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01—105)

晚风随笔(101—105)
杨逸明
(101)
我们读古人的诗,总觉得作者是活的。我们读很多今人的诗,反而觉得作者是死的。古人能原创首创新创独创,今人却往往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辛弃疾说:“恨不跃身千载上,趁古人未说吾先说。”为什么?因为古人说过了,我就不能也不必再重复说了。而当代很多诗人,却是“幸得生于千载后,趁古人说过吾重说。”黄庭坚说:“文章切忌随人后。”当代一些诗人却是“诗文恨不随人后”。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里很不满意诗歌“缉事比类……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但我觉得借古语申今情还不算什么坏事,很多人借古语申古情,甚至借古语还申不出情,毫无灵气生气,真不像活人写的哩!
(102)
用文言文写文章,甚至洋洋洒洒,文采斐然,当然是读书多学问好的表现。但是如果文章的思想见地平平,或者重复一些常人能道的观点,那么依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好文章。他们只是一些驾驭语言文字的熟练工而已。有些学者教授,写诗著文三坟五典之乎者也,却写不出真知灼见,诗文没有一点思想的火花。实际上他们还是没有读懂古人诗话所说的“不关堆垛”的道理。许多传世文学名作竟然是由低学历作家创作,再由高学历的理论批评家去说三道四。会生蛋的母鸡不一定很肥,母鸡太肥了反而不生蛋。
(103)
险韵窄韵,如江韵覃韵盐韵咸韵,韵部中字不多,而且组词也少,虽然难写成诗,但有时动一下脑筋,并非无从下手。所以有时更被人喜欢用来显摆一下自己的才情,但首先必须是你得有才情。像是小小一个蹦床,玩得熟练也能蹦出几个高难度的既惊险又精彩的动作。又像是在钢丝上走来走去,还要显摆一些不断赢得喝釆和掌声的姿式和造型。如果在蹦床和钢丝上做出的动作不精彩,甚至还很难看,那就不必丢人现眼啦。
(104)
艺术博物馆和工艺品展销公司是两码事。唐诗宋词已陈列在博物馆里,当代诗词创作大多还在展销公司叫卖。前者是艺术,后者大多是工艺商品。当代诗词创作要争取进入当代艺术精品博览会,就要创作出有当代精神面貌的作品。但很多当代诗词作者一味泥古仿古制造假古董,始终跳不出膺品范畴。
(105)
古人创作的优秀作品,都有一定的思想层面的高度和深度。或老庄,或儒释,或禅理禅境,或达变达观,或妙言妙理。屈原的《天问》,已经把哲学家没有讲清楚的问题,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诗人表现的思想是积极的,抒发的感情是健康的,说理的逻辑是严密的。诗人要感情丰富,思维敏锐,见识不凡,头脑清醒。诗人当然也可以用新鲜形象的语言,来表现第一流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观点,但是千万不要去重复三、四流的所谓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论调。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