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辉 | 太原开化墓群北齐和公墓:为争论历久的和姓之源问题提供新依据!

图一 M58和公墓地理位置示意图

2012—2013年,为配合太原铁路西南环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对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的开化墓群进行了一次系统发掘,发现汉、晋、北齐、明清等阶段墓葬60余座。2013年发掘的和公墓编号M58,位于第II发掘区,南距赵信墓(M20)60余米。(图一)

一 墓葬形制

图二 M58平剖面图
1.执盾武士俑 2.牛车 3.镇墓兽
4.墓志 5.镇墓武士俑 6.陶羊
7、9、10、12.执物风帽俑
8.车轮 11.笼冠女官俑
13.铁合页 14-20.红陶碗
21.陶瓶 22.铜钱 23.跪侍女俑
该墓为土洞墓,方向255°。由墓道、过洞、天井、封门、洞室五部分组成。(图二)竖井斜坡式墓道位于洞室南部,坡度40°。墓道开口平面呈长方形,口距地表0.2~5.6米,长6米,宽0.8米,底坡长8米。过洞位于墓道与天井之间,进深1.4米,宽0.8米,通高1.9~2.1米。天井呈竖井状,平底。平面呈长方形,长2.2米,宽0.8米,自深6.3米。墓室封门为不规则石块垒砌,墓门高2.1米,宽0.8米,进深约0.5米。拱顶洞室,前高后低。洞底平整,平面呈圆角梯形,长3.2米,前宽2.46米,后宽2米。洞室下部墓壁垂直,上部南北两壁内收成拱顶,前高2.2米,后高1.4米。

二 出土器物

葬具为一棺一椁。椁位于洞室中央,平面呈梯形,长2.38米,南宽1.46米,北宽1.28米,残高0.38米。棺位于椁内偏北位置,平面呈梯形,长2.1米,南宽0.64米,北宽0.52米,残高0.3米。棺内有两具人骨,均为侧身直肢葬,头朝西,脚向东,面向不清。
出土器物21件,有镇墓武士俑1、执盾武士俑1、镇墓兽1、单手执物风帽俑4、女侍俑1、跪侍女俑1、牛车1、墓志1、陶羊1、红陶碗7、陶瓶1、铜钱1,主要位于近墓门处,个别位于死者盆骨附近。此外,墓底还见棺椁上残留的一铁合页。
镇墓武士俑1件。M58∶5,红陶模制,保存较好。头戴乌黑圆顶兜鍪,头盔正面于眉宇间有一褶形护额。高鼻梁,颧骨凸起,紧闭双唇,唇鼻间残留些许黑色,似有胡须。身着明光铠,胸背各两护中,每一护中均为同心圆式。两肩披膊,胸部有一长柄状物,柄部为两个长条形棍状物构成,柄的两端似为莲花。镶黑边革甲,黑彩多已脱落。腰间束革带一条,下身着及地缚裤,膝部有紧扣,足部着圆头靴。左手持虎头长盾至足部,右手作执武器状,应系木质武器,已朽。通高47.4厘米。(图五:1,图三)

图三 镇墓武士俑(M58:5)

执盾武士俑1件。M58∶1,红陶模制。右胸部、右手和双足尖有磕碰痕迹,彩绘保存一般。头戴红褐色圆顶披缘翻耳扇护颈顶风帽,披缘残存红彩。长圆形脸,面部施橘红彩,多脱落露白地。褐彩点饰眉目,大鼻头,双耳模糊,紧闭双唇,嘴角微陷,下颌略翘。内着白色圆领内衣,外穿红褐色右衽翻领窄袖襦,右肩微露,左手于胸前执镶红边云头白盾,护左胸,盾中部圆凸,下端呈扁平弧形,盾首有卷云形装饰,右手曲于腹部,虎口向上似握器械。腰束红褐色革带,下着白色缚裤,足穿圆头靴。通高23.9厘米。(图五:2,图四)

图四 持盾武士俑(M58:1)

跪侍女俑1件。M58∶23,灰陶模制。器体保存一般,头部残缺。彩绘保存极差,仅存白地。颈部裸露,内着圆领内衣,外穿枣红色右衽长袖短襦,腰间束百褶长裙。右腿曲蹲,左腿跪地,左臂自然下垂放于左膝上,右手拢于袖内扶于右膝之上。残高9.2厘米。(图五:3)
图五 M58出土器物线图
1.镇墓武士俑(M58∶5)
2.执盾武士俑(M58∶1)
3.跪侍女俑(M58∶23)
执物风帽俑4件,红陶模制。头戴乌黑色三棱风帽,长圆形脸,右眼有黑彩点缀,脸面白净,厚唇长耳,鼻梁较高。颈围护带,内着白色窄袖短襦,外披枣红色交领长袍,虚设两袖。腰束革带,下着及地缚裤,足着圆头靴,左手按于腰间革带,右臂曲于腹前,手部有一圆孔,作执物状,应系木质器械,已朽。M58∶7,通高24.9厘米。(图六:1,图八:1);M58∶9,通高24.5厘米。(图八:2);M58∶10,通高25厘米。(图八:3);M58∶12,通高24.5厘米。(图六:2,图七)
图六 M58出土器物线图
1、2.执物风帽俑(M58∶7、12)

图七 持物风帽俑(M58:12)

女侍俑1件。M58∶11,红陶模制,器体保存较差,头部和右足部缺失,右半部彩绘脱落较严重。全身橘红色,内穿白色圆领内衣,外着右衽广袖曳地长裙,腰束红色革带,足蹬圆头靴。裙后摆从右绕至腹前,握于左手,虎口间折成一束折花,腿部裙为褶皱状,右臂自然下垂,右手处有一圆孔,作执物状,应为木质器物,已朽。残高21.2厘米。(图九:2)
牛车1件。M58∶2,红陶。有车轮和车厢两部分组成。车上木质构件已朽,车身留有构件插孔。车篷为半圆形筒状,前后出檐,前高后矮,前檐长10.7厘米,后檐长6.8厘米,上有五道平行宽墨线,似为卷棚顶的龙骨构架。车篷长28.7厘米,宽15.8厘米。车厢为长方形,车厢外左右两侧中间各出一檐,施黑彩。其上各有插物用的圆孔两个,车厢前绘制斜向竖条状窗棂格,车厢厢体涂黑彩,车厢长11厘米,前宽14.8厘米,后宽14.8厘米,高21.4厘米。车厢后壁正中稍偏右开门,门宽9.4厘米,高11.4厘米。车厢前壁下有一凸出的台座,台座长14厘米,高2厘米。车厢底座前部左右两侧各有一孔,以置车辕。牛车整体长28.8厘米,高30.7厘米。车轮(M58∶8)轮径17.6厘米,车轮无辐,外侧有凸起的纺锤形轮毂,长5厘米,内侧有置车轴的圆孔,孔径2.7厘米。(图九:1,图八:4)
图八 M58出土器物
1.持物风帽俑(M58∶7)
2.持物风帽俑(M58∶9)
3.单手持物风帽俑(M58∶10)
4.陶牛车(M58∶2、8)
5.陶羊(M58∶6)
镇墓兽1件。M58∶3,泥质红陶,头部残缺。蹲坐状,置于陶制踏板上。两腋部各有三撮卷曲毛,前肢两侧均有三绺卷毛,并饰以白彩。背部残存两撮剑形鬃毛及一根尾巴,长尾上卷贴附于臀部。前后四足均为马蹄足。残存嘴部可见两颗獠牙,推测应为兽面镇墓兽。残高25厘米。(图九:3)
陶羊1件。M58∶6,灰陶模制,保存完好。跪伏状,昂首向前,注视前方,面部墨点胡须,面部残留彩绘。颈背部有三道凹槽,体格健硕。长15.5厘米,高8.7厘米。(图九:4,图八:5)
图九 M58出土器物线图
1.陶牛车(M58∶2、8)
2.女侍俑(M58∶11)
3.镇墓兽(M58∶3)
4.陶羊(M58∶6)

图十 和公墓志

墓志1合。M58∶4,方形,砂岩,有志盖。志盖素面,长44.2厘米,宽44.7厘米,盝顶,中央阴刻朱书“和公墓志”。墓志长44.6厘米,宽44.4厘米。志文为隶体朱书,共10行,每行8~10字,全文94字,部分文字模糊,无法辨认。(图十,图十一)
现录志文如下:
公姓和,其源金山人也。高祖竜(龍),道武皇帝开辟天下,广用□,英风逸于□,□欤耷于□。父,孝文皇帝亲授三郎鉴,甚爱弓矢,兼□史籍,□□戎策,一月三捷。神武皇帝秉执天下,募采剑骑,绶亲信都督。武成皇帝复授直荡。
武平四年十一月一日冢。
图十一 和公墓志临摹本
红陶碗7件。泥质红陶,器形规整。直口,尖圆唇,上腹较直,下腹弧收,假圈足,实足较高,足底内凹。器表光滑,器壁内外均有轮修形成的浅细旋纹,下腹有横向修整刮痕。器内外壁残存黑彩。M58∶14,口径12.8厘米,底径6.2厘米,足高1厘米,通高8厘米。(图十二:3);M58∶15,口径13.6厘米,底径5.9厘米,足高0.8厘米,通高7.2厘米。(图十二:8);M58∶16,口径14.4厘米,底径5.6厘米,足高0.7厘米,通高7.2厘米。(图十二:7);M58∶17,口径13.6厘米,底径5.8厘米,足高1厘米,通高7.2厘米。(图十二:5);M58∶18,口径13.5厘米,底径6.2厘米,足高0.7厘米,通高7.9厘米。(图十二:4);M58∶19,口径13.4厘米,底径6.2厘米,足高0.9厘米,通高8.2厘米。(图十二:2);M58∶20,口径12.4厘米,底径5.8厘米,足高0.8厘米,通高7厘米。(图十二:6)
陶瓶1件。M58∶21,泥质灰陶,器形规整。盘口,双唇,上下唇之间内凹,盘腹较深,细长颈,鼓肩,斜腹直收,平底,最大径偏上。器表光滑,颈部饰三道凹弦纹,肩部饰数道凸弦纹,近肩部饰两道凹弦纹。器表布满轮修形成的浅细旋纹。器壁残存黑彩。口径11.2厘米,最大径18.4厘米,底径7厘米,通高32.6厘米。(图十二:1)
铜钱1枚。M58∶22,残存一半,铜锈严重,钱文不可辨认。(图十二:9)
铁合页1件。M58∶13,呈折合状,铁锈严重,一端残,中间插一铁钉,合页上可见凸起的铁钉。长13.8厘米,宽5.7厘米。(图十二:10)
图十二 M58出土器物线图
1.陶瓶(M58∶21)
2-8.陶碗(M58∶19、14、18、17、20、16、15)
9.铜钱(M58∶22)
10.铁合页(M58∶13)

三 结 语

开化墓群的考古工作进行了多次,发现大量北齐时期显贵要族,如“天保六年”(555年)“侯莫陈”墓(2002TM62)、“天保十年”(559年)“窦兴”墓(2002TM85)、“显州故都督稿贵荣”的纪年石碑,表明该地点是北齐时期一处重要贵族墓地。
2013年发掘的和公墓保存较完整,随葬器物与该墓地同类陶俑墓类似,多以镇墓俑和出行俑为主,辅之日常陶器碗、瓶等,还有部分家畜。墓葬方向为东北—西南向,该墓地与之方向一致的同时期墓葬有M26、M53、M61、M68,此类墓向在2012—2013年发掘的北齐墓葬中居少数,区别于M20赵信墓西北至东南的主流葬俗取向。根据出土墓志可知,该墓墓主人姓和,称和公,生年不详,葬于武平四年(573年),志载其源金山,并追及高祖及其父,分别受到道武皇帝、孝文帝的重用。和公本人生活在神武皇帝和武成皇帝时期,工于骑射,曾任亲信都督、直荡都督等职。和公与和士开属同一时期,近年有学者注意到和士开墓志亦载其“分峭崿金山”,两人当源于一地。和公墓志的发现实证了争论历久的和姓之源问题,当源于西部,具体地望有待进一步考证。
发掘:马昇、张光辉
郎保利、常一民、裴静蓉等
绘图:耿鹏、安根、李霄月
执笔:张光辉
END

图文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20年第六期

责编 | 静  静

初审 | 马煜娟、尹燕飞

终审 | 郑  媛

(0)

相关推荐

  • 散翁公墓

    散翁公墓位于兰溪市黄店镇桐山后金村东青龙山山脚.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65平方米.墓面总宽5.18米,高约2米.主墓面长1.65米,宽1.05米.竖刻"东宫长官  桐阳十世形九公  夫人童氏 ...

  • 震撼!淅川这个小山丘出土汉代青铜器864件

    编者按:本文原标题<楚地汉风-----河南淅川李沟汉墓出土青铜器鉴赏>,作者系南阳师院唐新老师. 淅川位于豫.鄂.陕三省边陲,这里山清水秀.物华天宝,有着深厚文化积淀. 淅川是我国楚文化的 ...

  • 考古界:浙江宁波奉化方桥何家遗址2017年发掘简报

    浙江宁波奉化方桥何家遗址2017年发掘简报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宁波市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 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方桥街道何家行政村境内,现为宁波宁南贸易 ...

  • 发现|太原开化墓群北齐和公墓:为争论历久的和姓之源问题提供新依据!

    图一 M58和公墓地理位置示意图 2012-2013年,为配合太原铁路西南环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对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的开化墓群进行了一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齐高氏墓群(北朝至隋.国五)

    北齐高氏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城南约十五公里的王瞳镇.杜桥乡一带.当地群众称之为"高氏祖坟"或"皇姑陵",是北魏至隋代的渤海高氏族墓. ...

  • 北齐高氏墓群

    北齐高氏墓群,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类,编号149/Ⅱ-5,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时代:北朝至隋.地址:河北省景县. 北齐高氏墓群又名"皇姑陵",位于景县野林 ...

  • 红果镇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墓群”

    盘州市妥乐古银杏村.洞上洞.古墓群游 贵州游侠 红果镇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墓群 我们前往盘州市所在地红果镇,准备去寻找国保单位--小冲墓群.在城边公路转入了乡村公路,前进途中改哥突然喊停车,然后跑 ...

  •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首次发现形制完整墓园建筑系

    青海省文物局11月22日披露,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间对青海都兰热水墓群进行阶段性考古发掘,首次发现形制完整的墓园建筑系. 本次发掘是针对"3.15"被盗墓葬(编号:20 ...

  • 康平高等级辽代契丹贵族墓群

    白釉黑彩梅瓶上的动物图案独特.右为褐彩梅瓶,绘有牡丹. 4号墓发掘现场. 代表高贵身份的金面具. 玛瑙项链. 金耳环. 2号墓出土的唐朝海兽葡萄镜(左)和琥珀猴子吊坠. 张家窑林场长白山墓群位于沈阳市 ...

  • 洋海墓群:位于吐鲁番火焰山,无洋也无海,出土文物却能改写历史

    灶物者说 新疆鄯善县吐鲁番盆地,中国地势最低的地方,这里冬季非常寒冷,最低可达零下30℃,夏季极其炎热,最高温度经常超过50℃,每年的平均降雨量只有16 毫米,蒸发量却超过2000毫米,砾石戈壁.风沙 ...

  • 文华武邑——墓群

    墓群 武邑县历史悠久,除故城池以外,还有古墓群多处.其中,以龙店墓群.中角汉墓群.青冢汉墓和乐毅墓较为久远,且保持相对完好,经考古挖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 龙店墓群 龙店墓群为村民挖土时发现,位于武 ...

  • 梵王寺墓群

    梵王寺墓群位于西北0.5公里为西汉娄烦古城的故址.这里分布着战国.汉.北朝时期的墓群多处,1985年清理了村南山坡上的一座北朝砖室墓,随葬品已被盗.墓的形制为方形,墓顶为穹隆顶,墓砖上雕有花纹图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