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丨如何消化多余的酒店?
去年我一次论坛上谈了中国饭店业的蜕变,现在我继续说说蜕变之后的事。
当前,中国饭店业正在为“泡沫”买单,这个过程很痛苦。大家都知道,“泡沫”由政府与开发商合谋造成。令我们酒店人极不愉快的是这个苦果最终由我们酒店业来吞咽。我预计在未来三五年中,我们的酒店,包括2000多家五星级档次的酒店在内的整个酒店业就像一只暴饮暴食的胃,都必须通过自行消化来排解多余的食物。
如何消化多余的酒店?
无非是“等”、“转”、“关”。
等:边微调边等待,好死不如赖活着;
转:有的开了月子中心、日本转过养老公寓、等等。写字楼也没人要;
关: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生成什么?不知道。
请注意我上面讲的是“多余的酒店”。
未来酒店业分布中,主流酒店仍然是星级酒店,包括商务酒店与度假村。
因此,中国饭店正处于变革期。
无论如何这是件好事!因为这是中国酒店业的进步、蜕变、重生、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
我个人认为,中国酒店业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事包括但不仅限于如下一些方面:
一、从行业层面来看,住宿业呈单纯性和与国际一致性趋势。
住宿业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中国饭店业”不同了。以前的关键词是“接待”,后来是“吃饭”,这个时代应该结束了。以住宿业为主体的酒店业改变之前的大餐饮酒店。大餐饮酒店以后还会有,那是餐饮主题酒店或特色酒店。
二、住宿业呈多元性趋势
住宿业的门类越来越多,过不了几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星级饭店、精品酒店、民居民宿、汽车旅馆……游客自由选择,各得其所。
三、客房总量与市场需求匹配
写给规划局看的《酒店可行性报告》、糊弄业主的《商圈调研报告》等走形式的时代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从立项开始的市场需求度;从市场定位考虑的匹配性;从设计建设开始的科学性;从投资回报谈起的必要性。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
“光要面子不要里子”、“堤内损失堤外补”将失去生存的土壤。
四、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困扰尚未解决,行业社会地位衰落已成为新的困扰。
许多大学取消了酒店管理专业,大多数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酒店行业工作是事实,并未见好转迹象。
酒店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1、智能化、高科技大量应用于酒店业。这将替代部分劳动力。
2、凡有人工服务的项目及产品会“质优价高”。
3、酒店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回归“正常”。
失却了“外事接待”、“奢华场所”的光后的优越感,也无“侍候人”、“低人一等”的卑贱感。这个行业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才叫“正常”。当今无论从业人员素质还是行业社会地位都到了低谷,触底反弹,回归正常是必然趋势。
4、改变人才缺乏的基本路径:
高层管理者:吸引跨界高素质人才进入是办法之一;
中层管理者:为高素质人才设置发展“绿色通道”是途径之一。例如“管培生项目”;
一线员工:人力资源公司分类提供是不错的办法。
五、产品转型变化趋势
产品健康:原材料朔源机制。出处、加工、成分等有案可稽。
产品品质:精致有附加值,普通无须花哨。
产品分类:商务、公务、家庭、聚会、宴席……内容有别,价格有别。
六、能源成本居高不下。品质与价格必须挂钩。
1、从智能着手的管理科学;
2、从产品分类考虑的价质相符。
七、新市场——家庭出行的生活方式值得关注
八、以符合国际价值链体系为前提的改良、融合是中国酒店发展方向。
九、中国人对于文化诉求高,文化交融成为酒店各个环节的课题。
例如:管理模式:西为形、中为本,中西交融是最佳选择。
十、两权能否分离是酒店人能否冲出管理智慧“牢笼”的关键。
“两权分离”起源于美国,现在成为“夹生饭”。国际上大公司“暗吃”、小公司“强吃”的现象比比皆是。
十一、管理方法上,机制解决积极性问题——核算微小化;做好做精做自己——品牌诞生有了土壤;服务流程更简便实用;用品配置有加有减,人性化是根本。
十二、诚信和品牌成为酒店企业追求的最高荣誉。
犯错(罪)成本将大大增加。
不发展即发展——过程很重要。“潜心”、“细节”等成为关键词。
【作者简介】
黄鉴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从事旅游与饭店管理工作,先后在无锡太湖饭店、无锡喜来登大饭店以及海南、广东、山东、山西、北京等地近十座城市的高星级饭店担任总经理;曾任无锡市旅游局市场开发处副处长、北京东方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北方区总经理、山东蓝海酒店集团执行总裁。现任无锡日航饭店执行董事兼中方总经理;无锡旅游饭店协会会长;无锡市旅游协会副会长;江苏省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员;国际金钥匙组织中国区副秘书长;并任多家院校兼职教授。著有《中国酒店管理模式》(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五颗星》(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