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医对五脏“苦欲补泻”的理解【一点资讯】
宋末金初,中医学的发展一改前人依赖“考据”、“训释”陈腐之风,造就一批具有医学变革精神的大家,张元素、刘守真即为其突出代表,他们对经典理论多持实用、致用态度,而不是迂腐于书本。在这种环境下,亦开创了当时的医学流派之争,为脏腑、六气辨证奠定了根基,亦开创了后世温补、寒凉之争的先河。今天我们要讲的张元素就是后世知名补土派医家李东垣的老师,亦是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
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易水县)人 ,生卒年不详,与刘完素同时代而年龄略小,是易水学派的创始人,温补学派的奠基者。后人称其为易水老人。
张元素从小天资聪慧,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岁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下第。感叹命运多舛的他静下心来,醉心于医学,后因治愈当时的名医刘完素而名传天下。他虽未列入金元四大家之一,但其学术造诣深厚,对后世影响也十分巨大。任应秋在《医学启源·点校序言》中评价“张洁古、刘守真、张子和、李明之四人者作,医道于是乎中兴”。
张元素从小努力刻苦,一心想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走上人生巅峰。但是他的科举道路并不顺畅,二十七岁那年考进士时,在答卷上犯了“庙讳”(庙讳,就是用了皇上祖宗十八代名字里其中的字),因古时对这些十分的忌讳,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得遵守,因此仕途之路断绝了。后来,张元素转头学习医学。但他在学医路上并没有考科举进步那么快,行医之初,他只是个寂寂无名之辈,让他名传天下还是因为这件事:
有一次,在社会上盛名已久的医家刘完素(金元四大家之一)病了,感伤寒八天难以进食,刘完素自己以及他的弟子都束手无措,多方诊治皆无好转。张元素听闻名医病了,遂前去探病。刘完素见张元素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辈,脸转过去冲着墙壁并不理睬他。张元素问道:“您为什么要这样呢?见我有何羞耻?”在他弟子的劝说下终于愿意让张元素为其诊脉。脉诊结束,又询问刘完素一些症状。刘完素是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六气过甚皆能化火”,故用药多以寒凉药物。张元素为其诊脉后,观其病情写下一方,问道:“您是不是用的这个方子?”,刘完素看完后惊道:“确是此方”。张元素道:“您耽误了,这方子过于寒凉伤阳,阳气减弱则汗不能出,邪不能外出。现在脉象如此,当以调理脏腑为主”。刘完素按照张元素的说法服药后,很快痊愈。张元素因此成名。
张元素继承前人理论并结合自身临证实践总结,形成了完整的脏腑辨证体系。他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挥对后世中医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苦,可理解为“以……为苦,厌恶、痛恨”,违逆脏腑生理特性、功能。其表现形式为或太过、或不及。“欲”可理解为“希望、想要”,即顺从脏腑生理特性、功能。“补”即有顺从、增强之意,顺从脏腑特性,增强其功能。“泻”即违逆之意,削弱脏腑功能。
苦欲补泻理论,是根据五脏不同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特点进行补泻的基本法则,指导着临床用药。是连接脏腑辨证和归经理论、升降沉浮等理论的桥梁。
《医学启源·脏气法时补泻法》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肝欲散,急食辛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 ,白芍药。”
“肝苦急”意指肝脏疏泻太过或藏血不足。肝为刚脏,性急志怒,如若疏泻太过,易使自身受损,易累及他脏。肝血不充,五脏六腑失于濡养,病证则来。临床用药可用甘草,柔肝缓急,治疗肝气急。“肝欲散”意指肝疏泻不及,导致肝气郁滞,可用辛散的药物助其疏散之性,如川芎、细辛等。
另外,可用酸味药物收敛胆中相火,消起刚躁之性,如白芍。
举个例子,肝阳上亢名方“天麻钩藤饮”,临床效果显著。方以天麻、钩藤为君,石决明、川牛膝为臣。佐以杜仲、桑寄生、栀子、黄芩、夜交藤、茯神。诸药配伍,共奏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十味药中甘味药达八位,君臣占四味,足以体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医学启源·脏气法时补泻法》曰:“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黄芪、甘草、人参。”
“缓”即涣散,与酸性收敛相对。心气过于耗散,全身血液运行不畅,难以营养全身。症见精神萎靡、失眠健忘、头晕等,更有甚者出现神昏谵语等。五味子,味酸,性温,归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的功效,常用其治疗心苦缓。
心属火,为阳脏,过于刚燥,心火旺盛常使心气不足,咸能软能润,使心火不至于亢奋,且能下交于肾水。芒硝,味咸、苦,性寒,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润燥,清热消肿的而效果。泽泻,味咸,具有利水渗湿、泄热的功效,故泽泻为水,化火以济火,水火交则肾足,故名为补。黄芪、甘草、人参,性甘温,能助火,逆其性故曰泻。
生脉散则是对“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发挥的方剂。
脾的苦欲补泻
《医学启源·脏气法时补泻法》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脾主运化,其运化水液不行,则易出现痰饮、水肿等湿邪疾病,故“脾苦湿”。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故可用其燥湿,改善脾运化功能。
“脾欲缓”,意指脾胃功能应缓和畅达,如若脾失健运,则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甘草、人参为味甘之品,顺从脾的生理特性,故曰“急食甘以缓之”。黄连,味苦,能泻能降,违逆脾的生理特性,故曰“苦泻之”。
肺的苦欲补泻
《医学启源·脏气法时补泻法》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肺欲收,急食酸收之,白芍药;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
肺失宣降,宣而不降,则肺气上逆。“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苦药可清热泻火,火降气顺,因此,急则用苦药可使肺气宣降恢复正常。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故可用以泄之。
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主持人体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气宜聚而不宜散,因此酸收肺气以为补,故以白芍、五味子酸收。反之,肺气郁闭 太过 , 郁而化热 , 应用辛散以泻之,用桑白皮,其性寒,归肺经。此处泻,指辛散药以使肺热郁闭宣发,而泄指苦降药使肺气上逆得以肃降。
肾的苦欲补泻
《医学启源·脏气法时补泻法》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泻。”
肾主水液,其气化功能起到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肾应冬,寒气当令,阳气内敛,若过寒伤及阳气或阳气内敛太过,则会出现肾之气化失司,津液不布,可致机体失润。而辛能开膜理通气津,推动津液运行到达肾脏而除燥。故常以辛温之品以助肾之气化功能,使水液正常输布、排泄。
“肾欲坚”,肾应冬,冬日阳气潜藏于内,阴寒之气弥漫,万物闭藏,肾阴阳于此季节应当闭藏。五味之中,苦味可使肾“坚”。反之,若肾阳、肾阴不足,导致闭藏太过,可用咸软坚,使肾气通利。如肾阳衰微,用以真武汤或济生肾气丸。方中附子辛温大热,引药入肾经,又开膜理通气,推动津液运行到达肾脏而除燥,从而使肾之气化功能得从恢复,水液代谢正常。
张元素对苦欲补泻理论的理解完善了脏腑证治体系,充实了脏腑用药体系,为临证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