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奇巧玲珑的清代玉器
点击加载图片
图(1)清代透雕博古吉庆玉佩
点击加载图片
图(2)清代透雕福寿双全玉佩
点击加载图片
图(3)清代五子登科玉花钱,正面“五子登科”,背面“状元及第”。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图(4)清代子母猴玉雕
点击加载图片
图(5)清代俏色白玉璋形佩
点击加载图片
图(6)清代苍龙教子玉带钩
玉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早在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就开始雕琢使用玉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玉部》中说:“玉,石之美。”伴随历史的演进和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玉器被赋予新的诠释。它的发展既体现了古人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演变,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和时代风格。
玉石乃“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从原始质朴的“石玉”到宗教图腾的“神玉”,从有礼有制的“礼玉”,再到谦谦君子的“德玉”,玉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明清以后,玉器艺术步入了鼎盛时期,题材日益广泛,玉器基本上成为个人案头把玩的观赏品和装饰品,玉器从此完全走下神坛,也走下了王权的殿堂,回归世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石”。
清代透雕博古吉庆玉佩(图(1)):直径5.6、厚0.5厘米。白玉质,玉质莹润,通体无瑕。呈椭圆形,整体镂空,底部一宝瓶插花,中部有一磬,其间饰花草,寓意“平安吉庆”。
清代透雕福寿双全玉佩(图(2)):长5.3、宽5、厚0.6厘米。青白玉质,玉质莹润,光泽好。玉体呈扁圆形,整体镂空,双面浅浮雕两缠枝寿桃,两蝙蝠展翅其上,寓意“福寿双全”。
清代五子登科玉花钱(图(3)):直径5.7、厚0.4厘米。青玉质,沁为黄褐色,仿铜钱模型,一面为“五子登科”,一面为“状元及第”。
清代子母猴玉雕(图(4)):长5.7、宽3.4、厚4.5厘米。白色玉质,圆雕三猴,一母猴坐于石上,口吃鲜桃,两小猴立于一旁作仰望姿态,琢磨精细,呆萌可爱。
清代俏色白玉璋形佩(图(5)):长8.2、宽3.6、厚0.6厘米。青白玉质,俏色艳丽。通体似圭形,采用透雕和实磨手法制作,卷云纹,缠枝纹交相衬托,浑然一体,阴线细润华滋,阳线雄强挺拔,制作规整。
清代苍龙教子玉带钩(图(6)):长12.7、宽2.7、厚2.2厘米。玉质青白纯净。钩首雕琢龙首,龙双角顺额顶弯向颈后,眼球圆而突起,嘴稍前倾,钩腹浮雕一无角小螭龙,应为苍龙之子,颌下无须,与苍龙龙头相对,似在仔细聆听苍龙说教,虽不闻其声,但二龙神态举止生动活泼,状极亲昵。
清代玉器一改前代玉器那种神秘、怪诞、幻想等富有宗教色彩的内容和形式,开创面向生活、强调写实的新风格,呈现出一个色彩缤纷的生活世界。这里没有史前玉器的神秘,没有商周时期的威严,没有两汉时期的浪漫,也没有唐宋时期的那种绚丽,而是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火热的现实生活的画面。赞美的是人的世界,歌颂的是人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呈现出了一种崭新的面貌和审美时尚。
从雕刻内容上看,美丽可爱的花鸟鱼虫图案占据了清代玉器画面的主导地位。人们不再盲目地去尊崇那些看不见的神灵、神仙,去乞求神灵的降福和恩赐,而是充满了信心,尽量反映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以自然界中美好的景物作为欣赏对象和装饰题材。
从雕刻工艺上看,清代玉器吸收了前代玉雕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借鉴了同时代的绘画、雕塑、金银细工的表现手法,将阴、阳线刻,浮雕、镂空等工艺融会贯通其中,这些都使清玉器成为集历代玉雕成就之大成达到最鼎盛时期。
从艺术风格上看,清代玉器将传统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使在器物的次要部位也一丝不苟,其纹饰图案出现了一些追求绘画效果的山水、花卉、人物故事图案,以巧妙的构思和细腻的刀法达到了一种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
中国玉器文化的发展一直没有间断过,这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玉器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玉文化成为整个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据《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