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到底有没有“武将单挑”?小说情节是不是真的?
古代武将打仗单挑常见吗?
在《三国演义》之中,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经典情节。看着确实是很过瘾,但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种疑问,打仗是一支军队和一支军队的较量,其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而不是个人的武力。
为什么关羽斩了华雄,那仗就打赢了呢?这不正常啊,是不是纯属小说的夸张?
这么想也不是没道理,大家仔细想想明清时期的一些战事,尤其是一些正史记载,极少有武将单挑的情况出现吧?是啊!打仗是队伍和队伍的事情,不是个人与个人的事情!
所以,如果单纯从技术性角度来分析,这种单挑似乎没有任何意义!历史事实也是如此,现代人对单挑的认知起源于明、清年代之小说,当时多本有名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将当时对战争模式的见解加以夸张化,继而形成武将与武将间一对一决斗的情节,为之单挑。
在真实的历史当然并非如此,武将是珍贵的人才资源,主要是用于指挥而不是斗兽,由于前往单挑的武将均可能要付上性命为代价,加上武将在单挑后的胜负将直接决定全军士气,故基本上,单挑是一种高风险的决斗方式。古时大部分战役亦甚少出现此情况。到了热兵器时代,由于兵器及战术上的进步,单挑所可以造成的影响减少,因此这战斗方式更变得绝无仅有:占据优势一方的队伍为什么会给弱者单挑的机会呢?
但这并不是说古代战事中,单挑的情况就不存在。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嘛,既然明清小说这么写了,说明这种事情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是合理的,那么这种情况在什么时候才会发生呢?
其实,现在也会出现“单挑”的情况,不过不是在战场,而是竞技场,很多对抗性的体育项目事实上就是“单挑”。这种游戏的缘由,实际上是古代贵族之间的游戏。
在现代人看来,战争应该是非常惨烈,无底线的一种对抗行为,双方需要使出一切手段保证己方胜利,以获得胜利果实;而“单挑”这种行为明显有种仪式和决斗色彩,与战争的风格完全不同。
可是,古代的战争,并不一定很惨烈啊。以中国为例,咱们理解的那种“战争”实际上是战国时期才有的,春秋时期的战争并非如此,春秋时期除吴越死敌这种之外,绝大部分战争可以理解为是贵族之间的一种博弈游戏。
当然,利益还是争夺利益,但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土地开发程度低,国家和国家之间共存并不会有太大的冲突。当然,大家都想多吃一点,那就有争抢,但抢的你死我活是非常愚蠢的,这样下去,即使打赢,所消耗的资源远远多于所获得的利益。
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一套复杂的礼节性法则,大部分情况都是“点到为止”。大家都有一套价值观,谁输了,自动认输,给钱呗。这样大家都好。
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成本自然是越低越好,于是演化出“致师”这种行为,所谓的致师就是以强悍之士炫耀武力。《周礼·夏官·环人》记载:“环人,掌致师。” 郑玄注:“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这便是“单挑”这一习俗的由来。
战国之后,战争残酷性增加,“单挑”这种活动确实很少了,不过也没有完全消失,很多情况下仍然有残留。《武经总要》载:唐天宝年间,白孝德战刘龙仙;《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载:袁绍派颜良袭击白马,曹操亲自率军救援,并命关羽与张辽为前锋。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冲锋,刺杀颜良于万军之中,并斩其首,袁军将领无人能挡,白马之围被解,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
库里科沃战役中
欧洲也是一样,在俄国一些作品中的库里科沃战役中,就出现过一场著名的“单挑”:莫斯科方来自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的年轻修道士亚历山大·佩雷斯维特与金帐汗国勇士楚洛别伊进行了一对一斗将,结果二人的长矛同时刺中对方,同归于尽。当然,这一说法可能也有艺术夸张。就像中国的明清小说一样。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有时候文化对战争的影响很重,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日军中就有武将很迷恋当时中国传过去的一些话本小说故事,很痴迷“单挑”这一充满阳刚之气的决斗方式,于是在作战时骑着战马对明军大喊:谁敢和我“一骑挑”。结果对面明军觉得十分怪异,不知此人想干嘛,干净利落地一阵火铳将其击毙。
理论上,随着时代发展,“单挑”这种方式应该是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其多变,工业时代之后,有些兵种反而使得“单挑”有了复兴,这就是空军。早期空军作战时,战术未完备,极度依赖飞行员的个人技能。所以“空战”有着很强的“单挑决斗”色彩。这些王牌飞行员,也多有一些类似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价值观,对对手普遍有一种礼节性的尊重。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