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止汗,就用这两个经典配穴
一、出汗,可能是身体在暗示!
出汗并非坏事,它可以散热,散寒,还能清除皮肤表面的垃圾废物,调节身体的体温以及阴阳平衡。
但是,容易出汗,过分出汗,那又另当别论,因为汗液对人体很重要!
李时珍注:“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故曰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
意思就是汗和血对于人体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出汗过多,就会出现血液枯竭的现象,如果一个人失血过多,就不会有汗。
《素问·宣明五气论》也提到:“五脏化液,心为汗。”后世许多中医大家也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
可见,汗还是比较宝贵的,如果没有剧烈运动,天气也不炎热,周围人都不怎么出汗时,你的汗随随便便就流出去了。
那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你的健康出了问题。
二、身体容易出汗的根源!
身体容易出汗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三个:
1、气虚
气为一身主宰,气虚的人爱出汗,不光天热出汗,即使是在秋冬季节,稍微活动一下身上也会有汗。
出汗部位可遍布全身,并且常常出汗不止,出完汗身体会觉得累,容易感冒。
2、阳虚
阳虚者卫阳不固,易津液外泄,头部出汗多。
且主要在白天,稍一活动就大汗淋漓,与天气是否闷热无关。还会常伴有乏力、气短、精神不振,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3、阴虚
阴虚者,卫气不足,容易出冷汗,最直接的表现是“盗汗”(睡觉出汗,睡醒后出汗停止),或者受惊吓容易出汗。
并不是因为发热而出汗,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
三、身上有两个“止汗穴” !
1、合谷穴
在全身体表的数百个腧穴中,合谷穴的治疗范围最为广泛,具有全身性的治疗作用。历代医家对它都很重视,各大针灸文献中均有记载。
合谷穴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间凹陷处,合谷穴属大肠经经穴,有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合谷穴适合平时按摩,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2、复溜穴
复溜穴出自《灵枢·本输》篇,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究其字义,“复溜”一词中,“复”是反复,“溜”是悄悄地散失,复溜即以肾经循行至太溪绕踝回转之后,复直流向上而得名。
复溜穴属肾经经穴,具有补肾益阴、温阳利水之功。《针灸大成》载“复溜治盗汗,汗流不止”,也有“清热利湿,治盗汗,配合谷治自汗”的记载。
合谷和复溜穴是补虚止汗的“最佳搭档”,平常汗多的人,可按揉或艾灸这两个穴位,防治过度出汗。可先按揉合谷2分钟,以感觉明显酸痛为度,再轻揉复溜2分钟,当然也可以艾灸。
四、盗汗和自汗,这样灸!
自汗和盗汗,是两样最常见的出汗病症。自汗属中医汗证范畴, 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首见于《伤寒论》,谓之“自汗出”。《三因方》记载:“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日自汗”。
自汗的人不因劳累、不因天热、穿衣过暖或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稍微运动一下,更会大汗淋漓。
艾灸以补益肺气,巩固卫阳为主,取穴:大椎、肺俞、神阙、足三里,涌泉。
盗汗主要指夜间入睡后,汗液不自觉流出,醒后即停的现象。多是由于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
平常可吃一些百合、银耳、枸杞、西洋参,少吃羊肉、洋葱等热性食物,必要时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等调理。
盗汗艾灸取穴:百会、肝脾肾俞、阴郄、后溪、三阴交、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