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生:和邵院长一起洗澡

故乡读书会,有态度,有温度。

  ◆  ◆

怀念

和邵院长一起洗澡

◎陈春生

别以为标题党,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几十年过去,仍不能忘怀——

1980年,我考入黄石师范学院(今湖北师范大学)中文系。9月8日从浠水兰溪坐船到黄石上窑,踏进市区那一刻,非常失望:刚下过雨的街道满地煤灰渣,积水也是黑的。人们大都穿着灰黑色衣服,楼房不高,水泥墙是灰色的,还落满了黑灰尘。父亲挑着行李,我既好奇又紧张地跟在后面,这是17岁的我第一次出门远行。在路人指点下,找到一门一路公汽站,我要去的地方叫沈家营,首次从入学通知书里知道此地名,觉得挺古怪的。

对都市的陌生感,让我有些晕眩和紧张。至今记得自己的可笑,刚看到窗外沈家营三个字时,我急不可耐喊:“停车停车,我要下车,我要到沈家营。”司机见我是乡下人,没见过世面,提醒说,别急,前面一点才能下车。满车的人都望着我,样子有些古怪,弄得我不好意思。

黄石师范学院就在沈家营黄石一中附近,坐落在覆盆山下,青山湖畔,我们入学那年,这所大学才组建七年,处于草创阶段,当时国家正处在历史大转折期,经济困难,百废待兴。了解学校历史才知道,黄石师范学院是借一中的几栋房子起步,整个学校就在两山夹一沟中,学校前面比较开阔,但填满煤灰渣,据说这里原是一片湖,水面和磁湖、青山湖相连,但我们进校时,煤灰渣堆积已让校外渣土比磁湖高出20多米了。这渣土是黄石火力发电的副产品。坦率说,当年黄石师范学院根本不像一所学校,更别说像大学了。1990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请华师的师兄到黄石游玩,他说,这是我见到的最差的大学校园。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我的大学。未来人生路,就从这个叫沈家营的地方开始——

那时新生入学教育,安排了整整一周时间。除了强调巩固师范专业思想,就是让我们相信,我们是天之骄子,是80年代第一届大学生。

入学教育活动大多安排在老大礼堂。老大礼堂在学校进门左拐,毗邻行政楼,行政楼外立有一座标语碑,有毛体书写的“继承抗大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一条不太宽的水泥铺就的上坡小道,通往老大礼堂。上坡左边一排单体红砖办公房,是后勤处办公地,学校当年核心区域就在大礼堂附近,办公、就餐、甚至上课都集于此……现在想来,当年办学条件是何等的简陋啊。我们进校时,就连大礼堂使用效率也极高:开大会就是会堂,平时就是饭堂,主席台还用作教室。我们和外语系、政治系80级曾一起在主席台改做的教室里上过公共必修课《中国革命史》。

按照惯例,学校安排院长邵达成给我们这些新生作报告。邵院长身材高大,面容慈祥而严肃,满脸皱纹,两个眼袋已很明显。灰色衬衣比较旧,但干净整洁。主持人介绍身份后,他就开讲,声音嘶哑,带点方言口音,他报告的内容今天已经记不全,但有几点后来不断被其他领导、老师提起:40张高低床、72把拐手椅、20多名老师,2万4千的开办费,但在如此困难条件下,实现了当年办学,当年招生。1980年,邵院长才刚满六十岁,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许多,一定是操心过度吧。

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几乎没机会直接和院长打交道,在我们眼里,他是威严的大领导。不过上课下课之余,在校园内,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有时是一个人,穿着蓝色咔叽中山装,有时带着几名中层干部。而我和邵院长最紧密的一次接触,居然是在学校澡堂。

湖北师范大学举办邵达成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当年学校规模不大,学生总共也就1000人左右。澡堂就在食堂后面,每个周末开放。常常是周六下午4点左右,大家拿着脸盆带着毛巾肥皂,在澡堂外排队。有时洗澡人多,队伍排到外边的缓坡上。一旦开门,大家飞也似往里冲。因为澡堂正中有个大理石砌成的四方形大池,绕着大池的四边墙上,装了十几个淋浴喷头。早去的话,大池子水干净,可以痛快泡个热水澡,等全身松弛了,再去水龙头下调好水温,从上到下淋浴一遍。大池子并不大,常常人满为患,半小时后,水就变成牛奶色。

一个周末,我照例去澡堂。那天人有点多,澡堂里雾气蒸腾,人声鼎沸,我去时,大池子里,已经无人下去了,因水太脏。平时一般只有三四人的水龙头下,此刻已站有六七人,彼此挨得很近,冲洗干净的同学先走,但很快就有人补位。就在我寻找哪个水龙头可以挤进去时,一位老者,赤身裸体缓慢走过,定睛一看,正是我们的邵达成院长。我正楞着呢,只见他像年轻人一样,也挤在水龙头下,站在龙头外边,用手接水往脸上抹。我至今清晰地记得他的动作,因身材高大,邵院长将手伸过正在冲洗者的头顶,接水,洗脸,等会儿有空隙,再接水,再洗。那一刻,我非常惊讶和感动,直觉告诉我,这个领导不一般,这么个大官,竟和我们一起洗澡。学校条件简陋,但一院之长不至于没有地方洗澡吧?可邵院长乐于和他的学生一起同甘共苦。后来在学校遇到一些生活上的难题,想到领导和我们在一起,也就觉得坦然。

这是我与邵院长距离最近的一次接触。他皮肤白皙,身材和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年轻人相比,明显有些臃肿,步履也不矫健,但他那种和我们挤水龙头的样子,一直刻在我脑海里……后来许多岁月,只要有熟人朋友谈起邵院长,我就想起那个细节,那个行动不便的老者,和我们一起洗澡的时光。用今天的话说,他明明可以享受特权,比如让澡堂师傅提前开门,他先进去,痛快地享受一下洗澡的便利,但他没有。这让我愈加敬重他的人品。

邵达成先生与湖师学生在一起

毕业后留校,从教学秘书干起,后来当系副主任、主任、教务处长,湖师给予我生命以丰厚的回报,我也勤奋踏实地工作着。2006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水平评估,我担纲负责人,依据评估指标体系,需要总结学校的办学特色。评估小组的同志一讨论,觉得学校艰苦条件下办学是一个特色,循着这一思路,需要梳理学校30多年的历史,寻找支撑资料。我在石麟教授的相册里,看到一组照片,场景是师生在学校三角塘外挖地基建文科楼,有的同学挖泥,有从底下往上传递竹箢的。其中一张照片让我眼睛一亮,是邵院长带着大家挖泥的,照片是他的侧影。他穿着灰色衬衫,系着皮带,穿着草鞋,用力地摔土。我想,创业之初,领导老师学生同劳动,建设校园,这不正是艰苦创业的生动体现么?仔细看着照片,我对邵院长的了解更深入一层,也更敬佩他了。这个经历坎坷曲折的老革命,将校训确定为抗大传统和延安精神,他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提出的办学理念,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艰苦朴素、不怕困难的工作作风,注入到学校的文化价值中。

后来读黄瑞云先生的《怀念老院长邵达成同志》,才知道,邵院长不仅在我这样的年轻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老一辈创业者更是对他感情深厚。黄先生为人耿直,有古君子之风,不轻易臧否人物,但对邵先生高尚品格称赞有加。他讲述自己来黄石师范学院的经历:当时黄先生在华师工作,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均不错,科研教学条件也比较好,显然对黄教授的发展更有利,但受政策制约,华师无法解决黄教授夫妻两地分居问题,为此,黄先生接受邵院长邀请,决心到黄石工作。在他那篇流传很广的散文《杜鹃花依然开放》里,黄先生写道:

到了黄石,全家人在一间放破烂家具的屋里临时安身。这一天过年,我们什么也没有,临时上街买几个碗,几双筷子;临时买一点米,生个炉子做饭吃。厨房里放假关了门,邵院长三次登门,特别请了一位师傅给我们做了三个菜。这是我和玉莲结婚三十多年来开始真正的团聚,在外乡度过了第一个不无辛酸也不无欣慰的除夕。

一个院长,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居然还牵挂着一名教师的生活,一天三次登门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可以看出邵院长是真心尊重人才,爱护人才。黄先生后来在怀念邵达成院长说的两句话被广泛引用:没有邵达成院长,就没有后来的湖北师范大学。作为学校创业最艰苦时期的教师,作为一名湖师成长起来的知名学者,他说的是切合历史实情的。当年武大、华师、华科,办了好几个分校,只有华师黄石分院在邵达成的领导下化蛹为蝶,成为黄石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而今的湖北师范大学不仅为黄石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贡献,还为湖北的师范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邵达成早期著作

中国有句古话,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强调个体生命的意义就是要留下痕迹,证明这世界,我们曾经来过。我以为,在当下中国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一个官员欲想获得好名声,不应在乎手握重权时收获多少赞美和恭维,而要看离开权力圈后,别人如何评价。如果在老百姓口里,不断被提起,被赞美和怀念,那才是真正的好口碑,是对个人能力和品行的最高奖赏。邵达成离开我们30年了,在湖师,在湖师早年的校友中,常常被人提起,被人怀念,并逐渐成为一个传说,成为湖师干部的样板和标尺。他的理想和激情,感染并鼓励着后来者。作为首任院长,这是他的成功。他敢于担当的勇气,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及简朴的生活作风,现已形成了一种精神和文化,融注到湖师的校园文化中,我就一直以他为榜样工作着,当然做得不如他好。

今天,湖北师范大学行政楼前左侧,也就是老行政楼旧址前,有邵院长的塑像,学校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达成广场,教育大楼用的是他的题字……这些元素表达了学校饮水思源,不忘拓荒者功绩之意。但我觉得还不够,将来学校建设校史馆,应该专门辟一间,纪念那个时代艰苦创业的湖师先辈。而我们这些在全国各地工作的校友们,也应从邵院长那里汲取精神营养,像萤火虫一样,带着他的光亮,映照着自己身边的世界。

(作者现为九江学院副校长、文学博士,二级教授)

邵达成教育文集

【欢迎阅读】

史成芳: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博士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读《诗苑英华》

一碗汤圆|胡光波

乡村灵异|一窝盘旋的白蛇

一个爬行的人

我最敬畏的一位先生:蔡伯铭

我的古典文学课老师:黄瑞云先生

我的大学老师:安镇先生

陈明达: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回忆邵达成院长

秦人胡光波|陈春生

史成芳:早逝的才子

邵达成:湖北师范大学的创办人

张实:黄石市创办的第一所大学

李全修:回忆我的黄石师专生活

感谢“关注”,欢迎“在看”

(0)

相关推荐

  • 【曲园记忆】曲园名师多

    [编者按:为庆贺母校65周年华诞,曲阜师大中文系1980级校友齐鲁(笔名)专门撰文,深情回忆自己在曲园求学期间所见所闻的名师风范,由衷赞叹圣地学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品质与 ...

  • 陈春生||八路军714团大虫窝被难事件辩误

    八路军714团大虫窝被难事件辩误 文/陈春生 2014年8月26日,朔州市朔城区新闻中心发布这样一条信息:8月20日,朔城区民政局.朔城区张蔡庄乡党委在该乡大虫窝村举行八路军358旅714团抗日英烈纪 ...

  • 陈春生||引发《人民日报》高度关注的三十公升汽油

    县商业局的汽车去所属石油公司加30公升汽油,却被中央媒体高度关注,<人民日报>就此事曾先后三次共发了五篇文章和两个编者按,这件小事在宁武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一. 起因 1978年1月份, ...

  • 陈春生||山西大学的创始人—谷如墉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陈春生||隋汾阳宫营建时间与宫址考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陈春生||白求恩的宁武朋友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陈春生||远征军中的宁武人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陈春生||春秋代国都邑考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陈春生||南桂馨研究中的点滴浅见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碧水源陈春生:膜技术支撑污水资源化释放更大潜力

    来源:中国水网          整理:王馨 2020年底,<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重磅文件的发布,打开了环境产业"十四五"的市场空间,膜技术作为实现污水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