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周兴八百年,真的能够说明分封制好吗?其实这都是权宜之计
对于分封究竟好不好,争议特别大。有人说分封制不好,权力分散,不利于集权,形成高度统一的政权。也有些人觉得分封制好,毕竟周朝维持了八百年。其实,决定分封制好不好和生产力水平和政治需要有一定关系。
说生产力有点虚,说一句最透彻的就是最高权力拥有者能够辐射的范围。举个例子说,现在有非常先进的飞机,从最北端到最南端差不多5600公里,只需不到五个小时,完全可以辐射到。如果换成古代,即使有千里马,也得有半个月能够到达。在冷兵器时代,完全靠战马行军,很难有大范围的区域辐射能力。
不管是谁成为天下的王者,都想拥有更好多的土地、财宝,用一个词就是多多益善嘛。但是能吃也要能够消化得了,如果消化不了,现在到手的地盘早晚会丢掉。周朝作为典型的分封制王朝有其原因,最直白的原因就是实力不允许,没有能力消化控制这些新获得的地区。
而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很有可能是一场偷袭。殷商的总体实力要高于方国,周虽然联合了周边的一些小国,但和非常崇尚武力的帝辛(商纣王)相比,军队的数量、威望还有控制的人口都比不了。周要想取胜,必须靠一定的运气,大概率是趁商朝主力军队征伐东夷,不在朝歌之际,偷袭得手。周要维持灭商的成果,就必须采取有别于以往的措施,那就是分封制。分封制的好处大体有以下几个:
1.安抚旧商实力
周灭商并不是很彻底,对于旧商贵族,姜太公曾经考虑赶尽杀绝。但周公旦不同意认为应该分别对待,采取分化的方式处理。在武王由于过度劳累去世后,实际主政的武王四弟周公旦选择了分封武庚之子,来管理殷商遗民。但是,武庚并没有老老实实地守着殷商故土,而是伺机为父亲报仇。他找了个机会叛乱了,周公旦东征,斩杀了武庚。又分封帝辛(纣王)的兄长微子,建立了宋国。
2.依靠宗室保卫天下
分封宗族的原因基本上都是为了拱卫王室。因为对武庚不放心,实际主政的周公旦选择把武王的三个弟弟分封到武庚周边监视他,这三个分封的诸侯被称为三监。毕竟自己人更加的安全,尤其亲骨肉。没想到的是,三监和武庚联合叛乱,周公旦和姜太公联合才完成了平叛。即使这样,周王室还是大量的分封姬姓国,这也是很好理解。相对于臣子的忠诚,血缘关系更靠谱,把宗室分封到各地,监视威胁王室的诸侯,还有防范东夷、戎狄这样的潜在威胁。在周朝分封的过程中,姬姓国数量最多,也占据主要位置。也有人把分封制归结为血缘政治,后世出现的大规模的分封都是宗室,靠血缘维系天下。
3.开疆护土的需要
非姬姓最大的功臣是姜尚,按照功劳来讲,应该获得一块封地。周朝把姜尚封在了东方,形成了一个新的诸侯国叫齐国。现在看,齐国的条件很好,但当时齐国受到东夷的威胁,立国条件并不好。武王最得力的弟弟周公旦也被封在东方,建立了一个鲁国。而在西部,周朝把为王室养马的秦非子封在今天的天水,这个区域面对戎狄的威胁。秦国励精图治,先后灭掉西部戎族建立的多个国家,拱卫王室的安全。
4.相互牵制的作用
由于王室内部出现了腐化等问题,王室的实力在减弱,和姬姓国的血缘也在逐步变远,功臣也不再像姜尚那样忠于王室。周王室的影响力在下降,到西周末年,很多诸侯开始不来朝拜周天子。到东周时,周天子已经成为摆设,但在很长时间里,没有诸侯敢挑战周天子。一个原因就是诸侯分得太多了,春秋的霸主兼并了很多小国,也没能实现在土地和人口上的优势。春秋五霸最强的时候,也始终有对手制衡他们的扩张。这些霸主不得不在表面尊崇天子,到了战国初年,即使七大诸侯陆续称王,也没有人敢动周天子。直到后来,秦一家独大,周朝灭亡。
公元前256年,周朝结束了历史使命。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一个短暂的新王朝那就是秦朝。秦朝采用的是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1.靠武力打服了其他诸侯
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完全靠的是武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周朝除了分封制还有一大“法宝”就是宗法制,打破周朝宗法唯一的方法的就是武力,老秦人披荆斩棘,在当时的西部边陲站稳了脚跟,并逐步发展为七雄。历经了长期的统一战争,彻底了打服了六国,实现一统。这和周朝有非常大的不同。
2.郡制和县制更符合当时的条件
郡县制实际上是分郡制和县制的,郡制兴起在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县制兴起在春秋时期的秦国,并且早期郡和县西周时候就有,当时县要比郡。历经250多年的战国时期,郡县制有了已经很好的实践基础。在权力的把控上,已经没有周朝消化不了的问题,本质上,郡县制就是朝廷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皇帝(王)充分掌握皇权(王权)。换作是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会把权力抓得更加实在,因此,郡县制得到君主的完全支持。
3.李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国能够成功和秦国出现了很多政治家,比如商鞅、范雎等,进入秦始皇时代,最优秀的政治家应该就是李斯了。在一统天下之后,就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未来实现何种管理制度时,朝臣内部展开了充分讨论,有很大部分人支持分封制,毕竟实现了八百多年。当时的廷尉李斯力排众议,坚决支持郡县制,陈述分封制带来的弊端,尤其春秋战国以来诸侯纷争,而贵为周天子却不能制止。李斯的表述对于已经一统天下的始皇帝来说,无法忍受权力的分割。非常认可郡县制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制度。
随着郡县制的确立,彻底宣告了分封制被完全否定。原有的以血缘政治体系被瓦解,中国历史也开始了官僚政治时代。但分封制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作为封建统治者延续统治的工具被保留了下来,并在一定时期出现了大分封的情况。最典型的是平民出身的汉太祖刘邦,在没有大宗族势力支持的情况下,选择了分封弟弟、子侄还有韩信等功臣。看刘邦分封诸王,像极了周天子分封诸侯,经历过大一统洗礼后,刘邦也不甘心把权力分散开。怎奈没有绝对实力,只能分封自己的盟友和主要的功臣,为了夺回分散的权力,刘邦分封了刘姓诸王,寄希望靠血缘打败权力上的对手。同时,在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郡县制。
刘邦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靠着他最忠实也是最安全的臣子们还有刘氏宗亲收拾了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王,恢复了集权。刘邦确保了天下姓刘,却不能保证自己的家人不作不闹。七国之乱打破了刘家人表面的平静,汉文帝、景帝、武帝三代人才结束了同姓封国对大一统的影响。
有鉴于分封制对于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后世王朝大都不再采用分封制,基本不封有实权的异姓王,同族封王的也很少,除了西晋、明出现了藩王试图夺位的情况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出现比较大的宗族内部流血事件。外臣篡位也大都是因王朝出现天灾或农民起义等特殊情况,导致权力旁落。
就历史真实情况看,进入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已经被证明不适合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周王朝的所谓八百年天下,大部分时间是名不副实,早期还可以说天下共主,到后面就是傀儡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