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北大人,守着门槛最低的高贵
明天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
可读书,从来不必等明天
无关贫穷富贵
无论黄发垂髫
读书与思考
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在阅读的时候
每一个灵魂都平等且高贵
为阅读搭建广厦的图书馆
则是我们精神的乌托邦
是照耀着六便士的月亮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
散落着一些“孤独”的北大人
他们守着一座座图书馆
守着知识的火种与求知的热望
图书馆是我人生之路的起点。
——周国平
北京大学1962级哲学系本科校友,现任深圳坪山图书馆馆长
被称为“平民哲学家”、“当代中国人哲学启蒙导师”的周国平是曾因解读尼采而风靡一时的文化偶像,更是让中学生们做了无数篇“阅读理解”的国民作家。而今,他是深圳坪山图书馆的馆长,“大家书房”的发起人。
周国平总结自己一生的成长之路,是从图书馆读书开始的。
儿时,周国平家住上海图书馆对面,从家中的窗户就能看到图书馆的自鸣钟。小学拿到毕业证,第一件事就冲进上海图书馆。图书馆如浩瀚书海,庄严肃穆之感,带给了他强烈的震撼。
中学时,周国平是学校图书馆的常客。不仅如此,用于通勤的零花钱也被他全数用来买书。但周国平回忆,彼时,阅读对他来说仍是一种求知欲的自然引导,并无多少选书而读的意识。用周国平的话来说,“人类的文化宝库,尚未对他打开。”
人类的文化宝库真正的对周国平打开,是他进入北大学习之后。
周国平将读书阅读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自主学习的阅读,另外一类是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回顾过往,他直言,在北大求学的时光,是他养成阅读习惯和提升阅读品味至关重要的时期。这两类阅读的基础,也是其在北大学习作学生期间打下的。
他总结自己在北大学习最大的收获,是成为了一个死不悔改的自学者。周国平表示,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终身的,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最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实现的。
阅读一直是滋养周国平的养料,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自己从图书馆与阅读中的收获散播出去,让更多人的爱上图书馆,爱上阅读。三年前,他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出任深圳坪山图书馆馆长。
图书馆是周国平心中最仁慈和最实在的文化事业。为了将坪山图书馆打造成切实提高人们幸福感的公共空间,周国平建立“大家书房”,请学者专家们按照自己书房的标准设计书籍推荐,最大程度地引领读者培养阅读习惯。各类讲座,读者见面会的举办也是层出不穷,为读者提供思想交流,陶冶情操的平台,力求文化深入百姓生活。
他提出“让经典走进大众,让阅读成为时尚”的阅读理念,并举办“与周国平共读经典”主题栏目。挑选经典著作,每月一本,开展讲座,还会与读者笔记写的好的读者交流,增加互动。
周国平根据自己多年的阅读经验,将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结三“不”主义。不务正业,博览群书;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不求甚解,为我所用。他希望大家广泛阅读,阅读大师之作,并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与知识的积累下,与豁然开朗,灵光乍现,不期而遇。
办让读者愿意走进的图书馆。
——李东来
北京大学1980级图书馆学本科校友,现任东莞图书馆馆长
“我来东莞17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12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余生永不忘……”读者吴桂春临别留言东莞图书馆,朴实的语言表达他对读书的热爱,留言在网络上刷屏。
这座让他余生永不忘的东莞图书馆,在馆长李东来的带领下,成为万千生活在东莞的人们心目中一个特别的港湾,建成中国大陆第一个漫画图书馆、第一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把图书流动车开到工厂、军营和监狱……
1980年,李东来进入北京大学就读于图书馆系。从北大毕业后,他便以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投身公共图书馆工作,将新世纪图书馆建设的思考和设想付诸实践,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现代图书馆服务模式。今年,已是他接触图书馆专业的第41个年头。
2005年,东莞图书馆新馆开放。一位读者的留言,让李东来和同事们印象深刻。在留言中,读者突出对图书馆的希望和礼赞——图书馆像一个港湾,每一个人都可以进来求知识,避风雨,或是歇歇脚,东莞图书馆,一个属于大家的图书馆。
读者的希望是图书馆工作的动力源泉,东莞图书馆的建设总是立足“人的需求”,以人为本,办符合读者需要的公共空间成了努力的方向。
图书馆要怎么和每个人建立联系,如何让图书馆走近市民、让读者愿意走进图书馆,是李东来与同事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们提出了满足读者“休闲、交互、求知”需求的理念,建设了“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空间布局。不仅提供读书的座位,还提供行人歇脚的位置,并将比较方便易得的书刊报架设置在座椅或阅览桌旁,可供读者随手取阅,从而在轻松的状态下亲近图书。读者希望图书馆能够开放得再长一些,于是国内第一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就这样诞生了。
为了让图书馆的服务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市民的需要,东莞图书馆注重读者的细分,开发了各种专题图书馆,漫画图书馆、粤剧图书馆、老年人图书馆、玩具图书馆、儿童天地……聚焦不同的人群,满足他们的需要。
此外,李东来还对另一个问题十分重视——如何通过专业化的支持和服务,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于是,东莞图书馆提供外来务工的技能培训、公益课堂等服务;考虑到东莞外来人口数量较多,图书馆还开办了粤语培训班。
公共图书馆的大门要向所有人敞开,要让不能来、不方便来图书馆的人也能享受图书馆的服务。于是,东莞图书馆提供丰富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图书流动车就是其中之一。从2004年第一台由老式面包车改造的图书流动车开始,东莞图书馆流动图书车开到了工厂,开到了社区,开到了军营,开到了海防。最大程度地让无法亲临图书馆的人,也能获得图书馆的服务,享受阅读。
图书馆是一个儒者丐者一视同仁的地方。
——倪晓建
北京大学1975级图书馆学系本科校友,曾任首都图书馆馆长
1975年,倪晓建走进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学习,之后经过了20年的教学生涯,又走到了首都图书馆做了15年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他说,“图书馆是大众终身学习的地方。”这些年他带着北大获得的所学,从理论到实践,把“大众”、“终身”、“学习”这些关键词浸透在他与图书馆紧密相连的学习、工作中,助力图书馆事业和全面阅读的发展。
在倪晓建眼中,图书馆是一个天堂,不应有众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把这个空间给读者,把更多的选择给读者,这是图书馆应该做的。”不论年龄、知识水平高低,也不管你的身体如何、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你想进一步学习,图书馆都应是可以包容的。”图书馆不止于藏书,更是社会的大课堂,“是一个伴随你成长一生”、“是一个儒者丐者一视同仁的地方。”
书籍是文明的种子,那图书馆便是文明的基因库。问起最满意的作品,倪晓建便会骄傲地提起2002年启动的北京记忆项目。这个项目抢救口述历史、收集民间北京故事、数字化这些资源,让北京人、全国人,乃至让全世界人知道北京、了解北京,也算是区域性记忆保存的首创。
十多年来,他还举办换书大集、健康课堂、儿童涂鸦留存展览等活动,与他理解的一般:“图书馆馆这个平台大戏台子一样的,在这个戏台上只要是与文化有关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登上这个戏台。”更多能让增长知识、提高文化修养的活动,被他一一引进图书馆,照亮更多人的生活。
如今,倪晓建虽然已不再担任馆长的工作,但他仍然希望希望更多北大的老师学生可以参与到推动全民阅读中来,“大家根据所学所读,向社会大众推荐一些书籍,让大众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读到经典的书。”
阅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陈红彦
北京大学1983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校友,现任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陈红彦倡导,阅读古籍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2021年春节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陈红彦和她的同事们给这个节目提供了学术支持。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讲了《尚书》,激起了不少人对中国传统古典文献的热情。
在陈红彦看来,《典籍里的中国》对于探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渠道无疑是有益尝试。“让今天的年轻人将优秀典籍中的优秀文化接过来、传下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阅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那么不管是刚刚认字的小孩,还是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内在气质,丰富自己的人生,获得很多的人生感悟,让每天都充满喜悦。”陈红彦希望,更多的人可以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生活。
杨沛超
杨沛超,1978级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本科校友,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从业以来,他为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专业图书馆服务做出重要贡献。在图书馆事业重要刊物《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资料工作》、《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学研究》等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刘显世
刘显世,1986级政治学与行政管理本科校友,现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主任、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他打造“图书馆 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开办国学系列公开课,邀请国内知名的大学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参加。提出“保国粹、启民智”的立馆宗旨,推出“奎虚图书奖”,推广山东地方文献;设立“文创空间”,打造鲁图文创品牌。
刘淑华
刘淑华,1987级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本科校友,现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图书馆馆长、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她重视基层图书馆建设工作,艰苦摸索,通过治馆、治人、治学多角度发展,让赤峰市图书馆向管理自动化、资源数字化服务智能化转变,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型。赤峰市图书馆在2013年荣获“全国年度优秀图书馆”称号,为基层图书馆转型提供生动案例。
陈俊
陈俊,1998级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校友,现任深圳雅昌艺术中心图书馆馆长。主张艺术需要“靠谱、坚持且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事出版十余年,策划过百余种艺术、非遗、学术类图书,曾获得过统战部优秀图书奖、国家新闻总署推荐青少年百种优秀图书奖、美国印制大奖优秀奖等。
一座图书馆,其中蕴含着无穷能量,小到可以影响一个人,一所大学;大到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
部部典籍,记录着人类万亿年生长的智慧;层层书架,收藏着人类文明思考的印记。
在这里,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对话大师,碰撞思维的火花;在这里,我们亦可以读书品茗,稍作歇息,偷得浮生半日闲。
春日正好,不妨推开图书馆的门,去看一看这扇门后,博大精彩的世界。
而你所步入的这方书山桃源,此间温宁背后,是一群“孤单”又勇毅的北大人经年如是的值守。
......
更多寻访“北大人精神”深度报道,请持续关注北大官微!
/互/动/有/礼/
周国平老师签名图书
国家图书馆手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