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吃同样的饭,为何只有你缺 “ 营养 ”?

食物的「营养」要整体看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因此衍生出了现代营养学。营养学概念源于解剖和生理,认为成分决定着食物的营养,其理念是:直接补充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营养素。
但从中医的观点来看,所有食物都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禀受天地之气,食物是有灵性的,功能是动态的。其生长环境、形状、颜色、味道、归经、四气决定了它的作用。
至于五谷含什么成分,中医并不关注。
食物的「营养」和中药的功效,其道理是一样的。现代药理学重视的是药物的有形成分,而中医则重视药物无形的信息。若只把成分看成食物或中药的唯一研究方向,未免得其形而弃其神。
最近,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发现:植物的微小核糖核酸可能是除水、蛋白质、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的第七种营养成分。这个研究证明,我们吃的不仅是食物,还可能有信息,而现代营养学估计很难加以解释。
从中医来分析,不管是食物还是中药,除了成分之外,都具备寒、热、温、凉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清代名医徐大椿有云:「凡物之生于天地间,气性何如,则入于人身,其凑效亦如之。」
由此说,现代医学只关注成分,却忽视了食物的四气和五味信息,如此谈食物的「营养」是片面的。

「营养」的提供需要气化

中医认为,食物中的「营养」只是物质成分,这个物质成分若不经过气化,则并不属于人体。所谓的缺少营养,其根本原因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气化层面的。忽视人体的气化功能来谈营养,是机械的、不完善的。
生命有阳气,阳气能气化,生命是一个动态的气化过程。阳气的气化作用,把饮食的水谷变成机体的精微,并且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吃了食物,经过胃的吸收、脾的散精、肺的宣肃,而后才能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真正有益于机体,而这一过程离不开阳气的气化作用。关于气化的重要性,新经络公众号平台在昨天发表的文章《不把 “ 它 ” 搞定,病就把你搞定》,就已经提到,没有看过这篇文章,可看一看。
若气化功能不足,即使是注射进入血管的营养物质,亦只是不被脏腑所接受的垃圾,必然要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况且,这个排出的过程还可能伤损正气。
例如,国内专家的最新研究表明:无论是补充钙剂、维生素D,还是钙剂/维生素D联合补充,均不能降低50岁以上居住在社区的中老年人骨折的发生率,甚至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还增加了骨折发生的风险。一指导引归根术提示这个结论与以往的观点完全相反。从中医来分析,若不加强人体的气化功能,只是单纯地补充营养成分,并无益于健康
由此说,生命的关键在于阳气,阳气产生气化作用,这才是生命最核心的功能。而所谓的「营养」只是机体阳气气化的产物,是第二位的。关注「营养」,远不如关注阳气更为重要。

「营养」怎么保证

中医说,脾为后天之本,所有的食物都必须经过脾胃的运化才能变成人体的精微物质,才能真正被人体利用。要保证人体的营养,首先要考虑的是脾胃的功能。
现在的人嗜食生冷、煎炸、油腻,兼熬夜,生活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这此都会伤损脾胃,以至于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十有八九。若一边耗损脾阳,一边补充「营养」,这样不但无益于健康,反而会增加脾胃的负担。
所以说,要保证身体的「营养」,养好脾胃是第一步。一般来说,只要正常吃饭,不挑食,每个人都不会缺少营养的。之所以会营养不良,根本原因在于人体脾胃功能差,气化不足。气化是中医的核心,很多人使用针灸、按摩、艾灸、刮痧等方法治病时,之所以效果不好,就是没有搞懂人体的气化,关于这个问题,明天新经络公众号的小编计划写一篇《穴位治病的秘密在于——气化》来分享给网友们参考。
在疾病期间,很多人担心会不会缺乏「营养」而影响疾病的康复。事实上,人在生病期间,脾胃功能是相对弱的,这个时候宜清淡饮食,减少脾胃的负担,尤其不宜补充平日里很少吃的高蛋白食物,这样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生病期间不仅不建议大补,反而要重视忌口。忌口的目的有二,一则避免油腻粘滑之物碍滞脾胃,影响药物的吸收;二则食物也有偏性,避免其偏性加重病情。
比如,阳虚证忌吃寒凉性的食物,以免伤阳;皮肤瘙痒忌吃煎炸、烧烤及辣椒等,以免动火而导致瘙痒加重。有人担心,能吃的东西太少,如何保证营养?我却认为,健康比营养更重要。
因此说,要想保证人体「营养」的充足,顾护好脾胃的功能才是首要的,单纯依赖物质去补充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现在是物质比较富足的时代,然而疾病谱却越来越复杂。事实上,缺乏「营养」并不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关于「营养」对健康的影响,我们思考的重心应该是「营养」能否被人体吸收,也就是脾胃的运化及阳气的气化,而不是只管吃进胃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