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巴菲特破例,给华为造手机,“全能王”比亚迪到底有多牛
6月9日,在2021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大变局下开新篇”中国商业心灵全会上,王传福发表了一次演讲,题目是:
比亚迪的坚持。
当聊到“新能源风口”的时候,王传福特地提到了“小米造车”,对记者说:
50亿对雷总不算啥,1000亿也不是事,关键是浪费你三年时间,这三年时间值多少钱?
结果从会上传出来就变了,变成了王传福劝雷军:
兄弟别造车了,这里头水深,你把握不住。
眼见着越传越玄,王传福只能“紧急辟谣”,在2021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表示:“别瞎猜,我可没劝雷总不要造车,我们还在洽谈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呢”,还说:
我们的关系好得很,小米很多手机都是我们代工的。
6月9日的亚布力年会上,这话王总也对华为说过。
算上这次,网友们集体震惊了,原来比亚迪不只是一个“造车”的,还在做手机代工呢?!
格局还是小了。
王传福带领的“比亚迪”,可不只是手机代工厂和汽车产商那么简单。
要知道,为了王传福,巴菲特打破了自己不买高科技企业的“诺言”,并认为王传福是他最欣赏的CEO之一。
另外三个,是贝佐斯、库克以及多尼根。
“电池大王”造车记
王传福与电池的缘分要追溯到1987年。
那一年,王传福被保送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有研院”)攻读硕士,方向是电池研究。
故事起点,就是从这开始。
1990年,王传福留任研究总院;1992年,王传福被破格提拔为有研院301所副主任,主持全所工作。
26岁的王传福,成了全院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谁也没想到,学术生涯一片光明的王传福,会在一年后开启另一段更传奇的人生。
1993年,有研院和包钢集团合作了一个项目,要在深圳开一家搞镍氢电池制造的公司,被派过去当总经理的,就是王传福。
也正是在王传福南下任职的第二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传福得知日本因为环保的问题,要放弃传统的镍镉电池产业。
他意识到,机会来了。
当时我们正值改开初期,解决贫穷的重要性要远远大过环保问题,日本放弃镍镉电池,王传福认为,咱们还是可以搞一搞的。
说干就干,1995年2月,王传福果断辞去优渥的待遇,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在深圳郊区的一处破旧厂房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比亚迪,诞生了。
仅仅是过了6年,比亚迪的镍镉电池销量就冲到全球排名第一,镍氢电池销量全球排名第二,锂电池销量则排名第三。
“我不相信运气”,在若干年后,王传福在回应外界关于比亚迪发展的“运气论”时,如此说道。
确实不是运气。一家新兴企业,能生产和能大卖中间隔着一条鸿沟,而连接这条鸿沟的桥梁,就是王传福为了控制成本做的一项决策。
用便宜的半自动人力线,取代昂贵的机器生产线。
这次决策的效果比想象得更好,在和同类企业相比,成本足足降低了三分之二,让比亚迪获得了充足的议价空间。
正是靠着控制成本腾出来的“性价比”,比亚迪拿下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核心客户后,于2002年在港股上市,当年的营收高达22.91亿。
随后,比亚迪又转入手机零部件产业,并开展了手机代工业务。至此,比亚迪顺带完成了电子代工厂的一整条产业链。
还记得疫情期间,比亚迪“改行”做口罩的事吗?比亚迪之所以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做到日产口罩超千万,成为全球第一大口罩生产商,就是因为这套人工产业链有超强的灵活性。
而这种灵活性和控制成本的能力,就是王传福的“底气”。
要知道,工业革命的核心就藏在小小的手机里。
动力,能源。
没错,王传福准备干汽车了。但这时候,投资人却成了拦路虎。
“如果你坚持收购,我们就抛售比亚迪的股票,直到抛死为止。”
但这并没有拦住王传福的收购之心。2003年,比亚迪并购“秦川汽车”杀入汽车行业,买车,拆车,逆向研发,创新....终于,在2008年,首台插混车型比亚迪F3 DM搞成了。
押注汽车电池市场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的王传福,这一次甚至提前踩中了时代的风口。
比亚迪的至暗时刻
2019年,在上层的推动下,13个城市开始做新能源的试点工程。
次年5月底,财政部、科技部、工业信息部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讨论,决定在5城试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财政补助方案。
但飓风的掀起,总要时间来酝酿,在踏上风口之前,就是最黑暗的时刻。
时间拨回2011年,当时比亚迪整体回归A股,但数据实在“难看”:
归母净利润仅为13.85亿,直接腰斩。
这还不是“底部”,2012年的比亚迪营收再次下滑4.05%,归母净利润只有0.81亿,同比暴跌94.12%。
根基动摇了。
在比亚迪“大跨步”的同时,诺基亚、摩托罗拉被智能手机打入尘埃,作为电池供应商,比亚迪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手机业务受到影响后,国内低迷的汽车市场又给了比亚迪沉痛一击;而光伏等比亚迪提前布局的行业也同时进入低谷。
本就进退维谷的业绩,更是雪上加霜。
也该“触底反弹”了。2013年,在各地对新能源车补贴陆续到位的同时,王传福重新布局新能源汽车战略,握住了这一根“救命草”。
2013至2019年间,比亚迪营收规模从528.63亿增至1277.39亿,复合增长率15.84%。同期,比亚迪所获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累计达76亿,约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44%。
然而,依靠补贴的发育是难以持久的。
2017年,国内汽车行业继续下行,同时,在各种牛鬼蛇神瞄准新能源汽车以后,补贴力度开始下降,莉姐记得,如果按照当时的政策来看的话。
补贴力度至少下降40%。
这还没完。2019年3月国家四部委再次下调国家补贴、取消地方补贴。反馈到比亚迪身上,那就是逐年下滑。
2017年至2019年,比亚迪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66亿、27.80亿以及16.14亿。
成也补贴,败也补贴。
再次蛰伏的比亚迪,只能在“至暗时刻”中,等待光明。
“刀片”划开新世界
苦等的希望终于来了。
2020年,是“新能源年”,最先“反弹”的就是补贴。
2020年4月,四部委明确补贴继续延长,用意是要让过渡更加平稳,同年,比亚迪开始“上天”。
但这次比亚迪的“上天”就不仅仅是因为补贴了,而是“一把刀”。
王传福用“刀片电池”,划开了新世界。
2020年3月,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在刀片电池发布会上,王传福意气风发。
“刀片电池体现了比亚迪彻底解决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将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倒逼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作出改变。”
市场反馈也非常出色,当年七月到十月,仅仅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系列,累计销售就达到了18362辆。
买现车都得等好几个月。
也是在7月,招银国际在首次覆盖比亚迪的研报中点出“买入”评级的原因之一:
“刀片电池:潜在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而在招银研报出台之前一个月,比亚迪的半导体公司引入30名战略投资者后,估值已达102亿。
在2020年中国电动车百人大会上,王传福感慨万分:
“越是出现调整的时候,就越是技术创新的时候,越是企业变革的时候,越是苦练内功的时候。”
苦练内功,就是为了能在技术创新、企业变革的关键期“走对路”。
回顾比亚迪的发展历程,从手机电池业务,到手机代工,再到新能源造车领域,以及“改变规则”的刀片电池和光伏等新能源领域。
比亚迪在一次次的“正确选择”中搭建了一个全产业链,但最终能否成为新能源这股大趋势的“霸主”,还需要用时间来验证。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6月,摩根士丹利曾将比亚迪评级下调至“低配”,原因是:
全产业链限制了成本转嫁能力,所以盈利充满了不确定性。
莉姐认为,未来就是充满不确定的,但从王传福对雷军说的那句话来看,王总最起码还是保持了对未来的慎重与警惕。
美团的王兴曾经评价国内电动车的发展,我觉得用在比亚迪和王传福身上也未尝不可:
在传统汽车领域,我们没有理由赢;在新能源汽车上,我们同样没有理由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