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讲堂】千变万化“涨姿势”之“出头之日”
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换言之就是只要不气馁地坚持下去,就会有“出头之日”。能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ta的认可吗?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写出《聊斋志异》的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这幅对联之下联,可谓是最好的注解。越王勾践的越国都被吴国灭了,还坚持着坚持着,终于迎来了反戈一击、报仇雪恨的机会。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到“出头之日”,比如西楚霸王项羽……
不得不说,司马迁真是个耿直boy,仗义执言为李陵也就不说了,更堂而皇之明目张胆的将与本朝开国之君争夺天下的西楚霸王写在了《史记》中只有皇帝可以出现的“十二本纪”之中。这勇气恐怕连项羽都会佩服。根据《史记》记载:楚汉争霸战败的项羽来到乌江边,此时乌江亭长驾舟而来。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惜的是,项羽拒绝了“留得青山”的机会……
这么看来,有无“出头之日”与个人密切相关。那么,作为人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头”,最古老的表达是怎样的?
“头”这个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说文解字》:“头,首也。”头,就是人的头……
既然“头”就是“首”,“首”有更古老的字形吗?
《说文解字》:“首,𦣻[shǒu]也。”
虽然碍于甲骨文的书写工具,画的很“抽象”,但是我们却可以清楚地分辨头发、眼睛和嘴巴,甚至耳朵。这显然就是汇集了眼耳鼻舌的“头”了。
不过,首虽然可以表示“头”,但只是截取了人体的一部分。汉字中还有古老且表示人的“头”的汉字吗?——说出来,大家恐怕想不到。
这个可爱的甲骨文字形,跪坐着的人突出了大大的脑袋,正是表示“人头”。这个字恐怕很难推测,它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页”。
《说文解字》:“页,头也。”千真万确,“页”的本义,就是头。这显然是一个成年人的头了。
那么小孩子的头会是什么样子的?
分析甲骨文字形,最上方突出的部分肯定是人头,但还没有完全闭合。
《说文解字》:“兒,孺子也。象小儿头囟未合。”
还有什么出人意料的文字是用来表示“头”的含义吗?
《说文解字》:“元,始也。”
许慎认为,元,有开始义。但从从甲骨文字形看,像人形之上,又突出一横,表示造字者想要表达的含义,这正是之前我们分享过的指事造字法。故其本义为:人头。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晋国大将先轸在与狄国交战中,脱下自己的头盔冲入敌阵,最终被杀。“狄人归其元,面如生”,说的就是狄国人将先轸的头还给了晋国,面色如生。
古代社会中,有很多重要的仪式也与“头”密切相关。譬如男子成年的冠礼。至晚从周朝开始,男子二十岁时,父亲就会为其举行冠礼,亲自为他带上帽子,表示已经成年。
这个字出现的时间比较晚,《说文解字》中保留了它的篆体字形。
《说文解字》:“冠,絭[juàn]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
冠,卷束之义。用来卷束头发,是帽子一类物品的总称。
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段玉裁在自己的《说文解字注》中指出,如果仔细区分,冠、弁、冕三者是有区别的;但如果笼统而言,它们指的都是帽子。
古人对“冠”非常重视,有着“君子死,冠不免”的说法。孔子门徒子路,春秋时期在卫国为官时遇到了内乱,被杀之前还要正一正自己的“冠”。
杜甫有诗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普通人之间的“战争”呢?
《说文解字》:“寇,暴也。从攴,完。”
以金文字形来分析,像手持木棍进入别人家中敲击别人的头部……故其本义为入室行凶施暴。
后引申而有侵略进犯、盗贼仇敌之义。
如果去掉打人的小木棍,又是什么意思?
没有行凶施暴者,自然完好无损。《说文解字》:“完,全也。从宀,元声。”完,即保全之义。“宀”表示房屋,“元”突出人之首;人在房屋之下,至少多了一重可以保全自己的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引申而有完整、完好,充足充实等义。
明末清初顾炎武有一句振聋发聩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不良社会风气,面对腐朽颓废思潮,我们应该怎么做?有句话说得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推动社会风气好转,引领社会思潮向着健康积极地方向前进,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