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除草要对症下药
化学除草目前仍然是小麦田杂草防控的主要手段,因地制宜的制定杂草防控策略一直是草害防控工作的重要内容。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田草相复杂,小麦种植模式多样,生态环境多变,杂草群落演替等给除草剂应用带来困难,在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下,基于小麦田杂草组成,杂草发生规律等前期研究,项目组在四川绵阳和成都研制了精准选药,高效对靶施药技术,坚持治小治早、麦草秋防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制定了当地栽培模式下的杂草防控技术,小麦整个生育阶段只需要施药一次,取得了较好的杂草防控效果,小麦田总体控草效果达到95%以上。
旱茬小麦田杂草防控策略 四川绵阳,当地小麦栽培模式以稻麦轮作和玉麦轮作两种方式为主,试验示范地游仙区小堡村为玉麦轮作方式,杂草主要以荠菜、棒头草、大巢菜、牛繁缕等为主,杂草发生危害中等,小麦播种期土壤湿度25%左右,播种方式为条播(图1)。针对该地的优势杂草种类及发生规律,对筛选出的除草剂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和33%氟噻·吡酰·呋悬浮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在小麦播后苗前进行均匀喷雾,药后45天调查药效,两种药剂防效均在95%以上,对小麦安全,整个生育期只需要一次封闭处理即可。
图1 四川·绵阳 小麦田土壤封闭处理及对照区杂草
图2 四川·绵阳 土壤封闭45天防效
水旱轮作模式小麦田杂草防控策略 四川成都,当地小麦栽培模式以稻麦轮作为主,试验示范地大邑县小麦播种期土壤湿度高达55%以上,土壤湿度大,粘性高,小麦播种采取撒播不覆土的方式(图3);杂草种类以棒头草、看麦娘、菵草、猪殃殃、大巢菜、野芥菜为主,其中棒头草和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发生量大,每平米密度高达1000株以上(图3),对小麦早期生长造成严重影响,根据当地农户反应,近年来野芥菜和棒头草发生危害严重,防治困难。针对当地的播种模式、生态环境、杂草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以及土壤墒情,当地不宜使用播后苗前的封闭处理,而是采用茎叶处理的方式,在小麦播种后25天左右,杂草基本齐苗,杂草处于2~3叶期进行均匀喷雾,喷施30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剂,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和20%双氟·氯氟酯水分散粒剂,在80%的推荐剂量下配合助剂进行均匀喷雾。其中50%异丙隆兼有土壤封闭和茎叶杀的除草效果,对较小叶龄以及后期出苗的杂草具有良好的防效;甲基二磺隆对叶龄稍大的禾本科杂草也有很好的防效;20%双氟·氯氟酯针对阔叶杂草具有良好的防效。在前期对小麦田杂草群落组成、发生规律等基础研究上,进行精准选药,选择多种作用机制的除草剂高效对靶施药,在施药后进行防效调查,结果表明,在降低了除草剂用量达20%的情况下综合防效高达96%(图4),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
图3 四川·成都 小麦播种、杂草种类及茎叶处理
图4 四川·成都 小麦田茎叶处理45天后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