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一生有25个儿子,12个姓氏是直系后裔,看看你在榜上吗?
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拓土造人,后有三皇五帝、秦皇汉武。悠悠华夏历经千载传承不灭。中国作为世界上传承时间最为悠久的文明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上经历了无数次的起起落落。这其中不但有中华儿女勤劳刻苦的坚韧精神,同时也因为有这我们对于民族的很厚情感。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重视传承的民族。家,作为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重要纽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语云:皇权不过县。县以下便是家的范畴。而家这个社会基本单位的传承,却依赖于我们姓氏所赋予的内在精气神。
要谈姓氏的由来,那首先要从'炎黄子孙'着四个字说起。
'炎黄子孙'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无不渗透着一种厚生爱民的精神,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作为华夏文化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以及文化特征。
炎帝教人们农耕,医药;黄帝教人们建造宫室,车马;神农遍尝百草求医问药;仓颉造字以录文明。在中国神话中,我们家的祖先无一不是以民为重的伟大首领。
上古时期三个势力较大的部落,一个是神农氏炎帝带领的部落,他们以农耕谷物为生;一个是轩辕氏黄帝领导的部落,他们主要以游牧为生;还有一个就是蚩尤为首的九黎族。三个部落都想吞并掉其他两个部落,统一天下,为自己的子民带来更好的生活。
蚩尤原本也是炎帝一族,只因为他和炎族闹了矛盾,后来便自立门户,自己在外发展。蚩尤善于冶铜铁,制五兵。仗着自己武器坚利以及手下的兄弟骁勇善战,便首先挑起了战事,不断的挑起战事。于是神农氏在蚩尤军队的冲击下不断落败。
随后炎帝便向黄帝求助,黄帝的部落在中间,西边是炎帝,东边是蚩尤,为了避免腹背受敌,黄帝就选择了先发制人。在阪泉之野击败了炎帝,并收服了他的部落,于是炎帝黄帝两个族群渐渐融合,形成了最初的'华夏'。
随后黄帝又厉兵秣马,在涿鹿之野与蚩尤展开了生死大战,最后凭借天时地利和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败了蚩尤,收服了九黎族。
之后人们为了纪念炎黄二帝的功德,便尊称他们为'人文初祖',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便自称炎黄子孙。直到今天,炎黄子孙四个字已经成为一种深深的刻在我们骨子里面的文化内涵。
黄帝所赐姓氏的演变
黄帝一统后,制定各种相关的制度,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进行了各种发明创造,造出了舟车,衣裳,宫室,音乐,历法,让仓颉造字,让其辨识五土,去除杂草并挑选良种播种。
在黄帝的带领下,部落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以五谷为生的中华文明。而他所引领的时代,也是滔天洪水来临之前最繁荣昌盛的时代。
黄帝共娶了十四位妻子,其中有四妃,有十嫔,之后诞下25个儿子,其中有14个儿子被赐姓,共得到姓十二个,分别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由于部落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些有姓氏的子孙渐渐脱离母族,在外建立起自己的部落和邦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十二个姓又不断演化出新的子姓。
后来的百家姓中,大部分的姓氏都是由这十二个姓演变而来的,由姬姓衍化而来的就有周、姬、鲁、郑、毕、杨、蒋、柯、茅、管、蔡、吴、孙、白、万、燕、沈、卫、方、柳、贺、孟、董、温、毛等姓,由祁姓演变来的有伊、邬、黎、杜、房、唐、陶、刘、范、先、士、居等姓,由己演变而来的有尹、桑、张、勾、偃、苟、金、蒲、路、潞、阮、理、舒、安、李等姓。
当然随着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这些统计并不完全准确,但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姓'和'氏'的产生
知道了自己姓氏的来源,我们再来聊一聊姓和氏分别代表着什么。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的生命短暂,自然环境又比较恶劣,所以人类的数量不多,大部分都是以家为单位聚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生存下去。
后来随着人类对火和工具的使用,他们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人类开始大量的繁衍。为了区分众人之间的关系,辨别宗室血亲,便有了姓和氏这两个代号。由出土的的上古时期文献来看,姓是指母亲一脉的血缘关系;氏,是指父亲一脉的血缘关系。
这和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姓氏概念正好相反。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姓是古时候的氏,我们现在的氏,却是古时候的姓。
这是因为在王朝建立以前,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女性作为权利支撑的母系社会。这样的情况一直到先秦还保留着。秦始皇嬴政,《史记》的记载,“秦之远祖为五帝之颛顼。传到柏翳时,因养鸟有功,被帝舜赐嬴姓。”如果按我们现在的起名方式,秦始皇可以叫赵政。
而从汉代开始,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母系社会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自此以后我们所谓的姓已经变为了原始社会的父氏。至于氏,则变为并非独指父系的血脉关系,同时也指母亲一脉的血缘。比如说张三家的女儿嫁到了李四家,那么就称她为李张氏。
我们把时间再往回拨,周朝建立后,曾颁布了较为完善的宗室礼法制度。当时只有贵族才配拥有姓氏,而普通的平民百姓是没有完整的姓氏的。而当时姓和氏的职能不同,男性称氏,是为了明贵贱;女性称姓,是为了别婚姻。
所以那时候的同姓不能婚配指的其实是母系一脉的血缘关系。这也就有了周朝没落灭亡,礼崩乐坏时,楚庄王的问鼎中原。
名和字
古时候的人除了姓名,还要有字,亦称为表字。据记载,孩子出生三个月后要由父亲为其取名,男子20岁弱冠时,自己取字;女子15岁既笄时为自己取字。并且名和字之间还要有一定的联系。比如说屈原,姓屈名平字原。
在《尔雅》中有载:'广平曰原',即是其义也。'在平时的称呼礼仪上,尊对卑,长对幼,或者自己谦称的时候要称名;卑对尊,幼对长,或者平辈之间互称时要称字;至于号,其实和字的差别不是很大,且与名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最尊敬的称呼,其实是既不称名,也不称字,如孔子的弟子称其为仲尼。)此外还有谥号,庙号,私谥,以及取字时的避讳等等。
虽然中国古代在名字上的规则繁琐复杂。但是却无一不代表了中华文明在千年传承中对于祖先的敬畏之情。作为华夏儿女,今天我们依然沿用着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姓氏。
我们同在一片土地上生活了千年的各个少数民族,若要一一论起姓氏的起源,相信必定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宏论。每当我们追本索源,探求我们的来历之时是否都会在心中因为自己的姓氏和自己的民族而无比自豪呢?
文/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