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杂谈诗词阅读(二二)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雨中渡滇海(其三)
劫灰难遣古今平,汉武旌旗尚有声。
不道仍多遗恨在,久疏跨海制长鲸。
《校注》曰:“'汉武’句:接前句,意谓武帝旌旗征讨南诏的军声尚在耳边。”(第100页)
按:《史记》卷三〇《平准书》曰:“作昆明池。”唐司马贞《索隐》曰:“《黄图》云:昆明池周四十里,以习水战。荀悦云:昆明子居滇河中,故习水战,以伐之也。”
《史记·平准书》又曰:“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索隐》曰:“盖始穿昆明池,欲与滇王战。今乃更大修之,将与南越吕嘉战逐,故作楼船。”
又《汉书》卷六《武帝纪》曰:“元狩……三年……秋……发谪吏穿昆明池。”唐颜师古《注》:“臣瓒曰:《西南夷传》有越嶲、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
据以上史料,可知汉武帝所开掘的昆明池,在京城长安。其初始目的是为了训练水军,准备讨伐远在云南的昆明国(一名“滇”)。后来为了与南越水战,又大修该池,并建造了十来丈高、上有旗帜的楼船。
由于汉武帝开昆明池是为了“与滇王战”,以至后世亦称“滇海”为“昆明池”,故潘先生渡滇海时,由“此昆明池”联想到了汉武帝的“彼昆明池”,从而进一步联想到了汉武帝的楼船“旌旗”。
《校注》的缺点和失误在于:
一,未说明汉武帝所开昆明池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与“滇海”的历史关联。
二,汉武帝拟讨伐的是“昆明国”(或曰“滇”),而非“南诏”。
西汉时还没有“南诏”,“南诏”是唐代才有的。
“南诏”与“昆明国”,除了都在今云南外,并没有其它瓜葛。
因此,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武帝旌旗征讨南诏的军声”。
要之,“汉武旌旗尚有声”应解释为:仿佛还能听到昆明池里,汉武帝的楼船上,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声。
雨中渡滇海(其五)
七二峰峦已陆沉,梦中无复有岖嵚。
昆明池水具区水,莫问烟波何处深。
《校注》曰:“黄山有七十二峰,为江南胜景,句中以黄山喻指中华大地。”(第101页)
按:在这首诗中,作者因眼前的“滇海”亦即“昆明池”,联想而及自己所熟悉的江南太湖亦即“具区”(“具区”是太湖的别名)。
“七二峰峦”实指“太湖七十二峰”,唐皮日休《初入太湖》诗:“疎岑七十二, [山双] [山双]露矛戟。”当时太湖流域已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故曰“已陆沉”,故曰“梦中无复有岖嵚”。
黄山固然也有七十二峰,但诗中没有其它任何字面与黄山有一丝一毫的关联,故不可取。
至于“以黄山喻指中华大地”云云,又在此误解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就更不妥当了。
寂 寥
剩有寂寥是耶非,纸窗板屋雨霏霏。
梅边消息春偏晚,帘外呢喃燕久稀。
不入时缘从我好,聊安懒未与心违。
矢弓我马离离古,便并周车猎一围。
《校注》曰:“从我好:坚持自己的爱好。'聊安’句:意谓姑且安于疏懒的现状只因是战争的颠沛流离所致,这并没违背自己奋发有为的心愿。”(第111—112页)
按:“从我好”的“好”,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爱好”。它是“好尚”,是比兴趣更高级的层面,有原则的意味。
这里的“安懒”似乎也与“战争的颠沛流离”无关,“心愿”亦不指“奋发有为”。
以意逆志,笔者以为,这首诗当是潘先生因治校理念、艺术主张以及处理人事关系的准则与时不合,暂时离开国立艺专领导岗位而赋闲时的作品。
“不入时缘从我好,聊安懒未与心违”,意思是说,我的不入时宜,是因为我坚持自己的原则;赋闲了,且安于疏懒,没有违心地阿附时好以求留任,故虽赋闲而心里坦然。
当然,这里边多少还是有点芥蒂。否则,他也就不会写这首诗了。这从诗题《寂寥》和首句“剩有寂寥是耶非”中可以感觉得到。
编后语: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