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古时期历史大事典 英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介绍

  七国时代

  中世纪早期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英国建立的七个小王国并存的时代。也是英国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5世纪初,罗马帝国日趋衰落,不断遭受外族的入侵,驻守在不列颠岛的罗马军团被迫撤回大陆,当地土著居民克尔特人重新获得独立,但时隔不久,从5世纪中叶起,日耳曼人又纷纷入侵不列颠岛。入侵者属于日耳曼人北支,原来居住在易北河沿海一带和丹麦南部,在“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中,他们横越北海,进入不列颠,然后沿泰晤士河、汉伯河和瓦什湾向内陆推进,克尔特人被迫退至北部和西南部。入侵的日耳曼人分为三支:即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语言风俗相近,常合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成为征服不列颠岛的主力。在征服过程中,他们遭到当地人民的抵抗,不断和被征服者融合,在不列颠岛建立许多小国家,通过互相征伐和兼并,到7世纪初,形成七个王国,即盎格鲁人建立的东盎格里亚王国、麦西亚王国和诺森伯里亚王国;撒克逊人建立的苏塞克斯王国、威塞克斯王国和埃塞克斯王国;朱特人建立的肯特王国。从7世纪初七王国形成,到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七国,在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征服过程中,氏族制度已经解体,形成了以地域关系为纽带的农村公社,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每户自由农民从村社领有约一百二十英亩的世袭份地,向国家缴纳赋税,担负兵役,贫穷后,逐渐依附于封建贵族,自由农民正处在农奴化过程中。原来的氏族贵族和军事首领拥有较多较好的土地,转化为封建贵族,剥削自由农民、依附者和少数克尔特奴隶。在6世纪后期,基督教由大陆传入不列颠,占有大片领地,高级教士也成为封建贵族。通过长期的融合过程,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开始形成为新的英吉利民族,所以,一般把七王国统一后的国家称为英格兰王国。

  丹麦统治区

  中世纪丹麦人在英国东北部建立的殖民统治区。从8世纪末开始,英国遭到来自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曼人的入侵。入侵英国的诺曼人主要是丹麦人。793年,丹麦海盗开始入侵英格兰东北海岸,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以后又年复一年的入侵,在英国东北部沿海一带,掠夺财富,毁坏教堂,大掠而还,有时也较长时间占领一些地区,在英国过冬。在反对丹麦人的斗争中,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曾一度统一英国,击退大批入侵的丹麦海盗。从9世纪后期起,丹麦人入侵英国的规模日趋扩大,由海盗掠夺发展为争城掠地,整族入侵,定居英国,他们在诺森伯里亚和东盎格里亚建立几个殖民地,史称“丹麦统治区”,形成英格兰的“国中之国”。在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烈德大王(Al-fred the Great,871—899)统治时代,建立贵族学校,培植人才,编制法令,巩固统治秩序,建立强大的步兵和骑兵,与丹麦人进行殊死斗争,终于在878年伊盛丹尼战役中获得决定性胜利,次年,迫使丹麦人媾和,订立《威德摩尔和约》,规定英国西南部为英王统治,丹麦人继续统治东北的丹麦区,制止了丹麦人对内陆的入侵。10世纪初,英王的势力继续增强,丹麦区表示臣服于英王的统治,入侵者和当地居民融合为一体。

  丹麦金

  中世纪英国的一种土地税。从8世纪末开始,英国长期遭受丹麦人的入侵和蹂躏,破坏极大,虽然经过长期抵抗,英国人取得胜利,但并未摆脱丹麦人的威胁和统治,879年《威德摩尔和约》订立后,英国陷于和丹麦统治区长期对立局面,丹麦人还不时侵掠和索款。为了换取和平,991年,英王爱脱来特(Ethelred,约968—1016)开始向自由农民征收土地税,作为向丹麦人交纳的年贡,称为“丹麦金”。11世纪英王停止向丹麦人交纳年贡,但仍向人民征收丹麦金,作为经常的土地税。丹麦金的征收加重了自由农民的负担,农民贫困破产后,逐渐沦为农奴。

  威塞克斯王朝

  英国统一后建立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因该王朝的创建者爱格伯特(Egbert, 802—839)系威塞克斯(Wessex)国王而得名。七国时代后期,在反对丹麦海盗斗争中,威塞克斯王国逐渐强大,829年,爱格伯特把各王国联合在自己的政权之下,基本上统一英国。838年,爱格伯特击退入侵的丹麦人,但他死后不久,丹麦人又恢复了对英国的大规模入侵,由海盗性掠夺转为殖民性定居,在英国东北部建立“丹麦区”。威塞克斯王朝基本上是同丹麦人入侵的斗争中渡过的。在阿尔弗烈德大王(Alfred the Great,871—899)统治时代,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阻止了丹麦人对内陆的入侵,并迫使丹麦区承认英王的最高权力。10世纪后半期,入侵者已同当地居民融合,形成统一国家。10世纪末,丹麦人又大举入侵,并征服英国,使英国沦为卡纽特帝国的一部分。1042年,卡纽特帝国崩溃后,英国获得独立。1066年,为诺曼底王朝所取代。

  卡纽特帝国

  11世纪初丹麦人在英国、丹麦等北欧地区建立的帝国。10世纪末,丹麦王国迅速强大,不断向周围国家发动扩张战争,并再次出兵入侵英国,1016年,基本征服英格兰,英王被迫流亡国外。同年,丹麦王子卡纽特(Cnut,约995—1035)在部众拥戴下登上英国王位,兼任丹麦和挪威国王,建立起卡纽特帝国。卡纽特帝国大肆勒索“丹麦金”,加速了英国自由农民贫困化。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的,缺乏巩固的经济基础,卡纽特死后,帝国迅即崩溃,1042年,英王返国,英国恢复独立。

  诺曼征服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对英国的征服,亦称哈斯丁斯(Hastings)战役。11世纪初,丹麦人入侵英国时期,英王爱德华(Edward,约1062—1066)曾长期流亡在法国诺曼底公国,回国后将大批诺曼底主教和贵族带到英国,把最富庶的主教区和土地赏赐给他们。1066年1月爱德华死去,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强调与英王的亲属关系,借口爱德华曾许他以王位,要求继承英国王位。但英国“贤人会议”(贵族咨询会议)根据古代法律推选英国王族出身的哈罗德(Harold)为国王,于是威廉在教皇支持下出兵英国。是年9月,威廉的军队在英格兰南部登陆,引起全英国震动,有些贵族开始背叛英王,英王只能招集少数亲兵和装备训练极差的民兵仓促应战。10月14日双方决战于哈斯丁斯,英军败绩,哈罗德战死。威廉不久进入伦敦,“贤人会议”为之加冕称王,称他为“征服者”威廉一世(1066—1087),英国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诺曼征服”,从此开始了诺曼底王朝(1066—1154)的统治。威廉征服英国后,没收原来英国贵族的土地,分封给随他入侵英国的主教和战士,将法国封建制度的一些措施移植到英国,加强了王权,促进了英国封建化过程的完成,到12世纪,英国封建制度基本确立。

  末日审判书

  即《土地赋役调查簿》,11世纪英国国王威廉一世下令编制的土地调查清册。威廉一世为加强王权,征收赋税,108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清查土地,将土地、财产、牲畜、劳动者身份和义务,逐一登记,编成清册,作为征收赋税的根据,以加强农奴制度。清查的官员凶恶残暴,把大部分自由农民划为农奴。农民视清查活动为基督教会所说的“末日审判”,因而称土地调查清册为“末日审判书”。通过清查登记,加速了英国自由农民农奴化过程。

  安茹王朝

  中世纪法国安茹(Anjou)伯爵家族在英国和意大利等地建立的封建王朝。主要有二: ①英国的安茹王朝(1154—1399),亦称普兰他日奈王朝或金雀花王朝(因该王朝的创建者安茹伯爵的父亲名为高弗黎·普兰他日奈(Geoffroi Plantagene,1113—1151),他的帽子上经常佩戴金雀花)。又称“安茹帝国”。1135年英国诺曼底王朝亨利一世死后无嗣,国内发生争夺王位的混战。1154年,亨利一世外孙法国安茹伯爵继位为英王,称亨利二世(Henry Ⅱ,1154—1189),开始了安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亨利二世任英王后,仍领有法国的领地,包括安茹伯国、诺曼底公国和阿奎丹公国等,其面积最大时,相当于当时法国王室领地的六倍,属土跨有英法两国,故有“安茹帝国”之称。为了消除内乱,巩固王权,亨利二世及其继承者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国王下令拆除内战时期封建主私建的三百多座城堡,削弱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其次,实行司法改革,建立和加强王室法庭和地方巡回法庭,自由人可以越过领主法庭上诉于王室法庭。王室法庭用誓证法代替原始的“神命裁判法”;再次,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封建骑士缴纳“盾牌钱”(即代役钱),可免除军役,国王用此钱招募常备军。以上改革加强了王权,以及王权同自由民的联系,促进了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和国家的强大。为争夺英王在法国境内的封建领地,英法两国封建王朝经常发生战争。1399年,安茹王朝为兰加斯特王朝所取代。②法国安茹伯爵家族在南意大利那不勒斯(1268—1442)和西西里岛(1268—1302)建立的封建王朝。

  盾牌钱

  中世纪英国国王向封建附庸征收的代役税。安茹王朝建立者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实行军事改革,允许封建骑士缴纳“盾牌钱”,可免服四十天军役,国王用此款招募常备军,减少国王对封建附庸的依赖,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封建骑士摆脱军役后,可专门从事农牧业,成为不习武事专营农牧的小乡绅。15世纪以后,则多变为使用雇佣劳动的新贵族。使之逐步向资产阶级转化,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后来,英王将“盾牌钱”变成勒索新贵族的经常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646年被“长期国会”废除。

  自由大宪章

  1215年英王签署的文件,为英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简称《大宪章》。英王约翰(John, 1167—1216)统治时期,利用王权滥施暴政,随意没收附庸土地,逮捕显贵人物,征收新的赋税,引起国内各阶层的不满。由于约翰同法王作战失败,丧失了在法国的大部领土;干涉教会选举,遭到教皇反对,被迫向教皇称臣纳贡,更遭到各阶层的强烈反对。1215年春,大封建贵族联合教士、骑士和市民举行武装反抗,同国王军队发生激战,英王失败被俘。同年6月15日,英王约翰被迫签署了由封建贵族们准备好的文件,史称《自由大宪章》。宪章共有六十三条,其主要内容是保护封建贵族利益,限制国王权力。文件规定,国王征税必须经过由封建贵族组成的“大会议”的同意,不经贵族同意,国王不得逮捕、监禁任何封建贵族或剥夺他们的土地,不得任意征税和增加额外义务;教会有选举主教自由,国王不得干涉;承认城市享有自治权,保护市民自由贸易,统一全国度量衡。文件规定,如果国王违背或破坏宪章,贵族有权用武力制裁国王。大宪章是一部封建性政治文件,但某些条文则有利于骑士和市民的利益,促进了英国国会制度的产生,成为后来英国资产阶级争取权利的法律根据和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性文件之一。

  牛津条例

  1258年英国封建贵族在牛津(Oxford)通过的限制王权的文件。安茹王朝亨利三世(Henry Ⅲ,1207—1272)当政初年,不顾《自由大宪章》的限制,独断专行,随意剥夺贵族职位和土地,征收新的赋税,因而引起封建贵族的强烈反对,于1258年在牛津召开贵族会议,通过扩大贵族咨议会权力和限制王权的决议,称为《牛津条例》。条例的主要内容是:由十五个教俗大贵族组成咨议会,负责执行政府具体职能;由以上十五个大贵族和另外选出的十二个大贵族组成“国会”,每年开会三次,讨论重大国事,成为后来英国国会制度的萌芽。亨利三世虽被迫接受这一条例,但并不认真执行,并诱使一些大贵族起来反对条例,导致封建贵族内部分裂。1262年,国王趁机取消该条例,引起英国内战的爆发和首次国会的召开。

  首次国会

  1265年西门·孟福尔(Simon de Montfort,约1206—1265)召开代表会议,成为英国历史上召开的首次国会。1262年英王亨利三世废除“牛津条例”后,引起封建贵族分裂,一派支持国王,坚持贵族寡头政治;另一派以西门·孟福尔为首,要求按照“牛津条例”的规定,继续实行改革,并得到骑士和城市市民的支持。1263年,双方发生内战,西门一派获胜,掌握全国政权,为扩大统治基础,于1265年召集代表会议,除教俗贵族参加会议外,还规定每郡派两名骑士和每城派两名市民代表出席大会,这是英国历史上首次召开的具有国会规模的代表会议。后在国内斗争中,西门失败被杀,但他所召开的国会却成为先例,以后继续召开,成为世界上国会制度起源最早的国家,使英国获得“世界议会鼻祖”的称号。

  模范国会

  1295年英王召开的一次国会,因这次国会的组织形式成为后来国会的范例,故称“模范国会”。英王爱德华一世(EdwardⅠ,1239—1307)统治时,为筹备军费,需要征收新税,于1295年11月召开等级代表会议,会议的组织形式和规模类似1265年首次国会,出席会议的除天主教高级教士和世俗大贵族外,还有每郡选派两名骑士和每城选派两名市民代表参加。会议通过了国王要求征收新税的议案。以后国王征收新税,都以此次会议为榜样,定期召开国会。从此,英国成为等级君主制国家。1297年以后,国会获得批准赋税和颁布法律之权;从1343年起,国会分为上议院(教俗贵族组成)和下议院(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两院分别召开会议,使英国的国会制度臻于完善,成为英国近代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基础。

  百年战争

  1337—1453年英法两国间进行的长期战争。引起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两国封建王朝争夺法国境内的封建领地,战争的借口是法国王位继承问题。从11世纪起,英王通过封建继承和婚姻关系,在法国境内占有大片封建领地,12、13世纪两国封建王朝为争夺这些封建领地和工商业发达的佛兰德尔(Flanders)地区,经常发生冲突。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英王爱德华三世(EdwardⅢ,1327—1377)以卡佩王朝国王腓力四世(PhilippeⅣ,1285—1314)外孙的资格要求继承法国王位,遭到法国封建贵族的拒绝。于是,在1337年英王便以此为借口,挑起了对法国的战争。战争第一阶段(1337—1360)英国取得胜利。战争开始,英王凭借军事优势,出兵占领佛兰德尔和法国北部的一些地区,在克勒西(Crecy)战役(1346年)和普瓦提埃战役(1356年)中,给法军以致命打击,法王和许多封建贵族被俘。1360年被迫和英国签订布列丁尼和约。和约虽不利于法国,但使它获得了重整旗鼓准备再战的时机。第二阶段(1369—1396)法国取得胜利。法王利用休战时机,励精图治,休养生息,扩充军备,于1369年展开对英军的反击,大获全胜,除加莱沿海少数城市外,收回了被英王占有的全部封建领地。1396年双方缔结二十年停战协定。第三阶段(1415—1422)英国再次取得胜利。英王乘法国统治阶级内讧之机,于1415年阿金库尔(Azincourt)战役中,大败法军,占领法国北部和巴黎。1420年,英王通过特鲁瓦条约不仅获得对北部法国的统治权,而且宣称在法王查理六世(CharlesⅥ,1380—1422)死后有权继承法国王位,1422年,英王和法王相继死去,英方擅自宣布由不满周岁的英国王太子继任英王,兼领法王,妄图不战而吞并法国,法国王太子查理(查理六世之子,加冕后称查理七世)则不甘心放弃王位,退保南方。第四阶段(1428—1453)以法国的最后胜利结束战争。1428年英军包围法国南方重要门户奥尔良城,大有灭亡法国之势,激起法国民族义愤,掀起贞德抗英运动,很快把英军逐出法国本土,到1453年百年战争结束时,除加莱港以外,收回全部被英王占有的封建领土。百年战争的结束,有利于英法两国国家的统一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开始向统一民族王国过渡。

  罗拉德派

  中世纪英国反对天主教会的异端派。罗拉德一词源于荷兰文Lollard (意为“喃喃祈祷者”。亦可解释为“穷牧师”)。由于天主教会的腐化和罗马教皇对英国勒索,激起了英国各阶层人民的反对,要求改革天主教的呼声日趋高涨。14世纪,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威克里夫(John Wyclif, 1320—1384)首先提出没收教会财产、摆脱教皇控制,用英语作礼拜等主张。在他的影响下,在下层人民群众中流行着更为激进的“罗拉德派”活动,他们根据基督教的原始平等思想,提出财产平等和社会平等主张。罗拉德派的鼓动宣传,为1381年瓦特·泰勒起义作了思想准备。罗拉德派著名代表约翰·保尔(John Ball)在此次起义中牺牲。15世纪,罗拉德派遭受迫害,隐匿民间,他们的活动在以后的宗教改革和反封建斗争中均有一定影响。

  瓦特·泰勒起义

  1381年英国农民反封建大起义。13世纪以后,英国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东南地区盛行养羊业,农民不仅受到商人、高利贷者剥削,而且土地有被圈作牧场的危险。1348年流行欧洲的“黑死病”对英国破坏极大,人口死亡过半,城乡劳力减少,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尤有甚者,封建国家多次颁布劳工法案,强迫劳动者按黑死病前的工资标准为雇主做工,否则要受严惩,还有些封建主则恢复劳役制,企图把获得自由的农民再度变为农奴。苦难的人民以宗教异端形式展开了反封建压迫斗争。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是因增收人头税。百年战争中,英国为筹集军费,从1377年开始征收人头税,每人四便士,到1380年竟增至十二便士,加之税吏营私舞弊,更使人民不堪忍受。1381年5月底,税吏进入埃塞克斯郡和肯特郡时,农民拒缴人头税,驱杀税吏,举行武装起义,邻近农民立即响应,旬月间,起义烽火燃遍全国四十个郡的二十五个郡。起义者从监狱中释放出罗拉德派教士约翰·保尔,作为起义领导人之一,并推举农村泥瓦匠瓦特·泰勒(Wat Tyler)作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故称此次起义为瓦特·泰勒起义。多数起义农民分别在当地同封建主作斗争,只有上述两郡起义者分两路向伦敦进发,城市贫民为他们打开城门,很快进入伦敦,打开监狱,救出难友,烧毁封建文书档案和贵族邸宅,处死农民最痛恨的大臣和法官,国王理查二世(Richard Ⅱ,1377—1399) 躲在伦敦塔里,被迫在伦敦近郊迈尔恩德广场同农民谈判,富裕农民代表提出废除农奴制和劳役剥削,以低额货币地租代替一切封建剥削等要求,国王假意表示接受,农民便返回家乡。只有贫苦农民继续坚持斗争,在伦敦附近的斯密菲尔德地方,再一次同国王谈判,提出没收教会土地给农民和废除劳工法案等要求,结果在谈判过程中,瓦特·泰勒被伦敦市长刺死,起义农民惨遭镇压,随后国王派军追捕各地起义者。这次起义虽失败,但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迫使他们减轻赋税,基本上废除了农奴制,为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兰加斯特王朝

  英国的封建王朝。安茹王朝末期,封建贵族争权夺势,王权衰弱。1399年,英国北方大封建贵族以英王理查二世专断为口实,通过国会将其废除,拥戴兰加斯特(Lancaster)家族的亨利四世(HenryⅣ,1399—1413)为英王,开始了兰加斯特王朝的统治(1399—1461)。新王朝建立之初,常遭到南部大封建贵族的反抗,为转移贵族斗争矛头,英王于1415年重新挑起对法战争,以满足英国贵族的掠夺欲望,但在法国人民的抗击下,战争后期,英军屡遭重创,国内又爆发凯德起义,英国无力再战,遂以英国失败而结束对法战争(1453年)。对外战争失败之后,再次加剧统治阶级争权夺势斗争,爆发长达三十年的红白玫瑰战争,兰加斯特家族失败,1461年,为约克(York)王朝取代。

  凯德起义

  1450年英国农民和骑士在杰克·凯德(Jack Cade)领导下发动的起义。百年战争末期,英军失败,国内赋税徭役加重,贪官污吏丛生,激起农民和新贵族的憎恨,1450年以肯特郡为中心爆发了凯德领导的武装起义,参加者除农民外,还有骑士,周围各郡也纷起响应。凯德率领两万多人攻入伦敦,处死最凶恶官吏,国王被迫逃出伦敦。因起义的领导权掌握在骑士和富裕农民手中,故起义者所提要求较为温和,要求撤换大臣,减轻捐税,废除劳工法案等。最后伦敦富商出卖和背叛起义,起义军被逐出伦敦城外,凯德和许多起义者被杀害,起义失败。

  红白玫瑰战争

  15世纪中期英国的封建内战,又称“红白蔷薇战争”,因参战双方分别以红玫瑰和白玫瑰为标志,故名。英国在百年战争失败后,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的斗争转向国内,新贵族和城市市民也不满意兰加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族徽)的统治,1455年,支持南方封建贵族的代表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族徽)的理查(Richard)作摄政,结果遭到西北部大封建主支持的兰加斯特家族的反对,双方混战从此开始。战争初期,兰加斯特家族获得胜利,理查被杀(1460年),但理查的儿子在市民支持下很快取得胜利,1461年取得王位,称爱德华四世(EdwardⅣ,1461—1483),建立起约克王朝(1461—1485)的统治。爱德华四世死后,其弟理查三世(Richard Ⅲ,1483—1485)篡夺王位,约克家族发生分裂,支持爱德华四世后裔的一派同兰加斯特余党联合起来,反对理查三世。1485年,兰加斯特家族远亲亨利·都铎(Henry Tudor)打败理查三世,结束内战,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这次内战虽是封建主集团之间的混战,但对英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战争中,双方互相杀戮,大封建贵族被消灭殆尽,新王朝在新贵族和城市市民支持下得到巩固,建立起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

  都铎王朝

  英国的封建王朝。红白玫瑰战争末期,亨利·都铎在1485年8月包斯华兹战役中,击败英王理查三世,自立为王,称亨利七世(Henry Ⅶ,1485—1509),他既是都铎王朝(1485—1603)的创建者,又是英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奠基人。新王朝依靠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支持,极力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王权,实行重商主义,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建立中央枢密院和星室法庭,支持国会活动,进行宗教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又通过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从而加剧了社会矛盾,乃致激起凯特起义。新王朝还积极开展海外殖民掠夺,建立贸易公司,支持海盗活动,曾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一跃成为海上强国。特别是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Ⅰ,1533—1603)统治时代,被称为英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王权的矛盾已开始加深。1603年女王死后无嗣,政权转到斯图亚特(Stuart)家族手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