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不在多,养生理念只在于这20个字!

各类养生理念五花八门,说多了,朋友们也记不住。今天就简单介绍一下养生理念,大家看过放在心上,随时警醒多多注意养生,长久坚持下来,定能收获颇多。

养生,从孙思邈和一盏油灯说起…

您知道孙思邈吗?孙思邈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医神”,同时他又是著名的养生学家和道家。您知道孙思邈活了多少岁吗?

孙思邈的年龄有多种说法,从102岁、141岁到最高的168岁不等,说明他至少活了102岁,要知道,那可是在唐代哦!

孙思邈将人的生命比喻成一盏油灯。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油灯里的油随着“生—长—壮—老—已(死)”这一生命过程而“产生—增加—减少—耗尽”,油耗完了,我们的生命也就终止了。如果我们呵护它,那它就能少消耗一些;如果我们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去保养它,就能为油灯加油,使生命之灯绽放出绚烂的色彩。养生,就是呵护人类的生命之灯。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些基础的养生知识吧!

什么是中医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生”的意思就是生命、生存、生长,而“养”则指的是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传统中医养生理念有哪些?

俗话说“医易同源”,养生理念雏形在经书之首《易经》中就已经存在了,比较系统的中医养生理念源于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下简称《内经》),其中关于养生的论述集中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及《灵枢·天年》三篇,有兴趣又有一定古文基础的读者不妨可以仔细地拜读一下。

《内经》中说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上古时代的人,懂得养生之道,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饮食有一定的节制,起居有一定的时间,不做过分的劳作,所以能使肉体与精神都互相协调一致,而活到其生命能够达到的年龄。

基于此,我们把养生概括为以下20个字: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动静互涵、正气为本、辨体施养。

天人相应

在很多人眼中,“天人相应”似乎是个非常玄妙的修炼方法,与普通人无关。事实上,“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中医学用医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材料,论证并丰富了天人合一说,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强调“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内经》)。

所以,“天人相应”说白了就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对人体有影响,还有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及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然界中,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等对人的生命活动与疾病有深刻的影响,如:季节气候与人体;昼夜晨昏与人体;地区方域与人体。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规律,人的生长病死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生理病理也随着自然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清代医学家徐灵胎更是强调了医生如果不懂得“天人相应”就不配做医生(“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医生治病是如此,我们养生也是一样,所以,人应通过养生等手段,积极主动地适应自然。

形神合一

1977年WHO (世界卫生组织)是这样给健康下定义的: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躯体健壮。这与中医学的形神合一不谋而合。

中医学的形神关系,实际上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形,是指人的形体、肉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五官九窍、肢体以及筋脉、肉、皮、骨等。神,即神情、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中医养生学要求“形神共养”,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也要重视心理和精神上的保健。就是要求我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追求名利,不要有贪欲和妄想,不乱发脾气、不大喜大悲,即尽量能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内经》说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对于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功利心重的现代人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动静互涵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重要原则。动和静缺一不可,运动能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抵御病邪的能力,所以适当的运动是有益的。但并不表示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

中医养生学强调静养的作用,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才是养生的根本大法,以静养生的原则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彭祖就是典型的例子,相传殷商大夫彭祖活了126岁,其长寿的秘诀就在于静坐。静养主要强调的是心神宜静,心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

静养并不是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或卧床多睡,而是要求精神专一,摒除杂念。所以,建议大家选择传统的“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含静功)等健身运动,也推荐现在热门的由印度传入的“瑜伽功”,这些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运动强度不大,同时能放松心情。

正气为本

中医所说的“正气”即现代医学的抵抗力,正气的强弱,由体质所决定。一般来说,体质壮实者,正气充盛;体质虚弱者,正气不足。《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如果我们人体有足够的抵抗力,邪气即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病毒等就侵犯不到我们。所以说,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

保养正气,根本在于保护脾肾。因为肾为先天之本,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关系极为密切;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即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强弱也是决定人的健康和寿命的重要因素。

辨体施养

源于祖国医学的精华之一“辨证论治”,既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体现在中医养生学上,就叫辨体施养。因为并非每种方法都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并非人人都适合所有的养生手段,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季节及所患疾病的性质等情况,而采取的适当的方法,即所谓的“三因制宜”——因时、因人、因地。辨体施养正好体现了中医养生学的价值和特色。

中医的养生理念既有大局观、又强调个体化、更具有操作性,故能起到明显的防病强身效果。

(0)

相关推荐