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有益)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七
大唐天宝九年,即公元七百五十年。已经五十岁的王维,必须经历人生中不得不面对的又一别离:母亲病重,子欲养而亲不待。
弥留之际,大约是回光返照,母亲反而不觉得痛苦,她问:“儿子,你还记得你的童年吗?”
怎么可能忘记呢?王维始终记得,原来的老家是太原祁县,后来搬家迁移到山西永济。父亲王处廉,也是体制内的公务员,当过汾州司马(属于军队职务,专门负责管马匹)。王维幼时,父亲就已经去世。甚至已经记不清父亲的模样。母亲崔氏出身赫赫有名的博陵大族,知书识礼。尽管没有父亲,王维和弟弟王缙(当过太子宾客,属于太子东宫属官,其职责是调动护卫、侍从,给太子建议等)还是得到很好的教育。
两兄弟都没有给母亲丢脸。
母亲又问:“儿啊,你知道你为什么叫王维、字摩诘吗?”
怎么可能忘记呢?“维摩诘”这个名字翻译过来就是没有污垢,即“净”。“维摩诘”是印度高僧,母亲把他的名字拆开来为自己命名,《维摩诘经》,王维从小就会背诵。
母亲是虔诚的佛家弟子。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
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文中写到的“大照禅师”,名叫普寂,是北禅宗神秀的大弟子。母亲曾经在普照门下守戒习禅三十多年,是佛学修养较高的北禅宗俗家弟子。
王维突然想到,母亲学佛几十年,会不会就是为了开导眼前历遭悲厄打击的儿子,让其解脱身心的桎梏?
母亲安详辞世,王维泪如雨下。
大唐天宝十四年(公元七百五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发生了著名的“双十一政变”。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领番、汉军队十余万人反于幽州,简直是如同疯狗一般,势如破竹、来势汹汹,十二月十二日,东京(洛阳)沦陷。
大唐天宝十五年(公元七百五十六年)六月九日,哥舒翰兵败被俘,投降叛军,京师震动。唐玄宗仓皇幸蜀(逃跑到四川的意思),大部分后宫佳丽以及官员没有来得及跟上。安禄山打到长安后,开始“三光”政策,肆意奸淫掳掠,搞得王孙公子、群僚、百姓,绝大部分沦落叛军之中,受尽苦难。
这个时候的王维,已经当上了朝廷的给事中(皇帝专职顾问),官阶正五品上。由于事情发生太过突然,节奏没有跟上,也和大家一样,遭安禄山抓住了。
哦豁!这下完蛋了。王维甚至连遗书都写好了。
却不谙,这位安禄山,大字不识一箩筐,却喜欢卖弄风雅,有时候居然还要写诗(尽管让人笑掉大牙)。帝都打下来后,他开始建立自己的“朝廷”,总不能用些酒囊饭袋吧?他开始大量搜罗玄宗旧臣,要求他们过来当“官”。敢不来?弄你。
王维当然是安禄山器重的重点对象之一。但是王维坚决不上当,逼慌了,吃了药(当然不是致命那种,还不需要自杀),搞出一个“天天肠道严重感染,拉得不能正常上班,甚至华都说不出来”(服药称痢,伪装痷哑)。
然鹅,安禄山不管这些,给他讲:“必须也给我当专职顾问(给事中)”。王维表示:“身体不行,这个工作搞不下来。”安禄山很生气:“尼玛竟然不给面子?老子要整痛!”一气之下,把王维关在菩提寺,让他禁闭反思。
王维“坐禁闭”期间,安禄山为庆贺战功,在凝碧池大宴“群臣”。他搜罗了唐玄宗的梨园子弟百余名奏乐助兴。但是大家表示“非暴力,不合作”,完全不配合。乐工雷海青把乐器砸了,向着西京方向毛起哭。安禄山发火了,把雷海青绑在殿柱上,肢解而死。
当好兄弟裴迪把这个事情告诉王维后,王维百感交集,写了一首《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原有一个咚长的名字:《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表达的意思是:安史叛军是卵的,闹得再凶,也等求于零。我们只认大唐天子。
但他毕竟心性懦弱,不敢像雷海青那样砸东西表忠心,也不敢和安史逆贼明着干。他就想躲到佛家世界,远离是是非非。写了一首《口号又示裴迪》:
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
悠然杖藜策,归向桃花源。
大唐至德二年(公元七百五十七年)十月,大唐皇帝唐肃宗终于带兵杀回来了,收复了东都洛阳。
秋后算账的时间到了。竟然敢在我落难的时候背叛我?唐肃宗把曾在安禄山军中供职的三百多文武官员全部抓了回来,挨个挨个整。王维也不例外,被判为三等罪,面临被流放或远贬外官的惩罚。
但是,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王维那首《凝碧池》诗,很快就传到肃宗手里。皇帝一看,这家伙居然是无间道啊!加之在平叛中功绩卓著的王维的弟弟王缙(时任刑部侍郎)愿以己官为兄赎罪,皇帝决定网开一面。但是惩罚还是必须意思一下的,就决定贬为太子中允(职责是负责太子文令的审读复核,正五品下)。
心情很受伤,不想再上班。王维在《酬张少府》中写道: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从此后,他有事上朝,无事还家,抽空作作画儿,钻研钻研佛学,悉心经营他在终南山的辋川。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仅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己。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时的王维,官反而做得越来越大。
同年,又被提拔为太子中庶子(太子宫中的主管)、中书舍人(职责是草诏拟旨,正五品上)。大唐乾元二年,又被提拔为给事中(负责百官奏抄,正五品上)。大唐上元元年,被提拔为尚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正四品下)。这是王维的最后一个官职,也是我们称之为“王右丞”的原因。
为啥运气来得这么凶猛?王维的才华毋庸置疑,但这“迟来的辉煌”,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唐肃宗李亨和他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在赌气,只要李隆基不喜欢的人,李亨偏偏要重用。
喵的,活生生搞成了“运气型”人才。
忍了。对此王维心知肚明,可他看破不说破,一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边过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田园生活。
对于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他管不了,也不想管。为此,他发明了一个四字咒语“关我求事”,十分管用。
大唐上元二年,公元七百六十一年,王维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平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临终无病,遗亲故书数幅,停笔而化。
去世前两年,他将辋川别墅改为寺院,又将自己职田中的粮食用来为灾民舍粥。
王维在鱼龙混杂、朝不保夕的官场中,从小吏修炼成诗佛,死的时候,却像一个得道高僧。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如是,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