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本科生课程评价的中美比较
世界各国的本科生都要选修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和结束学习时都会涉及到课程评价,也就是判断学生修习该课程的综合表现水平。本文以中国和美国为例,从较为宽泛的一般意义上,探讨中国高校的本科生课程评价体系相对于美国的体系,存在哪些不同。
一、课堂研讨评价:少与多
中美课堂研讨的评价存在“少与多”的差别。中国高校课堂基本采用传统的秧田式座次,开展班级讨论较为困难。高校课堂广泛采用活动桌椅,开展班级讨论非常便捷。当然,硬件条件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中国普遍实行大班教学,美国是小班教学,中美学生享有的课堂平均研讨时间差距悬殊。大班也让教师很难采用研讨式教学,所以针对课堂讨论的评价较少实施。相比之下,美国的课堂相对开放,学生自由讨论、发表个人看法的机会较多。这样,课堂讨论的评价很容易实施,而且很受重视。
二、平时作业评价:少与多
中美平时作业的评价存在“少与多”的差别。中国高校的学分设置数量偏多,大学生四年需要选修很多课程,满满的课程表让这种学习跟美国相比,更加“高中化”。但大学生毕竟有很多活动需要参加,课外时间也非常有限。在这种时间精力的挤压下,平时作业没有发展空间,作业评价实施较少。而美国的状况与此相反,课程量不多,课程学习就更加深入扎实,平时作业的评价被广泛使用。
三、平时成绩评价方式:书面与多面
中美平时成绩的评价方式存在“单一与多元”的差别。中国高校的平时成绩一般依据书面材料,尤其是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论文等方式,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形成类似小论文的书面材料。这样既方便老师评分时“有据可查”,也让学校教务处在各种教学检查时能呈现完整的教学档案。而美国课堂没有这些“外在要求”,不会特别追求“书面材料”,在评价方式上更加多元,常常涉及到学生的亲身实践,体现出学习的个体色彩。
四、课程成绩考核的重点:考试与考察
中美课程成绩的考核重点存在“考试与考察”的差别。中国本科生的课程考核非常注重期末考试,其权重普遍不低于50%。期末考试的过高权重,让学生极为重视考试,在期末考试前学生根据课程内容的范围进行突击复习的现象较为常见。其他考核方式,比如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情况等,对于考核结果的影响不是太大。当然有些选修课也允许以“期末论文”的形式来考核,但依然属于统一的“一次性考核”。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美方任课老师可以自主制定考核方案,考核方式也比较个性化,常见的可能包括出勤、课堂测验、个人演讲、团体作业等。美国的考核更加注重平时、注重细节。比如对于课程论文的撰写,就注重学术规范,对于学术诚信及参考资料的来源有严格的要求。这种要求会细致到不同的材料是如何检索、从哪些数据库进行索引,引用文献标注的格式应该如何,论文的逻辑结构如何设计等。对于平时学生的课堂展示,也注重学生的创新性和学生间的互问互评。
五、以评促教的主要收益:知识与能力
中美以评促教的主要收益存在助长“知识与能力”的差别。从一般意义上讲,中国高校主要采用“结果式评价”,看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美国更注重“过程考核”,着重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考核。这两种评价机制各有利弊:中国高校的评估方式对本科生的知识掌握有促进作用,但对于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鼓励不是很到位。而美国高校评估体系有益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实践经验的增加,但对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考查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