、至德、至圣,学生心中开花,日常行为结岀硕果。

特例一:翟老爷子含笑九泉的故事。老爷子夫妇退休居家养老,子女全部在外地工作,两个垂暮之年老人亲情缺失,每次去家给两位老人洗脚,其乐融融。老人逢人就说:我回家呀,孙子孙女们来家给我俩洗脚了。又一次去洗脚时,刚走到街口哀乐奏起,老爷子去世了,学校近百名师生在校长引领下,组织了隆重的告别仪式。老爷子会含笑九泉的。

特例二:卧床老爷栽在床下等人救。还有件个案,近90岁的老爷子,独自一人居家,冬至日学校组织师生分组挨家挨户给老人们送水饺。进了家门喊老子没人应,进里间一看,老爷子已经栽倒在床下,若迟来一会儿,老人就没命了。

致中和,坚持至诚原则,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感化他人,充分发挥出一切人的善良天性,进而发挥出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参与化育万物。

学校义不容辞,师长当仁不让,天下太平和合,就不太遥远了。努力吧!(河南省安阳县彰德实验中学    )

(0)

相关推荐

  • 对教育者而言课改是一难得的历练

    "课程改革,改到深处是文化.学校只有形成一种课改文化,被师生所接受,并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沉淀下来,才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最终让每个师生都收获健康成长."日前,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 ...

  • 中学校长谈管理1

    作为一名校长,要时刻考虑如何下好并且能下赢"学校管理"这盘棋? 关键是把师生放在什么位置? 作为校长,从高度来讲,肩负一所学校的兴衰荣辱,承载师生幸福感.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使命, ...

  • 学校什么最重要

    学校什么最重要 --杭州师范大学培训(5) 第五天的专题,是由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项红专院长,为我们分享<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品质的思考与建议>. 上课伊始,项红专教授就给我们抛出了一个问 ...

  • 让学校拥有生生不息的“活文化”

    让学校拥有生生不息的"活文化" 近期谭金辉校长受市局派遣,给几个县区校长培训班作报告,报告专题就是"文化立校,文化育人".与其说是"传经送宝" ...

  • “时光瓶”中传真情,王瑞喜校长谈世界

    "世纪宝宝"谈世界 --"时光瓶"中传真情 时间:2018年6月7日   10:30分:地点:某考点第xx试场:人物:xx(考生):使命:给2035年时18岁的 ...

  • 王瑞喜校长谈心灵成长,女生专注课堂学习三年,中专也没考上?

    情绪是人人都有的,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并会常常发生."闹情绪"一词耳熟能详,所以习以为常,不以为然.它会随斗转星移自动消化:或相互交流,凉解乃烟消云散.可也有郁积于胸,久藏恶变,积痼 ...

  • 王瑞喜校长谈引领生成教育:此处无声胜有声,老师就是梧桐树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这句话很经典.其实育人育才也是如此.有这样一个故事:前天晚上淅淅沥沥的秋雨到凌晨住了,光亮的地面上,留下了一片积水,雨后天晴,学生们打球活动.跑跑跳跳. 有一个同学用拖把把脚下 ...

  • 王瑞喜校长谈青少年思维能力培养

    国家正在启动新课程改革,特别是普通高中新课标(高考范围)设定:核心理念,立德树人.分解为: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关键的能力重要内涵是思维方式与能力.其中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创新思维 ...

  • 王瑞喜校长谈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感恩教育应是起点目标

    老人古语--斗米养恩,石(担)米养仇.农谚--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白居易--洛阳米贵,居也,弗易.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逐步强起来,可有些子孙们却"弱"起来了.内外祖.父两辈六个 ...

  • 王瑞喜校长谈综合素质培养:青少年如何补“钙”

    当代学生缺啥?这里提出问题:解剖问题:找到"本质属性和根源",这是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这才是家长和学生的急切期盼,希望给予"金钥匙",即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

  • 王瑞喜校长的新春碎语,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河南省安阳市民俗博物馆民国服饰展览.(王建安  摄影) 安阳市民俗博物馆民国服饰展览中的黄包车.(王建安  摄影) 农历正月初六,市民在彰德府老城县前街游览.(王建安  摄影) 河南省安阳市民俗博物馆 ...

  • 王瑞喜校长的新春闲言碎语,依道而行,循常做事,何为道、常?

    安阳市安阳桥头春联市场上的2021辛丑牛年春联.(王建安  摄影) 安阳市人民公园张灯结彩庆祝2021新春佳节.(王建安  摄影) 市民在河南省安阳市安阳桥头春联市场选购辛丑牛年春联.(王建安  摄影 ...

  • 王瑞喜校长的作文写作题例,国学大师梁漱溟三“请”保姆加水

    河南省安阳市大雾茫茫中的街道宣传版面.(王建安  摄影) 安阳市某小区植物绿化带因冬季浇水形成的冻雨.(王建安  摄影) 一处绿化园区内形成的冰挂景观.(王建安  摄影) 安阳市一处绿化园区内形成的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